国际大学评价的价值与选择_大学论文

国际大学评价的价值与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价值论文,大学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大学评价因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推进而日益引起中外关注,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国际大学评价的理论与运作方式,可为我国今后的评价实践提供经验教训。本文试图对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y,ARWU)、英国《泰晤士报》的“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WUR)、国际大学评价委员会的“国际大学创新力排名”(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ve Competence Ranking,IUICR)的评价目的、指标及权重设计、评价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当前国际大学评价的特征与问题。

一、大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由来已久的大学声誉便是社会对大学评价的反映形式,它因其对社会与高教界提供反馈信息而引起办学资源的集散,从而影响大学的发展。然而,最初的大学评价往往是零星、自发、区域性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各国对提升大学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选择高质量的大学成为入学者的迫切需求。在这个背景下,为了给入学者提供不同大学的办学信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首度推出系统、连续的大学排行榜。这个大学排行榜在美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之后,许多国家相继发布大学排行。经过20多年的实践,虽然大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但大学排名大多仍局限于各国内部。

21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进程增进了各国的教育交流,跨国之间的教师和学生流动日益频繁,不同国家大学之间的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留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高等教育,大学与企业如何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政府如何评估大学的办学绩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可比的国际大学办学信息,以便不同群体做出理性选择,保护高等教育领域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正当权益。与国内大学评价不同,国际性的大学评价面临特殊的难题。如何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如何体现不同国家大学之间的可比性,如何在统一标准下反映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这些都是国际大学评价过程中不能回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评价目的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当前大学评价活动的差异。政府导向的大学评价重视绩效性指标,其主要目的是为政府的资源分配提供依据;消费者导向的大学评价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侧重于设计大学声誉、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等指标,为学生选择大学提供参照;科研导向的大学评价着重科研指标,为提升大学研究水平提供基准。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往往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在良好的社会经济水平的支撑下,发达国家具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物质保障与人才吸引条件。在这个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大学评价的出发点不同。对发达国家而言,开展国际大学评价往往试图在优越的地位中探求一流大学建设的规律,以保证其先进地位。WUR的主要目的是在精英意识的指引下, 试图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观察,归纳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推动世界大学整体的发展。①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开展大学评价往往旨在探索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借此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改革提供坐标。ARWU试图通过设计可比指标,定量分析中国的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位置,找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尤其是在学术或研究方面的差距。IUICR以大学“创新力”为核心标准开展国际大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客观评价指标,将大学评价与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大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为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力、提高中国的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参照系。

二、评价指标与权重分析

(一)指标与权重设计

大学评价的理念和目标体现于具体的指标体系之中。上述三种国际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也反映出这一点。

为了找出发展中国家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学术与研究方面的差距,ARWU首先在评价对象上剔除了学术水平较弱的大学。它选择教师或校友获得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的所有大学,拥有学科领域高引用率教师的所有大学,以第一作者单位在《自然》(Nature)或《科学》(Science )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所有大学以及各个国家的主要大学作为它的评价底表;以“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的折合数(10%)、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的折合数(20%)、各学科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教师数量(20%)、平均每年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折合数(20%)、被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20%)以及上述五项指标得分的师均数量(10%)”② 为衡量指标,对世界著名大学进行排名。

WUR评价对象的选择和指标设计非常注重社会对大学的主观评价。由于WUR评价(包括同行评议和雇主评议)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同行学者和雇主的意见在评价对象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举足轻重。以2005年的排名为例:它以综合型大学为排名对象,排除了那些有较高声誉但是不招收本科生的高等院校。由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确定知名的学者和雇主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学者列出在某些学科领域顶尖的大学,雇主列出最想雇用的20所大学的毕业生。同时,综合考虑2004年排行榜中的世界主要大学,使评价底表的大学超过200所, 从而保证名牌大学都不被遗漏。它以同行评议(40%)、雇主评议(10%)、师均引用率(20%)、生师比(20%)、国际教师数(5%)以及国际学生数(5%)为指标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排名。

IUICR以客观性、可比性为原则, 选择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协会中所列的大学和现有评价结果中名次靠前的大学为评价底表。 包括:美洲大学协会(AAU)成员、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成员、网上各国排名前10位的高校、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美洲、欧洲、亚太地区排名前100位的大学。③ 它以创新实力(20%)、创新活力(70%)和创新影响力(10%)为一级指标,综合考虑大学的创新基础(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科研实力)以及创新活动对本国或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尽管彼此之间出发点有异,但这三种国际大学评价都着眼于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其指标体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二)指标体系的异同

1.指标体系的共同点

由于评价目标指向世界一流大学,因此,追求卓越成为三个指标体系的共同着眼点。

首先,关注大学的科研能力和活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动力站的研究型大学,通过研发促进社会发展是其重要使命。三类指标体系都显示出了对大学科研能力和活力的重视。在ARWU和IUICR指标体系中,考量科研的指标达到了70%。

其次,注重教师的质量。研究型大学拥有富有创新力的高层次人才、高深知识以及创新技术,这些资源成为大学的核心竞争要素和社会发展动力。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发明与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担任着培养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是大学发展的主力军。可见,离开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大学便无从谈起。因此,这三个指标体系的设计都把教师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但是,对权重赋值和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在ARWU指标体系中,衡量教师获奖以及科研能力的指标比例接近50%;WUR以“师均引用率”和“生师比”两项指标进行考量,比例为40%;IUICR 以“教师中诺贝尔奖人数”和“教师数”两项进行考量,比例为14%。

2.指标体系的不同点

鉴于评价目标的差异,三类国际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呈现不同的特点。

首先,主、客观的偏向不同。连续两年的WUR主客观评价指标的权重平分秋色,比例皆为50%。在2004年的基础上,2005年的指标体系将单一的“同行评议”(50%)转变为“同行评议”(40%)和“雇主评议”(10%)。ARWU与IUICR均以客观数据为依据,对国际大学进行评价。其中,在IUICR的“创新活力”指标中, 七项二级指标的数据分别来源于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和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II),这些数据来源比较客观,具有可比性。

其次,综合性和专门性的差异。WUR试图从大学声誉、科研水平、 师资构成以及国际化程度等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作综合考量, 属于综合性的国际大学评价。ARWU主要关注大学的学术科研能力。IUICR侧重于探讨大学创新能力的差异。 后两者均属于专门性的国际大学评价。

三、评价结果的若干比较

以2005年的ARWU和WUR、2006年的IUICR结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三个排行榜前200名大学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一)评价结果的共同点

1.美国在国际大学排名中遥遥领先

三个排行榜都显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并且名次越靠前,美国大学所占的比例就越高。(见表1)

表1 美国大学在三个排行榜中前20名、前100名和前200名中的比例

当然,美国大学在三个排行榜的位次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存在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WUR指标体系中主观成分比较大,比较容易造成排名分散。相形之下,尽管ARWU与IUICR指标体系与权重不同,但指标体系均采用客观因素,因此,美国大学在这两种国际大学的排名结果中比较接近。

2.欧洲一流大学区域分布较为均衡

在三个排行榜中,欧洲大学在国际大学排名中区域发展最为均衡,进入世界前200强的国家是各个地区中最多的。ARWU、WUR、IUICR中分别有20个、15个、15 个欧洲国家进入了排行榜,其比例分别为20/35、15/28、15/27。但是,欧洲除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在排行榜中挤进前10名外,其他国家的大学都无幸染指。

3.亚、非、拉大学总体上相对落后

在国际大学排名中、亚、非、拉国家的大学在总体上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差距较大。从排名结果看,在亚太地区中,日本、澳大利亚的大学名次较为靠前。如:在三个排行榜中,日本东京大学都名列世界前20强。

(二)评价结果的不同点

大学评价理念的不同、评价指标及权重设计的差异都必然反映到结果上。以中国大学在排行榜中的位次为例:中国大学在这三个国际性排行榜中名次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见表2)。ARWU仅有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两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而且名次非常靠后;WUR中共有11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且名次靠前,如果根据这个排名结果,中国俨然已经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IUICR的结果介于上述两个排行榜之间,尽管有11所大学名列世界100~200名之间,但名次比较靠后。

表2 中国大学在三个国际排行榜中前200名的分布情况

在WUR结果中,英国大学的名次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排行榜。 英国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采用较为主观的同行评议有利于英国大学赢得较高的分数。

ARWU、IUICR运用客观性评价指标,可比性强,但是, 由于数据采集等多方面原因,目前采用的客观指标仍然很难避免偏向于西方的标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取得较高位次。因此,在排名结果中,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在总体上居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则处于弱势。

四、启示

1.一流大学建设与国家综合实力同步增长

排名结果显示,发达国家往往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它反映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美国建立起了一批当今世界领先的一流大学。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如何占领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成为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首要关注点。美国政府一方面制定科技转移法案和专利法案,另一方面重点资助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学科,使大学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美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发展中国家需要赶超的不仅是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创造文明的人才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这些国家应该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使之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并进。

2.深化释读评价结果的内涵

由于评价目的、指标体系设计的差异,可以说,有几种评价就有几种结果。在这种情形下,不能单纯看大学在排行榜中的名次,更要分析其内涵,挖掘一些难以量化的、非显性的影响因素。只有将国际大学评价的结果与大学的理念、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的进步与发展。如:教师评价与大学的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相结合;博士生数的考量和博士生的招生与培养制度相结合;学术科研水平的评价和倡导学术创新、鼓励高水平的科研相结合。通过将评价的量化功能与办学实际过程中的质量标准相互融合,发挥国际大学评价对大学发展的导向作用。

3.效度与信度是国际大学评价的生命线

大学评价的指标与权重设计能否真实反映特定的评价目标是衡量大学评价效度的重要标准。如在IUICR中,其指标体系与权重是否可衡量创新力的基本结构?大学学术评价的内涵如何界定?范围如何选择?大学综合实力与学科实力关系如何?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诸如此类的理论问题没有澄清,设计内容就不能很好地反映检测目标,其效度堪疑。

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如何兼顾统一性与均衡性是个难题。现行的国际大学评价试图通过“统一标准”,对全世界一流的大学进行排名。这些“统一标准”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不同大学的位序。然而,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大学是否能用统一标准来衡量,这一点引起了学术界的质疑。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将均衡性与统一性结合起来,评价指标体系才更有说服力和参考价值。以下几个方面的均衡性在当前国际大学评价中非常突出:教学与科研的均衡,不同学科间的均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指标的均衡等。这里,“教学与科研的均衡”是指国际大学评价应该考虑大学科研成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人才培养功能的关系。“不同学科间的均衡”是指指标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不同学科科研成果发表概率的差异性,调整不同学科论文发表的权重系数,使不同学科在论文系数的设置上适度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指标的均衡”是指国际大学评价应该避免一味统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偏见,尽量避免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衡量全球的大学。

完整可靠的数据是保证国际大学评价信度的关键。目前,国际大学评价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重要信息。一是通过专业的跨国公司的数据库,如汤姆森公司(Thomson Corporation)的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数据库。这类数据库的优势是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性,但容易造成垄断。二是各国政府或大学公布的免费数据,如澳大利亚政府的高等教育统计网、瑞士国家科学基金委网站,等。这类数据是该国或大学的自认数据,容易造成所收集的数据缺乏可比性。三是全球性的专门网站,如诺贝尔奖网站,但这类数据涵盖的指标有限。虽然国际大学评价的视角和方法应该鼓励多样性,但是,基本数据如果有统一的数据源,评价结果便更可信。

国际大学评价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指标体系的设计还是权重的分配,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然而,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争议,但不可否认,现有的大学评价实践,从各自角度为国际大学的比较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信息,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可资借鉴的基础。近代教育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并没有因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而放弃对真理的探求,听任教育活动自流发展。因此,盲目否定、因噎废食未必是可取的态度。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大学评价因其为各类群体提供办学信息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如任何一种教育研究一样,大学评价将在探索中进步与完善。

注释:

① 世界大学排名[EB/OL].http://www.thes.co.uk/worldrankings/.

② 刘念才,等.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现状与未来[J/OL].http://ed.sjtu.edu.cn/rank/2005/ARWU2005Main.htm.

③ 国际大学评价委员会.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标签:;  ;  ;  ;  

国际大学评价的价值与选择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