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社会发展,对话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对话教学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对话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0065-01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与理念中,对话教学由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活跃的课堂表达,灵动的课堂氛围成为了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但笔者发现,在部分课堂当中,也存在一窝蜂、乱哄哄,而具体的对话效果却无从考察与肯定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将对话教学活动的效果充分彰显,更好地应用对话教学模式呢?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望各位同仁提出批评意见。
一、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奠定对话的基础。
对话是师生相互理解的对话,在对话教学中,师生是在理解中展开教学活动的。传统意义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绝对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而新课程的背景下,由于存在了学生理解教师、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教学状态,因而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我”与“你”的关系,对话带来了真正的面对面的机会。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沉浸在对话中,在吸引对方的同时又被对方的话所吸引。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建立了平等、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关系。
二、教师要下放话语权,促进师生对话。
传统思想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在课上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逐步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于具体教材、文本及人物的理解,说出独特的看法。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能会担心学生一些五花八门的说法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担心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选择了自己代劳。老师们有时让几个学生回答,好似虚晃一枪,马上就迫不及待地抛出自己的“标准答案”;有时学生回答了一些老师意料之外的答案,老师马上制止其继续说下去,强制性地掐断了刚刚显露出来的真实对话的幼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懒于思考,等着老师给出“标准答案”,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而没有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师生对话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双方平等,没有了平等,哪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看法,还应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表达,进而与学生对话。当然,如果意见统一的话,对话就会进行得非常流畅,如果意见不甚统一的话,我们就要分别从不同的师生角度进行观察与解读,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尊重不代表纵容,而是给予积极的引导。鉴于此,教师就必须在备课环节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做出充分的预设,并找到应对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突发情况才可能有备而来,游刃有余,给学生以全面、正确的引导。
三、以创造性的语言诱导学生展开生生对话。
“创造性的语言”即能够创设出贴近文本的教学情境的教学语言,教师可以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幅生活图景,使学生浮想联翩;可以凭借简短的语言把事物的存在状态生动地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可以在只言片语中创造出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学生的情绪波澜。或贴近生活的、或激起学生好奇的、或幽默风趣的、或发人深省的、或激情洋溢的、或优美动人的语言,只要能把学生引入贴近文本的教学情境,就是诱导生生对话的艺术佳品。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月光曲》时引导学生理解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弹奏想象出来的美妙图景时,用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现在,请大家想象我们就坐在音乐大厅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象着画面。”学生在音乐中入情入境地朗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接着,教师顺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真的有这样的图画吗?”学生之间展开了以下对话:生1:这首曲子可以让人浮想联翩,此时此刻听着那音乐就能让人想到那美景。生2:我来补充,这首曲子十分美妙,它变化不断,听到旋律的变化,就能让人想到那不断变换的美景。生3:我认为正是有了这样美妙的音乐,有了这样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才有了这样的联想。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基于文本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一个生活空间,为学生创设了深情朗读的情境,从而使得文本语言在学生的想象之中成为画面,画面和音乐又融合在一起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文本语言。有了这个体验过程,学生才能围绕“真的有这样的图画吗?”展开较为生动、理解深入的生生对话。如果教师没有用语言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就很难体验到文本语言中的情感,课堂上也就不可能展开理解深入而生动丰富的生生对话。
四、增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广阔性。
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解,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讲到,老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老师的分析,回答教师分析咀嚼过的阅读问题。学生没有时间亲自接触、体验、感悟作品,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教学何来与作品对话?何来个性化见解和创造性阅读?我们认为,教学中老师的预设的话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零打碎敲。设计的话题要有较宽的覆盖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请看下面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江雪》是如何巧设话题的:师:同学们,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不能画什么呢?(屏幕上诗的旁边出现大片空白,准备给学生边议边画)这个话题一出,立即激发了学生对话的兴趣。
总之,在阅读课堂中注重有效对话环境的营造,从而促使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得以实施,相信阅读教学就会精彩的“对话”而更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追寻。
参考文献:
[1]解艳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研究[J].新课程,2009,(4):48-49.
[2]张巧文,陈思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79-80.
论文作者:董青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论文; 文本论文; 老师论文; 课堂论文; 师生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