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征——再谈回族史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回族论文,爱国主义论文,回回论文,再谈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中华民族众多的民族成员之中,回回民族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具有特殊性格的民族,而且其特殊性又体现在诸多方面。因此,当编写一部新的高水平的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回族史已被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摆到了我们面前。这个问题就是:新编回族史究竟应该怎样突出其民族特色?怎样在更高层次上把回族特殊性格的诸多方面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究竟应该以什么线索作为贯穿其中的主线?凡此种种问题,长期以来,认识既不统一,思想亦不十分明确。据笔者看法,在学术界大体存在着以下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突出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种倾向在以往的回族史研究中所占的分量较大,影响不小,以至许多论著给人造成一种“族教不分”的深刻印象。形成这种倾向的原因,一是在回回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教确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民族形成的特例,确实可以说没有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就没有回族,加之伊斯兰教在回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感情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回族群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回回民族一直突出显示着“族教合一”的本质特征。历史事实既然如此,记述民族历史的各种论著当然应有其必然反映。二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宗教等一系列科学论述尚不为人们所掌握。尽管有个别历史学家已经学习了马列主义有关论述并用来指导民族研究,但毕竟是凤毛麟角。正因为大多数学者仍沿用旧习,于是在回族史研究中“族教不分”,或者特别突出伊斯兰教的作用也就得到普遍认同。解放以后,这种倾向随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宗教理论的学习而有所改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在强调民族与宗教有严格区别的同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忽视或者抹杀了回回民族与伊斯兰教有着特殊密切关系这一基本事实。以后随着极左思潮的干扰破坏,这种情况持续发展,直至在“文革”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使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悉遭破坏。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得到逐步落实,民族宗教研究重新开展,回族史研究中“族教不分”的现象一度再次出现,以后虽有所扭转,但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二种倾向是突出回族人民群众在中国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形成这种倾向的原因,一方面是回回民族确实在历史上向以其反抗斗争精神著称,另一方面则是受解放以后各种正统史学论著的影响,更使这种倾向具有权威性与合理性。体现这种倾向的著作,解放初期马霄石先生的《西北回族革命简史》有首创之功。而于50~60年AI写作成,历经磨难方于1978年正式出版的《回族简史》,现在看来无论从体例到内容上均可视为这种倾向的代表性著作。另外回族史研究中,很多论著都集中在回民起义问题上,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以上在回族史研究中的两种倾向,应当说并非全无道理,况且它们各自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回族史的民族特色,作为专题性研究,倒也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从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更高层次来衡量,如果从更好地体现民族特殊性格的诸多方面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角度来考察,前一种倾向使回族史宗教色彩太浓,显然既不符合马克思民族理论,同时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后一种倾向仅仅突出反抗与斗争精神,不仅有“阶级斗争为纲”之嫌,而且不能全面反映回族民族性格的全貌。那么怎样才能在深入研究回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揭示其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卓越贡献呢?笔者认为问题的焦点应当集中到回回民族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传统上。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试论回回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也谈回族史的民族特色》〔1〕一文中曾经指出:“在中国历史上, 回回民族不仅以勤劳勇敢的斗争精神著称于世,而且还以其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光彪史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二者在极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如同一条红线一样,始终贯穿于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并且在不同的民族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及特点。”
其具体论据,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回回民族毕竟是中华大地上形成的一个“内外结合”的民族,由于它的形成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热爱中华的优良品质从一开始就铸进了它的民族性格,成为其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回回民族具有强烈爱国主义传统的坚实基础。
第二,回回民族在自己的发展时期与国内其他各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各个方面都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他们在民族意识中坚定不移地视中国为自己的祖国,并以“中华穆民”自居,显示出强烈“内向”性民族特征与民族感情。
第三,在清末至近代初期,回回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长时期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他们在外敌面前视死如归、浴血奋战,同时在遭受宗教歧视与民族压迫的严酷情势下进行奋战与反抗,但始终都能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维护祖国的利益,有时甚至不惜忍辱负重,付出民族牺牲的重大代价。
第四,五四运动以后,回回民族终于找到了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许多爱国志士积极促进本民族觉醒,踊跃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而那些更为先进的回族儿女,则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由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成为全民族最觉悟的一部分,带动回族人民走上革命道路,在党的正确引导下,回回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民族抗战中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从而为整个民族在时代洪流中向社会主义的迈进打下了坚定基础。
以上四个方面,虽然仅仅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体概括,却足以说明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回回民族形成发展与觉醒过程中民族精神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是回回民族历史进程中的最基本的线索,是反映整个民族不断前进的主旋律,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成熟的标志与里程碑。围绕爱国主义传统这一主题,我们不仅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反映回回民族对伟大祖国的卓越贡献,同时还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民族意识成熟觉悟的基本趋势、内在规律与光明前途。从而更加鲜明地突出回族史的民族特色,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促进民族团结,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
二
对于回回民族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传统,仅仅有一般性的事实记述与历史进程的大体概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文拟对回回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价值取向试做初步探讨,以便深入揭示回回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与其宗教意识、民族意识以及与它所生活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
我们这里所讲的价值取向,亦可谓价值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属于民族群体心理的自我意识、社会认识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范畴。它是感情与理念的辩证统一,是民族性格的内在体现。因此,通俗地理解,所谓回回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价值取向,其实就是该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思想认识根源及其由来与表现。
综观回回民族形成发展全部历史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完全有理由说,回回民族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是爱族爱教与爱国传统合为一体,自始至终密不可分,这正是回回民族爱国主义的一脉相承、不断发扬光大的根本动因。其由来与体现,试分而言之。
第一方面,关于爱族爱教,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层面来进行深入理解:
其一,伊斯兰教在回回民族的形成过程中确实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我们不是机械地套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而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回回民族形成的特殊性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无论是唐宋之际的回族先民,还是元代从西域而来的大批回回工匠与士兵,还有其后与其他民族杂居而融合进来的民族新成员,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回回民族的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条件是他们必须首先是一个穆斯林,他们有着强烈的宗教感情,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此我们不宜与其他民族对比。然而众所周知,有些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过程并非如此,所以说伊斯兰教与回族有特殊感情,当不过分。
其二,伊斯兰教不仅在回回民族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渗透到回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在其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感情上占据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从而形成了历史上回回民族“族教合一”的本质特征。时至今日,无论族内族外广大群众,都还难以理解和接受所谓“族教分离”的事实,因此,全体回族成员爱族爱教,互为表里、本为一体。笔者仅就自己比较熟悉的陕甘回民起义性质问题,联系起来再次重申一下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我们一再坚持它是反对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的斗争呢?其主要依据就是历史上回回民族具有“族教合一”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本能性抗争,陕甘回民起义的民族与宗教性质,二者兼而有之,相互制约,相互结合,方才形成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英勇斗争,这正是全体回族成员“爱族爱教”的生动体现。
其三,对于回回民族的民族宗教上层人物,我们以往常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先入为主地予以贬低和否定,因为他们和剥削和压迫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如用民族与宗教立场看问题,他们却是民族与宗教的代表。加之他们又大多数是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因此即使在平常情况下,他们民族意识本身就较强,在遭受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的情况下,从民族心理上分析,其反映甚至比一般人民群众更敏感、更痛苦、反抗思想更强烈,这当是不辩的事实。如果把他们和一般群众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相比较,所不同的只不过是前者较为理智,后者易于冲动;前者考虑问题较为全面,后者行为举止比较单纯。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谁更能集中反映民族与宗教利益呢?答案自然是相当明确的。由此还可推想,在社会环境比较稳定的历史时期里,那些为中华民族曾经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回族俊杰,无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又有几人是出身“下层”?在全民族进行抗争与奋战的艰难时刻,又有何处的起义领袖不是民族宗教上层?这些人除极个别外一般都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为维护民族宗教权益而浴血奋战,其中如杜文秀、马化龙、妥明等人,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充分显示了回民起义的正义立场与爱国情感。因此完全有理由把他们作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载入史册,以便更好地反映回族历史的民族特色。
其四,回回民族的爱族爱教,确切讲是爱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对此问题的认识虽因宗教问题的敏感性与一般群众的难于理解不宜展开详尽论述。然而这里有一无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是,除了回族先民之外,整个回族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在中华大地上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而成为穆斯林的。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直接从阿拉伯世界接受伊斯兰教,于是,为数寥寥的朝觐者,成为众人仰望的“哈只”。其次我们还必须承认,作为一种世界宗教,其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受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这也是确切无疑的规律。至于这种影响如何定性,如何称谓,笔者认为简单机械地结论容易产生种种误解〔2〕,还是说成带有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为好。另外, 我们还需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北方经堂教育的开展,南方汉文译著高潮,二者南北呼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使回族的民族教育和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有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中国国情密不可分的,客观上反映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趋向。所以说回回民族的爱教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第二个方面,关于回回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可从下述历史依据得到验证:
其一,从历史背景看,早在唐宋之际回族先民来华定居的时候,他们已有热爱中华的思想基础。而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基本形成之际,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因此,回回民族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国内各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其二,从政治影响看,回回民族的许多成员从民族基本形成之时就已登上了政治舞台,积极参加国家管理与各项政治活动,其后一直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其三,从语言环境看,回回民族在元末明初即已普遍采用汉语并以此作为民族形成的标志之一。共同的语言,必然产生共同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回回民族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视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祖国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
其四,从文化思想看,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以汉语为媒介阐述伊斯兰教教义,同时又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创造、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共同文化,丰富发展了祖国文化宝库。由于这种民族共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因而必然会使表现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民族共同心理,呈现强烈的内向性,并特别注重民族气节。
其五,从血缘关系看,由于长期的回汉通婚而形成的特殊血肉交融的姻亲关系,在其他民族间绝无仅有,天然造就了难舍难分的依恋关系。
其六,从社会生活看,由于长期以来汉回杂处的民族分布特征,使回回民族与其他各族人民对他们世代生息繁衍的中华大地产生了一种深厚的“共有”心理情感。
其七,从经济联系看,长期以来回回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经商的特点使之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从而增强了民族间强大的凝聚力。
其八,从反对压迫剥削、反对外来侵略的共同经历看,回回民族与汉族为主的其他兄弟民族,在共同的斗争中结成了牢固的战斗友谊。
第三个方面,关于爱族爱教与爱国传统的辩证统一,应区分下列不同情况加深认识:
其一,在和平发展时期,回回民族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特别是汉民族一起,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此时回回民族爱族爱教与爱国传统和谐一致,回族优秀儿女为自己的祖国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回族历史的爱国主义传统主旋律更加深入人心的历史时期。
其二,民族斗争的特殊时期,此时回回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尖锐复杂的内在矛盾,同时也经历了极为严峻痛苦的历史考验。回回民族一方面为了反对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而进行浴血奋战。另一方面又要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忘捍卫祖国的利益。这种情况集中地体现在近代初期各地的回民起义中,其中新疆地区形势尤为复杂。然而我们看到,回回民族就整体而言,即使在血与火的洗礼之中,亦不惜忍辱负重,置国家与中华民族利益于首位,真诚地维护着祖国的统一与各民族的团结。他们反清而不叛国,坚决不与外部侵略势力相勾结,尽弃前嫌,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团结各族群众共同进行反清斗争,当斗争达到一定阶段后不惜忍辱求抚,领袖人物为顾全大局不惜牺牲自己身家性命,即使被迫出走异国他乡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凡此种种动人事例,反映出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时时刻刻闪烁光辉。从感情与理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来看,此时此刻,回回民族在首先维护爱国传统,同时决不放弃宗教信仰的情势下,往往为此而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代价。
其三,在各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时期,回回民族一贯以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精神著称。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近现代历次反帝斗争中,这是回回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时代最强音。
三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关于回回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时代特征,我们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根据其与时俱进的具体内容概括而成的时代精神。回回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的时代特征可简要表述如下:
其一,回回民族虽然形成时期较晚,但他们一开始就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大显身手,从而把爱国主义传统充分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其二,清代中后期,回回民族倍受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继而在反抗斗争中惨遭劫难,然而他们不但没有消沉落后,反而逆境求生,这其中爱国主义传统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其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回回民族的地位虽然没有得到改善,可是随着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他们对于统治阶级大规模的反抗基本停止,转而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回回民族优秀儿女都站在反帝斗争最前线。
其四,20世纪以后,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时期,回回民族开始走向民族觉醒道路,这是回回民族爱国主义实现升华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回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回族先进的知识分子自觉发起了一场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与强烈的爱国思想的文化运动。一时间,民族教育热潮遍及全国,回族爱国爱教团体相继建立,回族进步刊物出版发行,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回回民族的先进分子此时已与汉族先进分子一起站在了民族觉醒最前列。其中的突出事例是,1908年留日回族学生创办的爱国刊物《醒回篇》,这是回族的民族觉醒与其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的集中反映。《醒回篇》有这样一段语言“甲午战败、庚子再创、外国人之入我国中者,未闻为我区别曰,某也满、某也汉、某也回、某也蒙,而惟肆行杀戮、同归一尽,盖同国如同舟也……至于舟坏复没,则其被难一也”。这种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至今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3〕。
其五,辛亥革命期间,回族革命志士的重大贡献。突出事例如马如贵光复西安,云南回族革命志士积极参加护国战争等等。
其六,五四运动以后,回回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并促使回回民族走上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回族爱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转变成共产主义战士,带动整个回回民族投入了中国人民宏伟壮丽的革命事业。革命烈士郭隆真、中共第一任北京市委书记马骏,正是最先进的回族儿女的优秀代表。
其七,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回回民族表现了坚贞不屈的爱国立场和大无畏的反侵略斗争精神。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斗争,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反侵略斗争中,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篇章。这其中回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并肩战斗、流血牺牲,终于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他们的功绩不可埋没,事迹亦难以尽述。与此同时,回族也使自己的民族意识再次经受了战斗洗礼,民族性格进一步得到了锤炼,爱国主义传统与革命精神终于融为一体,随之又和全国人民一起,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以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在写完这篇文章之后,笔者耳边一个雄壮有力声音还在回响:“国家兴亡、穆民有责”〔4〕,为此,愿借此语献给全体回回民族穆斯林, 祝愿爱国主义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注释:
〔1〕马通主编:《回族近现代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87~97页。
〔2〕笔者在此主要指的是“伊斯兰教中国化”这个提法不妥。
〔3〕见兰大出版社,王希隆点校本。
〔4〕此语出自宁夏爱国宗教人士虎嵩山, 见《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8页。
标签:回族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 中国伊斯兰教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宗教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政治倾向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