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蓝领”是怎样炼成的——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蓝领论文,是怎样炼成论文,职业技能鉴定论文,高级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企业高薪招聘高级工、技师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这些拥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被称为“高级蓝领”的技术工人开始在人才市场上陡然走俏。工人经过职业技能水平的严格、规范鉴定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在我国还是最近10年来的事情,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结果。
什么是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
从一般意义上说,按照某一职业的要求,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和认证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职业技能鉴定。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类似的制度。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
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认证后,颁发给接受鉴定者的、证明其从事接受鉴定职业所具有的相应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文件,就是职业资格证书。我国的职业证书体系,分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及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五种,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劳动保障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按规定办理和核发。职业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和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发展
目前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是在过去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956年,国务院实行工资制度改革,确立了我国的工资等级制度和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此后,在此基础上开始逐步推行考工定级和考工晋级制度。
1979年,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组织开展了全面修订技术等级标准工作。1983年,劳动人事部颁布《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条例》,提出了工人技术等级考核的具体操作方案。
1986年-1992年期间,第三次全面修订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并建立了技师和高级技师评聘制度。1990年7月12日,原劳动部颁布了《工人考核条例》,规定“国家实行工人考核制度。对工人的考核应当与使用相结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其工资待遇。”“工人考核分为录用考核、转正定级考核、上岗转岗考核、本等级考核、升级考核,以及技师、高级技师任职资格的考评。”《工人考核条例》是建国以来国务院第一次批准的有关工人考核的行政法规。
1993年7月9日,原劳动部颁布《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明确提出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概念,对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制、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机构的职责、职业技能鉴定站(所)的设立条件及其权利、参加鉴定的对象范围、鉴定考评员的条件和职责、鉴定的程序、鉴定题库的编制以及鉴定后颁发的证书等,都做出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长达40年之久的工人考核制度开始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制度转轨。
随着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逐步确立和推广。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和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其上升为一项法律制度。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要“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法律地位确立的同时,职业证书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形成了目前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级证书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的运行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明确规定,“职业技能鉴定实行政府指导下的社会管理体制”,将工人技术等级考核管理体制,由原单位内部管理转变成实行政府指导下的社会管理体制。由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经授权的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劳动者进行初、中、高职业技能等级的鉴定(考核、考试)和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考评,并对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合格的劳动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对象的范围也由企事业单位的学徒、工人扩展为全社会的劳动者,即扩展到有志于或愿意从事某个职业(或工种)的所有人员。
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国家劳动行政部门综合管理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制定规划、政策和标准;审查批准有关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综合管理本地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审查批准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站(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具体实施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鉴定。
除劳动保障部下设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和有关行业也可以按规定设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只要具备下述条件即可申请设立:1.具有与所鉴定工种(专业)及其等级或类别相适应的考核场地和设备;2.具有与所鉴定工种(专业)及其等级或类别操作技能考核相适应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仪器;3.有专(兼)职的组织管理人员和考评员;4.有完善的管理办法。申报职业技能鉴定的单位或个人,向当地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提出申请,由职业技能鉴定站(所)签发准考证,按规定的时间、方式进行考核或考评,考核或考评合格后颁发相应职业证书。
除组织实施体系外,法规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也是职业技能鉴定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技术支持体系包括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的制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编制、职业培训鉴定教材的编写出版以及考务管理等。质量保证体系包括鉴定站(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考评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网络系统化和实现鉴定命题的统一;统一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统一证书核发程序和加强监督检查等。
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有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中级工占30%,高级工仅占3.5%左右,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30%至40%的水平相差甚远。原国家计委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不到七成,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两干亿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与我国技术工人职业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预期的高级技工短缺问题要不能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产品质量提高和新产品开发,给“中国制造”带来巨大的影响。
经济发展呼唤“高级蓝领”的成长,而“高级蓝领”的成长必须有成长的动力和成长的通道。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来客观评价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并将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企业建立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为劳动者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提供客观公正的职业技能凭证,既为形成有序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奠定基础,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建立和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证书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改革、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
开展10年初见成效
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立10年来,经过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企业工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学生踊跃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一就业的通行证”已成为广大劳动者的就业新观念,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培训就业制度。从1996年到2001年,全国各地(不包括行业)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稳步上升。1996年为268万人,1997年为314万人,1998年为319万人,1999年为338万人,2000年为366万人,2001年猛增到445万人。截止到目前,累计已有3500万人(次)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技能鉴定条块结合的社会化管理体制以及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格局初步形成。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8336个,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14.3万人;以《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工人考核条例》、《职业技能鉴定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工作规则》等为主要内容的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并颁布了4000多个工种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国家标准;组建了50多个通用工种的国家题库和地方分库,为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规范、统一和权威性提供了技术保证。从1995年开始,设立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带动了全国各行业数百万工人参加岗位练兵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提高了职业技能水平。
各地在实际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依托大型企业开展在职职工职业技能鉴定的试点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如上海宝钢根据企业实际,采取了技能模块式鉴定的新方法;中原油田立足于生产现场,针对不同的工种,采用了多种现场作业评定考核方法;大庆油田总结出了一套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等等。
目前,“高级蓝领”在人才市场上走俏,固然是因为“高级蓝领”在很多地区可称得上是奇货可居,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高级蓝领”正在成为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针对产业工人整体技术水平不高,高级技能人才缺乏的现状,我国已着手做此方面的努力。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十五”计划提出,中国将对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国制造”的专业技能人才,到2005年,将职工中的高级技能人才的比例提高到20%。2002年9月,劳动保障部正式启动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首先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和11个行业(企业集团)着手培训培养机电项目的高技能人才。随着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进展,各方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推行,“高级蓝领”短缺的状况必定得以缓解。
标签:职业资格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