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红旗小学 528300
摘 要:在新课改理念下,成功地开发数学教材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更加有效。教材上的教学素材是一个样本,或者是一种引子,如果教师原封不动地拿来照抄照搬不但缺乏新意,而且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这样的教学就会在不经意间人为地给学生设置了障碍,使数学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需要结合实际创造性的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合理的在学生与教材之间修筑一条传递知识的“绿色通道”,使学生对教材的体验得到加深,从而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学与教 绿色通道 二度开发
在当前新课改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怎样合理地二度开发教材,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笔者从原始文本、教材情景、反馈练习的开发三个方面介绍使用新教材的体会和实践,以与广大同仁探讨交流。
一、二度开发教材情境,有利于数量关系的动态生成
新教材实施以来,出现了生活情境泛滥,但不会有效结合情境渗透数量关系的运用;充斥于课堂的是学生一味根据情境讲故事,但是缺乏归纳提炼和概括抽象。
这样的设计可道之处在于,教师在减法运算意义认识当中渗透了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通过观察、叙述、画一画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逐步抽象和概括出已知总数和其中一个部分数要求另一个部分数的运算,也就是从总数中去掉已知部分数的运算叫减法,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有强烈的意识,那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已知三个数量中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的规律。
在教学中,对数量关系的教学应当潜移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平常的每一节课当中,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炼了本质属性的抽象过程 。
二、二度刻划情境体验,有利于数学概念的自主构建
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概念教学中坚决摒弃咬文嚼字,倡导在情境活动中体验,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内化。如:在教学第九册“分数的再认识”:
1.教参书上提出了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教材设计了两个递进的情境活动:(1)拿出三位同学铅笔总数的 ,讨论为什么有同样多,也有不同样多?(2)两位同学各看一本书的 ,讨论他们看的同样多吗?这样的设计,作者总感觉到仅根据教材教学,学生对分数的再认识始终有隔靴搔痒之感,为什么呢?作者以为,关键在于对概念“单位一”这层窗户纸没有捅破。
3.作为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单位一指的是某些共性元素的集合。在小学的教学安排中,分数认识主要分三年级和五年级两次学习。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以分一个个图形开始教学,因此,多数学生的思维里整体里的各部分是连在一起的,形如。到了五年级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整体里的各部分也可以是分散的,形如。由彼及此,这正是认识的飞跃。如果没有对单位一有程度认识上的突破,对分数的再认识就必然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不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影响。 在完成以上的情境活动以后,安排第三个层次的刻划:
(1)出示图1:,问题:露出的正方形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怎样的?尝试画出来。
(2)交流讨论,画的整体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引导学生概括:形状不同,但是都要有四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相等)
(3)图2:,老师是这样画的,你们认为这是不是一个整体呢?
(4)引发学生讨论思考,想一想、说一说,你还可以把什么当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整体一的认识就有了逻辑数学上的认识。
三、二度开发反馈练习,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在练习安排上有两个显著倾向。一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习题数量少,难度降低;二是作业不仅是巩固和提高的手段,而且是教学的延续和发展。
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练习”,
2.分别计算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单位:cm)
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是平面图形面积学习的重要内容。不管是新旧教材都给予了足够关注,采用的方法也基本相同,都是通过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和总结规律。因此在教学时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对练习题的二次开发是对教材习题开发利用的一种新视角下的尝试,我们把本来“算一算,发现规律”的问题拓展延伸为画一画、比一比、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
一道看来单纯的题目演绎为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从效果上看学生学得有趣、掌握得牢、理解得深。特别是他们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方法,培育了数学思想,这是最宝贵的体验。
论文作者:周学存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情境论文; 教材论文; 学生论文; 数量论文; 关系论文; 数学论文; 再认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