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服务业论文,现状论文,信息论文,软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现状
软件和电子信息服务业作为我市的新兴产业,2000-2002年以32%的年均速度增长。至2003年底,我市已有计算机类企业2820多家,从事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系统集成的企业728家,其中经认定的软件企业85家,登记的软件产品321个;软件行业产值为18亿元,出口达1000多万美元,年产值突破亿元的企业有4家,上千万的有43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条件。1998年我市率先出台了扶植软件产业发展的16条优惠政策,成立软件行业协会,启动厦门软件园建设。相继出台了产业扶持、双软认定和软件出口等相关政策,在财政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落实,并在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本市软件企业的扶持。
创立于1998年的厦门软件园,历经5年多发展,综合楼、IDC机房和培训中心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已由初创时期的政府孵化型,转变为产业支持型,由政府管理运作,转变为市场化运作。截止目前入驻企业已达110多家,成为我市软件和微电子产业孵化、人才培训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2000年软件园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3年被授予国家软件引智基地。
以社会公众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服务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市的电子商务建设已完成了统一、互联的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电子订舱、空运无纸化通关、海关H2000上线工程、国检口岸快速查验系统、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系统、通关信息短信查询、空运货代查询等七项信息应用和服务。充分利用我市“金卡工程”的先发优势,先后开通了公用事业“缴费一卡通”、银行卡实时收费、跨行交易和异地交易、代发工资系统、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网关等服务业务,全市发卡总量达550多万张。GPS卫星定位系统2002年即广泛应用于出租车、110救助和物流等行业。2003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小额支付卡(“e”通卡)已投入试运行。处于建设和完善阶段的这些公共信息服务项目将会带动我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走出厦门、服务闽东南”打下了基础,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2、部分软件企业发展迅速,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厦门已成长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良好品牌效应、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2002年我市软件开发项目多达355项,平均每个项目的经费为27万多元,具有一定规模。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项目分别有161项和104项,比上年增长22.9%和22.4%,目前已涌现以恒信网元科技、东南融通、巨龙软件、金桥网络、美亚柏科等为代表的软件企业,分别开发出在通信、金融、数据库管理、电子政务、网络集成、警用网络安全等行业领域有良好市场占有率和发展前景的产品,广泛服务于电信运营、金融、商业、政府信息化和文教卫生等系统,形成了以行业应用软件为主(占到90%)的软件产品分布。
3、教育培训体系结构合理,软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厦大和集大的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为软件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东南融通的博士后流动站、巨龙软件的软件实习训练基地、武汉大学的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等为产学研结合和高级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厦门信息工程学院和NIIT认证培训等已成为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的培养基地。结构合理的人才教育体系可为企业培养多层次的软件实用人才,为我市构筑软件人才高地。
据统计,在我市121家软件开发企业的3209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有2264人,占软件从业人员的70.6%。而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52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6.2%,专职从事软件开发的有112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9.7%。与其它行业相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软件开发队伍受教育程度、专业化程度都较高。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
1、政府各部门对软件行业的支持力度不一。表现在优惠政策在具体实施时,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一是许多部门以说代干、口惠而实不至。至今我市还没有扶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专项基金。二是去年软件业发展得到政府资助的项目还较少。三是厦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向国家和省里申请得到的扶持基金很少。
2、从国内横向比较来看,我市软件业的总体规模偏小、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厦门已无法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类软件强市相比,与杭州、大连、珠海等二类软件大市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2002年珠海已认定软件企业153家,软件产业2002年的总收入为23.32亿元,分别为我市的1.9和1.5倍。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总体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企业小、弱、散,大部份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发展乏力。
3、软件园规模小、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厦门软件园的规划建设起步较早,建设了5-6年,厦门园一、二期工程总占地面积仅有4.6万平方米,充其量只是一个“软件楼”。2002年上半年原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为获得认定的11个软件产业基地落实了建设支持经费2000万元,厦门软件园因未被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软件产业基地,享受不到国家的资金扶持。2000年才起步的福州园已建成面积1平方公里,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也较为完善,目前已有入园企业200多家,其中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有4家。
4、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少名牌效应。福州已有四家软件企业成为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可以获得国家和本地政策的重点扶持。厦门还没有一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的重点软件企业。由于缺乏公用的技术管理平台,没有软件测评中心,缺乏有经验的软件方面的咨询师以及行业内交流不够,厦门的软件业在自主技术创新和名牌产品方面显得不足,企业之间缺少横向联合,没有形成企业和人才的集聚效应。
5、厦门软件发展缺少资金平台,融资困难。软件业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和高风险的行业,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少,银行对软件企业的贷款信心不足,企业贷款比较困难。与深圳相比,我市的风险投资机构很少,使得很多种子公司不能壮大发展。
6、软件业“双高”人才缺乏。我市对人才的引进具有一定优势,但软件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和高技术人才明显缺乏。其主要原因有:企业规模小,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薪资水平低,管理欠规范。由于厦门未形成企业集聚,好企业不多,人才在企业间流动没有选择余地,一家不成只好离开厦门。
7、远离中心市场,缺乏企业集聚。目前我市的软件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遭遇困境。厦门本地的软件市场有限,不利于培育和发展本地的软件企业。并且厦门软件业在国内的影响力不足,又远高中心城市和大市场,使软件产品的销售成本增加,难以吸引外地软件企业到厦投资发展。
三、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机会
城市的现代化首先是信息化,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软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我市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它不仅可以提供大批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还可形成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其它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我市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们面临的机会有:
1、国家政策倾斜,鼓励民族软件业发展。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为软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技术、软件出口、收入分配、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2002年出台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进一步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科技经费也向软件产业倾斜,2003年至2005年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将达10亿元。
2、信息化建设为软件业发展创造良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核心和基础是软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软件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极大地增加了对软件和电子信息服务的需求。政府采购优先选用国产软件和服务,为保护软件产品市场、培育和壮大本地软件企业提供了保障。2002年电子政务建设在软件和服务的投入占到总投入的30%,与1999年相比增长率为30%。电子政务市场将保持26%的增长速度,5年后总体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我国软件产业的市场销售额也将大幅增长。
3、国际上呈现流程外包和软件工厂外移的新形势。全球软件和IT服务业有向中国逐步转移的趋势。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和生产制造中心,美国、印度等国家的一些软件企业IT服务提供商已考虑将软件研发和服务中心向中国转移,以期更好地为跨国公司的中国分部服务,更直接地开发中国市场。中国软件出口潜力很大。另外,以软件加工和业务流程外包为主的信息服务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002年国产软件产品和外包服务出口达到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7%,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四、我市具备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优势
1、领导重视、政府引导。市领导多次提出打造福建现代信息服务业龙头的目标,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落实,厦门已具备发展软件产业的良好环境,目前个别企业及部分产品已在国内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软件园的建设和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起到良好的企业孵化和技术支持功能。
2、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制造业发展的产业带动。厦门的信息化建设在全国领先,省内首位,特别是自2002年9月设立信息产业局,2003、2004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由此可以带动厦门的软件和电子信息服务业成为福建省的龙头。以DELL、厦华、夏新、灿坤等为代表的电子制造业在计算机、手机、数字视听设备和智能家电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对软件和信息服务的需求迫切,集成电路设计以及嵌入式软件开发与电子产品制造相结合,将会促进软件业的发展。
3、对台的区位优势。厦门已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具有便利的交通、通信条件与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发展环境较佳;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大量的台资和外资企业,具有服务台湾市场的突出地域优势。目前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日常费用支出主要由人员薪资、土地租金和通信费用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以上三项费用厦门分别是台湾费用支出的33.3%,27.6%和98%,厦门承接台湾软件业的转移大有可为。
4、人才优势。我市已出台的多项吸引人才、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海内外的人才。厦大、集大、软件学院等也为本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厦门良好的居住环境保证了人才稳定,流动率低。充足的人力资源将会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也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市人才的集聚。
五、产业发展对策
1、政策扶持。根据国务院18号文件精神,结合厦门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我市鼓励软件和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切实将国家对软件产业在税收减免、资金扶持、出口奖励或贴息、产业技术政策、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优惠或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落实我市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利用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机遇,吸引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IT技术人才到厦门投资创业或工作,尤其要吸引国内软件“领军”人物来厦发展软件事业。
2、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利用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机会,培育本地企业,促进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着力扶大扶强几家具有行业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同时,在我市信息化项目应用推进的基础上,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信息服务商延伸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尽快把GPS、GIS、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和小额支付卡等信息服务项目在全省推广,推动我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由简单的呼叫中心入手,利用厦门在财务会计方面的人才知识优势,发展财务会计的流程外包,逐步培养应对整体客服市场的能力,提升厦门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影响力,使厦门发展成为全国乃东南亚地区重要的信息服务中心。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也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厦门的软件企业要把握全市的信息化战略,关注各类信息化项目;有条件的还要盯住省里的“数字福建”项目和国家的各种“金”字工程这个大市场,从而做到立足厦门,放眼全省、全国拓展生存空间。
3、整合资源,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基金。整合和利用市科技三项基金和外贸企业发展基金,扶持软件企业发展壮大,鼓励软件产品出口。设立软件和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创新、资质提升和市场开拓。为帮助企业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软件开发商和出口型企业,对已获得ISO9000认证和CMM资质认证的企业予以奖励。创建行业融资和风险担保机构,为种子公司创业发展提供支持。
4、完善软件园的服务功能。在管理方面,理顺软件园的关系,明确其功能定位,保证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得以落实。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加强与台湾软件界的接触与交流,筑巢引凤,形成“台湾接单、厦门生产、返销国际市场”的软件发展模式;抓住台湾的电信公司已经开始将呼叫中心转往厦门的机遇,将此作为重要的招商项目,打响城市知名度。对园区也可采用外商投资,设立“园中园”,尝试以凤引凤。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软件评测中心、LINUX源码开放实验室,增强为企业服务的功能。
5、增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我市外向型经济的特色,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国内外大型IT企业到厦门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教育培训中心。重点发展外向型软件加工业、应用型软件设计、集成电路(IC)设计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6、发挥软件协会作用,设立企业投诉受理中心。加强市信息产业局对软件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服务。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行业协会的作用还需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增强行业协会对软件企业的服务功能,为软件企业提供政策、市场信息,组织软件企业参加展览或各种促销活动;组织本地企业进行横向交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企业横向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软件协会还要为软件企业创造沟通的平台,帮助政府部门收集软件企业好的意见、建议,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成立“企业投诉受理中心”,建立软件企业的投诉处理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之成为政府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为软件企业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