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在肠系膜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陈青,李春晴,陈治西,刘伟

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在肠系膜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陈青,李春晴,陈治西,刘伟

(成都三六三医院放射科)

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在肠系膜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1例经临床及手术确诊的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对其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并应用重组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21例患者行CT平扫,可见18例肠系膜静脉增粗,11例主肝腔内呈现高密度影,14例有腹腔积液,14例肠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6例可见肠管扩张和积液积气,20例肠壁可见增厚及水肿;17例行增强扫描的患者中,14例肠系膜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11例肠管管壁强化,3例未强化,3例CT未能直接显示出血栓,但扫描可见有肠壁强化程度减小、肠壁增厚、肠管扩张等可反映肠缺血的征象。结论 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应用于肠系膜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中可直接显示血栓的位置及范围,有效性高且无创,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肠系膜静脉血栓;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经临床及手术确诊的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明确该种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经临床和手术确诊且行CT检查的2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5-77岁,中位年龄46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中2例有腹部外伤,4例有阑尾炎手术史,3例有胃癌手术史,3例有脾脏切除史,9例有肝硬化病史,3例有肠癌手术史。

1.2CT检查

采用GE Light Speed VCT XT 64层螺旋CT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行CT扫描(范围自膈顶部至耻骨联合下缘)。常规平扫后,经周静脉注射80-100ml300mgI/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注射速率为每秒3.0-5.0ml)后行增强扫描。动脉期扫描时间的确定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确定(监测点为腹主动脉发出腹腔干层面,当阈值达到100HU时扫描开始)。成像参数为:120kV,200mA,64i ×0.6 mm,层厚5mm,准直器 0.6,球管旋转速度0.5s/转,门脉期扫描参数相同;增强扫描的层厚及间隔为 1.0mm,应用多平面重组(muhiplanar reformation,MPR)冠状面、矢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重组、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图像分析

由两位有资历且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生采用双盲的方式对血管重组和影像学进行分析。应用三维重组技术对门静脉及分支的走型分布及其管腔内情况和腹腔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全面评价。管腔内CT值及管腔内径的测量值用 ±s表示。

2结果

2.1直接与间接征象

21例患者行CT平扫,可见18例肠系膜上静脉增粗,其中2例下静脉亦显示增粗,平均为(1.20±0.94)cm。21例患者中10例主肝腔呈现等密度影,11例为高密度影。17例行增强扫描的患者中,14例肠系膜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靶征)。部分病例Ct横断面和MPR图像可见末梢血管充盈缺损,其中6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受累。2例患者增强扫描静脉期的CT横断面、MPR、CPR、MIP均显示肠系膜下静脉充盈缺损,VR则可见下静脉较细且淡。

13例肠系膜可见水肿。20例肠壁可见增厚及水肿,其中14例伴有双环征。6例可见肠管扩张和积液积气。3例有门静脉和肝静脉积气,2例肠壁内部、周围以及肠系膜血管显示有广泛性小气泡影。14例有腹腔积液。3例CT未能直接显示出血栓。

2.2手术及临床治疗对照组

2例肠壁内部、周围以及肠系膜血管有广泛性小气泡影者手术证实为肠完全性坏死。3例门静脉和肝静脉积气者术后病理证实末梢血管内有肠系膜水肿,肠管水肿、淤血或坏死,以及有静脉血栓形成。20例肠壁增厚及水肿者11例未手术治疗,9例手术治疗,其中4例未发生肠坏死,经治疗后腹腔和盆腔积液减少,肠系膜水肿、肠管壁增厚和肠管扩张等均明显改善。

3讨论

肠系膜静脉血栓是一种血管源性急腹症,临床较为少见,但因为症状不典型,疾病早期极易发生误诊,多数只有在进行剖腹时才确诊[1]。对于多数可早期明确诊断的患者而言,静脉血栓范围较小,一般通过抗凝和药物溶栓治疗即可痊愈,无需手术,因此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才是保证疾病治愈的关键[2]。

多层螺旋CT目前被认为是诊断肠系膜静脉血栓最为准确。快速且无创的方法,且可还接或间接显示门静脉及肠系膜血栓及其分析静脉的异常情况。其中多数病例CT平扫典型的静脉官腔内高密度影,此外还有间接的肠系膜静脉血管增粗,周围脂肪密度浑浊、增高,肠壁管分层增厚等,此时可进一步结合增强扫描确诊。增强扫描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帮助获得门静脉系统血管全面且高质量的清影像,不仅能够明确观察到血栓和官腔情况,还可清楚地滚观察到门静脉的走形分支、腹腔内脏器情况,并可对管腔内径进行准确测量,其诊断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敏感性甚至可达到100%[3]。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应用于肠系膜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中可直接显示血栓的位置及范围,有效性高且无创,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锐,顾明,柯振武,何次,阳红艳. CT联合MRI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肠系膜静脉血栓性小肠坏死[J]. 西南国防医药,2015,25(09):980-982.

[2]傅晓琴,刘明标,郭威. 非增强螺旋CT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05):534-536.

[3]缪卫国. 109例急腹症的CT初步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116-117. [2017-08-16].

论文作者:陈青,李春晴,陈治西,刘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4

标签:;  ;  ;  ;  ;  ;  ;  ;  

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在肠系膜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陈青,李春晴,陈治西,刘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