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植物景观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重视。但在快速建设过程中,诸如植物景观稳定性差、管护跟不上、反复建设等问题屡见不鲜。本文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乡村植物景观建设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以期探讨科学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美丽乡村 植物景观 可持续性 生态安全性 经济性 文化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传统乡村景观到现代乡村景观的过渡时期。从过去的轻绿化重硬化、亮化,到后来的四旁绿化、增绿添彩,再到近些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景观逐渐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植物景观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作为绿化的核心部分,也越来越被重视。但在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有些乡村因一味的追求遮丑添彩、快速景观化、积累业绩,盲目冒进建设;有些为了追新求洋,摒弃原有民俗文化,一味模仿城市植物景观。诸如此类问题,在数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已经越来越多。在此,笔者将多年总结的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建设中的问题整理成文,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关策略探讨。
1.植物景观缺乏可持续性
1.1实用度低
乡村绿化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房前屋后的菜地、廊架上的藤瓜、村头街尾的古树等都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很多植物景观因领导喜好和设计师个性而设计实施,忽视了村民的需求,造出了很多不被村民接受的景观。有些乡村植物景观因不实用、空间设计不便,项目建成后,或者成为“尴尬的摆设”,或者被村民自发改做菜地或自行栽植果树。一些植物种植区,因为干扰村民的活动习惯、占用村民晒粮打谷区域、影响村民停车等,头年建的种植池,次年就被村民自发拆除,更有甚者,在施工时就产生纠纷,景观的持续性更无从提起。不仅造成了材料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景观的完整性。
图1 绿地占用农业生产空间图2“迷你菜园”
1.2管护水平低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项目,多数工程合同附带的养护期在1-2年。合同期内,绿化施工队按要求进行管护。但在合同期结束之后,多数村庄的绿化管护水平跟不上。管护设备陈旧,有些甚至没有专职的管护人员。除了频率极低的定期养护外,全靠村民自发养护。苗木徒长、枯死、丢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很多乡村绿地的作业面都受限制,尤其山地城市,几乎无法进行机械化养护。加之绿地分布较为细碎,管护水平更是跟不上。
1.3策略
(1)植物景观布局和安排要从村民实用的角度考虑,做对村民来说既好看又好用的景观。四旁可多使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植物材料,突显农业气息,如乡土的花草、果树,利用绿化空间巧布“迷你菜园”等。植物景观在建设之初征求村民意见,带动村民的积极性,培养村民自发养护、包干到户的经营模式。
(2)选择管护要求低、景观稳定的植物材料和种植方式,从根本上降低养护需求。四旁绿化空间小的区域,使用分支点高的果树、大型遮阴树,不仅管护要求低,还可以形成灵活的冠下活动空间;石嵌草采用生长速度稳定、耐踩踏、修剪管护要求低的品种,或者降低覆土厚度,通过土壤环境控制植物生长;路侧适量使用景观稳定的宿根花卉和花灌木;爬藤类、垂挂类植物则应用在住户门口或庭院内,由村民自发管护。
2.生态安全隐患大
2.1植物逸生、无序蔓延隐患大
为了营造优美的乡村道路景观,并能够快速成景,很多乡村道路采用草花混播的绿化方式。目前市场上的草花混播组合中,很多品种自播繁衍能力极强。如果混播种植区域与农田没有很好的隔离,自播繁衍能力强的草花极易蔓延至农作物种植区,形成农田杂草,且极难清除。此外,近些年来在乡村景观中观赏草应用越来越热。观赏草营造的意境与乡村的朴野气质较为匹配,又因其抗性强、养护成本低,也深受设计师推崇。但观赏草多是由抗性强、繁殖力强的禾草类植物培育而来,其原生种多为野生杂草,在应用中有成为逸生种、入侵种的隐患。
2.2污染严重
以往的乡村四旁绿化树木多是靠天吃饭,不追肥、不施药。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都要经过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为了保证成活率和景观效果,要施用大量的农药、化肥。有时为了保证定期观赏效果,还要喷施封闭除草剂、催花素等。农业生产本身已经形成很大的面源污染,而新型的乡村景观绿化又增加了乡村的面源污染,对乡村生态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
2.3河道安全隐患大
乡村河道多数具有雨季行洪功能,河岸或为直砌形式、或为自然形式,或为杂草护坡、或为河柳估堤。这些都是经过多年的行洪需求而逐渐形成的稳定现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为了提高景观品质,经常要肃清原始河道内的灌丛杂草,人工砌筑驳岸。为了营造较好的亲水效果,从常水位到河岸要砌筑多层绿化种植池。雨季洪水来临时,驳岸砌筑材料和绿化植物有可能一场洪水全部冲垮,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资源浪费,还对下游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以河北涞源县庄火村河道整治为例,河道两岸使用自然的毛石砌面砌筑了三层种植池,从下到上依次种植:千屈菜、黄菖蒲、迎春/棣棠,以适应不同水深的生长环境。因植物均为夏季栽植,扎根尚未很深。当年夏季汛期,一场洪水几乎将底层种植池内的植物冲走一半,造成了极大的工程浪费。
2.4策略:
(1)在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中,设计应尽量使用乡土植物和生产性植物材料,植物配置的群落结构应与该地区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相似。选种时要注意气候环境、种植空间等因素,避免造成生物危害。对于易发生逸生、入侵危害的植物要慎重使用,并做好种植空间的有效隔离。
(2)乡村植物景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慢慢培养。建设过程中多采用有机种植和管护的方法,忌盲目求新求快,将对乡村生态的破坏减小到最低。
(3)对乡村河道进行景观改造时,尊重自然本底的原始规律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河岸改道、驳岸绿化充分考虑基地的动态变化,以维持其生态稳定性。同时,植物景观应满足基地的功能需求,例如保持水土、固岸滞洪等,以维持乡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3.植物景观经济性低
3.1投资高,持效短,资源浪费
乡村的景观建设和维护多靠乡镇财政拨款和自筹,专项财力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很多项目在建设之初尚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但建成后却难以维持。尤其一些缺乏旅游资源和产业支撑的乡村,既没有新型社区的政策覆盖,又不能成为发展良好的旅游村,景观建设和维护资金严重短缺。实际建设中又贪大求洋、盲目求贵,致使乡村景观建设财政压力巨大。例如,重要节点为了快速出效果,种大树、摆盆花,采用大面积的一二年生草花,遇上有重要活动的年份,一年内要更换两三次,种植和养护成本极高。花卉枯死后,只能继续投入重新栽种,或铲除空置。
3.2养护要求高、影响农业生产
在很多美丽乡村的景观建设项目中,村庄外围花海、花带随处可见。其初衷本是美化村庄风貌,展示特色农业景观。但因刻意追求形式化的景观、快速见效,大多数的花海使用观赏花卉作为材料。这种花海建成后要形成稳定、长期性的景观,需年年投入大量的植物材料和管护成本。为了定期开花,还要喷施封闭除草剂、催花素、多轮灌溉,较之农业生产,工序复杂许多,有些花海需水量甚至是农作物的几倍。后期花海经营不下去,再重新改回为农田。但田垄已推,土地肥力已降,各种药物、激素残留增多,自播花卉变成了除不尽的杂草,恢复生产成本极大。
3.3策略:
植物景观建设应尽量使用生长稳定、易管护的花木,少用一二年生盆花,以形成持续、经济的植物景观。基调林木使用乡土树种,既符合当地植被特征,又可以降低采购和养护成本。如无足够人流量的观光要求,需有节制、适度的在乡村中使用时令性花卉和花海景观。花海项目规划立项之前要慎重评估,预估经营年限,权衡利弊。同时,尽可能的使用农业景观花海,既有景观效益,又有农业效益。
4.植物景观文化性不足
与城市相比,乡村有其特色的朴野精神和文化底蕴。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各有特色。景观建设应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植物材料和配置方式。但实际应用中为了求美、求新,过分追求城市化的植物景观,忽略原有的乡村文化特色,致使乡村植物景观特色逐渐消亡。
4.1原有植物景观消亡
乡村绿化空间很多区域现状分布有大量的杨、柳、榆、槐等常见乡土林木,多数处于青壮年期。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领导阶层追求“高档次”的景观,将大量的乡土林木换为园林观赏树种;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希望在自家宅前屋后栽贵的、好看的树种。最终,只要是绿化空间,无论村内村外,无论大树、小树,原生树木多被砍伐重新种植,导致原有植物景观消亡。
4.2新建植物景观缺乏乡土文化
乡村四旁绿化空间较少,从布局规划开始,规划设计师就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划定绿化范围。很多打谷晒粮、植果种菜的地块被占用,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同时,在乡村植物景观设计中,银杏、元宝枫、北美海棠等城市绿化较为常用的名贵或当下流行的树种,无论差异,都大批量应用。有些乡村景观为了追求“高雅”,四旁大范围采用客栈、民宿的精细、雅致的绿化手法。虽提高了景观品质,但与村庄文化内涵已经渐行渐远。植物景观剥离了乡土文化,易形成“千村一面”的态势,不入乡、不随俗、不利于美丽乡村的特色塑造。
4.3策略:
(1)尊重民俗文化,尊重原著村民意见,通过走访、调研、征求意见等方法采集村民意见。同时,科学考证乡土林木状况,参考当地古树名木、农业经济林的树种及景观形式,作为选择植物材料和营造植物景观的依据。
(2)乡村本身处于农田、山林、湖滨的自然环境之中,“绿化范围最大化”不应该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原则。设计师应以“入乡随俗”为原则,综合考虑使用功能、文化功能及植物景观形态,设计与文化、环境、功能融为一体的乡村植物景观。
5.设计与施工脱节
5.1设计资源浪费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测绘、勘察等基础资料准确性有限,村民的宅基地、牲畜棚舍、生产设施等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种植设计图纸在现场经常无法正常使用,图纸常常要返工多遍,期间还有数不尽的变更单、洽商函、材价及认价,反复核算成本。同时,植物栽植后拔除、铲除的现象也不可避免,造成了设计资源、材料资源的巨大浪费。
5.2设计方案落地缺失
很多时候,美丽乡村拆、改建前期评估不够详细,直接影响后期建设空间和建设成本。当建设空间和预算资金出现问题后,有可能会局部放弃拆、改建,或在其他区域新增拆、改建。有时候会出现最核心的设计部分被删减一空,导致景观空间少、景观无灵魂,设计方案落地难等尴尬的局面。
5.3策略:
美丽乡村项目可以通过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的形式,实施设计-施工一体化操作模式,加强动态优化设计。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设计师通过实地测绘、现场勘察、驻场跟踪、拆改建跟踪、民意调查等方式,取得第一手的现场材料,在此基础上边设计、边施工、边协调。一方面,保证了设计图纸落地的准确性,避免了设计方案落地难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参与苗木采购、施工现场指导等方式保证了设计方案的落地效果。较之各个环节分开实施,不仅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保证了工程效果。
6.结语
乡村植物景观与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其设计要严格遵守可持续性、生态安全性、经济性、文化性的原则,做接地气的植物景观。同时,重视调研、探访、民俗传承在景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此外,要选择适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做到动态优化设计,有效实施落地。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陈威. 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 小城镇建设,2005,(09):45-47.
[2]沈正虹. 乡土景观营造中乡土植物的应用与配置模式[J]. 现代园艺,2016,(04):118-119.
[3]关滢,俞益武等 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初探[J]. 小城镇建设,2012,(10):86-90.
[4]张贵鑫,明亮等. 不同功能区域乡村河道岸线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26(02):61-63,77.
[5]徐琴,陈月华,熊启明. 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探讨[J].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03):72-74.
[6]沈正虹.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植物的应用于配置模式[J]. 现代园艺,2016,(04):118-119.
[7]陈思思. 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 浙江农林大学,2016.
[8]李健. “美丽乡村”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2015.
[9]张旭. 民宿型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初探——以望城茶亭水库片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为例 [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10]陈青红. 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 浙江农林大学,2013.
论文作者:王亚南1,汪勇翔2,申新山3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7
标签:景观论文; 乡村论文; 植物论文; 村民论文; 美丽论文; 乡土论文; 花海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