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与实践 新时期 新特色 新标准——义务教育新版历史教科书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义务教育论文,新时期论文,新标准论文,新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新版教科书的特点
义务教育各版历史教科书已经投入使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研究各版新教科书的共性,又要研究各版自身的特殊风采。我们无意对各套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写法做出具体的评估,只就所见各套课本的现状做一个总体分析,以其将个性放入共性中进行考察。我们以为,新版历史教科书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材内容上鲜明的时代性。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有着显著的阶级性,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封建时代如此,资本主义时代如此,社会主义时代也如此。各种历史教科书都能反映各个时代的阶级精神,时代发展必然向教科书提出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根据阶级斗争的需要,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强调了阶级斗争、政治斗争、路线斗争的历史,这是当时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里,面对改革开放的形势,按照“三个面向”的方针,新教材自然要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让教科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纵观全局,新版各册教科书都注意了这一变化。“假如说先前历史中只听到战马嘶鸣、炮声隆隆,疆场撕杀,政治上尔虞我诈,外交场上的勾心斗角的话,现在的历史则也包括美妙的人间情事,壮观的古典建筑,悦耳的琴声,以及有些史学家所述的‘小刀和帆船的历史’。历史还其本来面貌,五光十色和鲜艳夺目了”(《历史教育学断论》第151-152页)。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为例,新版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就有三个方面的改变:(1)减少了对阶级斗争的叙述,丰富了科学、文化的内容,第一册中文化史内容占全约1/4,第二册内新增近代和现代文化史内容,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使通史体例更为完整。(2)对于历史知识的阐述更为全面,分析更加符合实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精神。(3)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成果,使东西方文化得到进一步交融。
为了体现改革精神,反映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少教科书还用很多篇幅着力介绍历史上的改革状况。如广东版在《世界历史》第一册中配置了《明治初年初级小学学生上课情形》和《彼得一世给俄国人剪胡子(漫画)》插图,生动地介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推广义务教育和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
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古今结合,不少版本世界史教科书中选入了古代希伯来人建立以色列国和犹太国的资料,以便学生了解中东问题的历史渊源。
此外,在处理国际关系、民族关系,以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方面,都注意了历史的延续性与继承性。如有些新编教科书在叙述匈奴族、突厥族历史时,不是把他们作为汉族历史的附篇,而是独立地反映他们在促成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中的功绩,适应了民族团结的需要。历史教科书在选材上注意时代气息,既能反映史实的科学性,又能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这也正是历史教育为现实服务的一种很好表现。
第二,教科书体例的灵活性。
历史教科书的体例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许多人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历史教科书体例与历史著作体例有关。我国历史著作浩如烟海,体例多种多样,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通史体、断代史体、史话体等等。近代以来又产生了章节体,这一体例最早始于夏曾佑1902年-1904年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采取西方划分方法,把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几段,以一个大的时代为一篇,以每个小时代为一章,每章下面又分若干节和子目。这种教科书的体例较前有了很大的改进,所以,白寿彝教授在《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中肯定:“这在史书体裁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此后,这种体例被人沿用,直到新编各版教科书出现之前,都是如此。这种体例“能够把历史的阶段性发展和历史现象的主次表达出来”(引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这是它的优点。但是,它又不易对典章制度、人物传略、学术思想展开充分的论述,因此,又暴露出它的不足。能否在原有体例上作出突破,使新版教材在体例上有新意,这就成了教材编写者思考的一个热点。各版教材在体例上、结构上用力最大,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彩滨纷的格局,体例上多种多样,结构上千姿百态,表现了较大的灵活性。
从体例上讲,北师大版和沿海地区版坚持原有章节体的写法,保持了体例上的延续性,并作出了适当的改革;四川版将章节体改为章目体,对原有体例作了改进;人教版一改原有做法,而采用了课题体,并在结构上做了巨大的变动,每个课题下设有:课前提示、课本正文、阅读材料、格言、警句、插图、地图、注释,以及思考题、练习题等十个栏目,展现了新的风采。各版新教材体例上、结构上的各种尝试,正是一纲多本机制下各种活力的表现,说明竞争对于教科书编写的推进作用。从教科书编写体例历史的意义上说,我认为,它正蕴育着一种新设想前奏的到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体例将在此基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历史教科书体”将在此基础上产生。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各套教科书都为课本配备了地图册、练习册,以及教师教学用书,形成了教科书系列,既便于教,又便于学,将会大大地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
第三,在各个学科兼容前提下,教科书具有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上的吸引性。
随着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化,历史学科的教与学,在理论上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它促使新版教科书的编者们不仅注意历史学的科学成果,面且特别注意吸收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思维科学等研究成果,并将其具体地体现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之中。具体地说,新版教科书对于初中学生感知、记忆、迁移、思维、想象、注意等心理过程及其规律,对于学生的情感、意志、技能等的培养,以及对于学生的兴趣、个性等心理发展方面的特点与规律,都有过不少的检测,并且将其运用于教科书的编写之中,为教师的教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各版教科书的特色,是中国教科书编写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突破。
例如,编者们极力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上下功夫。四川版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章开门见山,在课前提示中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中国历史的第一页是怎样揭开的?为什么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这里,编者力图从“中国古代历史”到“世界文明古国”,从“中国历史第一页”到“炎黄子孙”,启发学生一层层地联系,一段段地思索,最终点出“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概念,并且借助事实判断、推理来反映这一历史过程,最后形成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导言课中以“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为题,引导学生从今天回顾过去,由近及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以多幅插图,从远古人到现代人,从革命先烈的奋斗到宁静的学习环境,强调了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从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进而启迪他们认识未来和走向未来。最后还把历史学习的任务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感、坚定正确方向和懂得做人的道理相联系,使得历史教科书在发展历史思维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些教材设计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再生性思维等方面做出很多有益的安排,也为描述法、谈话法、阅读法以及更多新型的开拓性教学方法,准备良好的材料。因此,各版新教材运用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原理来设计教科书的做法是成功的。
同样,由于教科书的编写者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兴趣是爱好的基础,爱好是兴趣的发展趋势,学生是否爱好历史学习,其关键决定于对教师的教学和教科书是否有兴趣,因此重视了教科书的吸引性、可读性,在课本的编写上注意了学生的兴趣。人教版图文并茂、五光十色,学生拿到课本就会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爱不释手,乐而好学,这就为教师在教与学的方法上提供一种良好发展条件,可以因势利导,设计出好的教与学方案,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北京师大版采取正课之后加阅读材料的办法,以课外知识补充课内知识,以课外资料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做法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以第一册最后一章为例,在“第一节哲学、文学和艺术”之后,附设了“王羲之书成换白鹅”一篇短文,学生从白鹅故事中加深了对王羲之的了解,从而激发对于学习的兴趣,也能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加深学生对全节学习的理解。广东版教科书课内插图不多,但是,它在地图册中印制大量插图,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图画引入正课,实现师生间和谐的教学过程。
第四,程度上的伸缩性与地域性。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城市、农村、内地、沿海在教育程度上、知识水平上、心理素质上、思想认识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按照各该地区的不同情况不同需要来编写教科书是必要的。广东(沿海地区)版“教材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适当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先行的沿海地区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重视加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着力于基础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在体系建立、内容选择、文字表达、练习安排以及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还针对他们的地区特点,更多地叙述了华侨的历史活动情况。人教版“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注重从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入手,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还注意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以及减轻学生负担等问题”。又针对“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为适应不同地区学校的不同要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人教版》说明),让各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自由选择。上海版是专为发达地区编写的,因此较多地考虑这一地区建设的需要。为了追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渊源,它们更多地增加了江南经济发展和中西方经济交流的历史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对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历史教学为现实服务方面也是一种尝试。这种教材,既有各地区的具体小背景,又有全国统一的大背景,两者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亲切地感受本地区的特点。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的各版历史教科书作为人类知识的结晶,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有它的特殊对象、特殊任务和特殊的认识过程,这就决定它必须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和特殊的结构。各版之间又因各自有其独特的要求,因此,表现其独特的个性。同样,义务教材是在义务教育形式下编写的,与以往全国使用的统编教材必然有所不同。因为,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须强调它的义务性,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应该强调它的普及性,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也应有别于应考教育。义务教育要求历史教科书应是教本、学本,而不是考本,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背景下编写的,编写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教科书,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出版、从“三个面向”为指针出发、从“一纲多本”的原则出发,编成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教科书。所以,我们认为新版教科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新时期精神激励下形成的新格局。
二 历史教科书的评价标准
如上所述,我们无意对各版各册教科书做出具体的评定。但是,我们有意探讨历史教科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并为研究今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可行性意见。在此,我们想借用一下何炳松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在评论当时不同体例写法的历史教科书时说:“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用途,他们好不好,看我们如何去使用他们而定,我们不能说那一类为最好”(《何炳松论文集》)。这就是说,教科书的好坏总是相对的,但是评价它们的标准则应该是绝对的。
那么。评定一本历史教科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最佳或最理想的意思,而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好水平。只是在同其它教科书进行比较,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说明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所获得的最好效果而已。具体地说,衡量一部历史教科书,既要坚持全面的综合的质量观点,又要考虑时代的需要与现实的可能,应从科学水平、教学水平、语言水平、实际适应水平、印刷水平及总体水平等六个方面去进行考察。
第一、优秀的历史教科书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水平。
所谓科学水平是指它的经典性。要求教科书必须正确地科学地传播人类经验的结晶。对于历史教科书来说,要看它的指导思想是否进步、正确,能否准确无误地传递历史知识;还看它的内容是否科学、真实,能否确切、清晰地记录历史概念,史论结合地阐述历史事件,揭示历史规律。
目前,世界上指导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理论多种多样,仅以汉语编著的历史教科书,除大陆一纲多本之外,还有港、台等地的教科书,已是多纲多本,达十几种之多。其中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有运用进化论观点编写的。也有以某种教育或史学理论为指导,自由编写的。因此,在评定中外历史教科书质量的时候,我们应对各国、各地区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
一纲多本历史教科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根据义务教育大纲,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而编写的。违背上述原则,当然不可能编成合格的历史教科书。所以一纲多本的教科书,“努力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分析叙述史实,尽量做到观点鲜明、立场正确”,“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注意吸取新成果,科学地编写”,体现了继承、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参见王宏志等《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的编写原则、特点和使用说明》)。以马列主义为指针,努力实现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是一纲多本各套教材的共同特点,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评价国内各版教科书的一个标准。
第二,优秀的历史教科书必须有恰当的教学水平。
教科书的教学水平,是指对教材的份量规定性、渐进性和启发性达到较为满意的程度。历史教科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既不允许把各种知识杂乱无章地堆积,也不能让其彼此孤立,而是要把知识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网。这样,历史教科书在结构上就要受到严格的限制,从内容的多少到顺序的前后,从程度的深浅到史料的取舍,都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为了符合教材量的规定性,不少版本重新采用了我国历史教科书的传统编写方法:正文行文简明,并以大小字相配合。有些版本还删去了过深、过繁、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减少了一些人名、地名、年代和数字、对每课的字数作出了限定,使新教材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好地适应义务教育的需要。
教材的渐进性体现在教科书的各个环节,必须一环扣紧一环,前后接应,互相衔接,以保证教学活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教材的启发性则表现在教科书要给教学以启迪,并对教学双方要一视同仁。具体地说,教科书不仅要考虑教师讲课的生活活泼,有吸引力,而且还要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整各种心理因素,加深其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教科书编写中对师生心理交往过程考虑得越细致,就越能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根据这一要求,教科书的编写者就应转变教学观念与编缉思想,必须设计更多的创作新意,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教科书对此作过尝试,如有些教科书重视“教”与“学”的不同安排,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的指导。“上海新编历史教材试教中,举行过一次全市公开课,……执教老师在讲民间岁时风俗活动时,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小社会,墙上张贴着春联、年画,桌上摆满春卷……,师生置身于其中,一边讲一边活动,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相沟通,生去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郭景扬《新教材教学设计与教学观念转变》,《历史教学》1993年第3期)。
第三,优秀的历史教科书必须有优良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科书的语言表达水平是指它的工具性。要求历史教科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句,内在严谨的逻辑和含蓄幽默的表述,以缩短教与学之间的差距,使人从中感到和谐的美。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科书用语应尽量通俗易懂,避免晦涩难懂、深奥古怪的词语。对于比较艰深的古文,还要将其变为浅显、活泼的口头语言,教材用语要恰如其分地表达知识的内涵,要简炼规范地阐述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切忌摸棱两可,词不达意的套话。应提倡使用模糊语言,以增加知识的信息量,减少学生记忆的内容,义务教育教材的特点决定课本用语还要生动有趣,富有哲理,潜移默化地给人以启迪。这是评价教科书的一个重要标准。
不少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除在用语上注意生动、贴切、简明外,还采取一些使教材语言发挥更大作用的办法,如课前设提要、教材加注释、文中插故事、竖排引警句等,力求生动活泼地再现历史画面。这是各套历史教科书着力最多的部分,也是一纲多本教科书较前大有进步之处。
第四,优秀的历史教科书必须有一流的印刷水平。
印刷是教材外在质量的综合性表现,属于教科书总体质量的微观部分,主要包括教科书的印刷与装帧水平。
从目前情况看,用汉语编著的历史教科书中,不管是色彩的调配,还是纸张的质量,香港版教科书仍是最精美的。从现有条件与可能出发,大陆各版教科书已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不少努力,有些版本已面目一新,在教科书发展的潮流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地不平衡,各版教科书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考虑印刷问题。经济条件许可的可印制成精美的图册式的,有些可增加彩色或黑白插图的篇幅,有些可提高图与文的比例,有些可印成16开大本,有的则仍可保留32开小本,为了降低书价,甚至可以采用一种版式两种开本。应在图文并茂的原则下,表现其各自的特色。
我们认为,一本好的历史教科书,必须在捡字、排版、校对、印刷、描图、绘画等印刷水平方面是一流的。印刷水平的优化标准,就在于它必须印刷清晰、装帧得当,图文紧密配合,切实服务于教学的实际需要。
第五,优秀的历史教科书必须具有实际适应水平。
所谓实际适应水平是指教科书的可变性,指教科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效能。教科书不仅是科学实践的总结,而且也是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综合性产物。它是以各种综合实践为基础积累起来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人类经验的一种可变体。这就是说,教科书编成之后,都要经受检验,要随着教与学矛盾不断发展和科学不断进步,作出适当的修订。这是教科书与其他著作的不同之处,也是教科书的生命力。
对于义务教育各套历史教科书来说,也都存在一个相不相适应的问题。国家教委明确规定:新教材是“本着既坚持统一基本要求,又能适应我国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组织编写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教材选用工作的意见》)。各套教科书都是在既定目标下编写的,编成之后虽在小范围内做过试验,但对大规模推广后出现的矛盾,尚无现成的经验。所以,各地要“本着适应本地的实际,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则,选订适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同上)。这就是说,国家提出的是要编者适合读者的要求是要适应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所提出的要求。例如,一般认为,“五四”制学生的水平与地域决定了他们的要求低于“六三制”的水平。因此,要求历史教科书的程度应更浅近些、更实用些。目前有一套是专为“五四制”编写的,一套是与“六三制”通用的。两套教科书各有优点,各有特色。但是,各自又都存在着程度和成本等方面与实际相适应的问题。各套“六三制”教科书预定目标也有一个与使用地区、使用学校实际水平相符合、相适应的问题。这是评价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标准。
随着一纲多本各套教材相继编成,教材编写的竞争机制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而越来越激烈。国家教委也将根据各地、各校的不同情况把教材选用权逐步下放。所以,各套历史教科书只有不断加强编者与读者之间的磨合,并且按照实际情况做出变动,才能适应广大师生的需要。我们认为,应该扩大对于一纲多本教科书选用的宣传工作,让更多教师了解一纲多本,参与教材的选用工作。对教科书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促使教科书在实际适应过程中接受检验,迫使教科书修改到读者满意的程度,使其达到优化的标准。这就是我国教科书制度长期以来的经验总结。
第六,评定教科书的总体水平。
所谓总体水平。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就宏观质量而论,有个制约教材水平发展的政治因素,包括培养目标、学制,以及有关教科书的编写政策,其核心是教育思想的人才观。我国40多年的实践,已从正反两个方面提供了不少经验与教训,错误的政治导向使教材遭受破坏的教训,至今记忆犹新。说明政治因素对教材质量影响很大。当然,对此,教材编写者是无能为力的。但也不能由此而认为它与教材编著者毫无关系。一纲多本的编者,凡能从宏观上把握改革开放的形势,集中地了解宏观管理上的意图,掌握国家对于有关知识网络设计的同时,又能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进取,他们编写的教科书的质量就会相对地好一些。凡对宏观意图认识不足的,则无新的建树。
就微观而言,影响教材质量的包括编者、审定和编辑三个方面内在因素,尤其是编著者的政治思想水平,治学作风、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对学生认识规律的掌握、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教学法的研究、科学研究的实践,以至编著者之间的协作关系等等,都是编好教科书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说是编好一部优秀教材的决定性因素。一纲多本的有些版本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合理地调动了这些因素。也就是既有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作者队伍,又有一支高水平的业余作者队伍,通过集体合作,在编辑、审定、绘图等各个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编写出了受到赞誉的好教材。
总之,经过大家的努力,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已相继问世。这是我国历史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件大好事。我们应当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在统一的标准下,虚心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不断进取,认真开展教材效果检验工作,为把历史教材推向最优化水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