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经济学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_可持续发展论文

全面的经济学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_可持续发展论文

综观经济学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2)10-O7-03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同时存在着两种趋势,即分工越来越细的专业化趋势与学科相互交叉愈益加强的综合化趋势。在两大趋势演化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科的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最为明显。二战后,国内外出现的经济新学科已超过了50门,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中。综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在综合化发展趋势中诞生的杰出代表,其理论和方法都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和多元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会逐步发展成为21世纪的主流经济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社会发展战略的热潮,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战略理论的演变大致经过3个阶段:(1)50-60年代,产生了“经济中心发展观”,提出了“经济增长战略”(又叫“传统发展战略”)。它把社会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其战略目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2)进入70年代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否定传统的发展观,产生了“社会中心发展观”,提出了“基本需求战略”。这种战略认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衡量发展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五个方面。(3)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前面提出的两种发展观和相应的发展战略理论,虽然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在今天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都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主要是忽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等后果,不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于是,在80年代便产生了“可持续发展观”(指“满足当前需要而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协调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针对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要求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等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种以人和社会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战略。它要求发展诸因素、诸方面之间,结构合理、相互协调、目标一致、有序发展。它是人类对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其所揭示的是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等各系统要素协调并进的整体发展。正是在以上的社会发展观和社会发展理论演变的国际大背景下,人们对原来的经济发展理论及其有关范畴进行新的探索,特别是对经济效益范畴和经济调控方法进行新的思考。于是,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国土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和综观经济学等经济新学科便应运而生了,而且正在蓬勃地向前发展。其实,这些经济新学科的许多方面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吸取养料而成长起来的。

在许多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经济理论中,综观经济学越来越为人们所注目。1982年,中国华南农业大学魏双凤教授和澳大利亚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了综观经济的概念,并先后在80年代后期出版了《综观经济学》专著。一门新的经济学科就这样诞生了。魏双凤教授还在1996年出版了《综观经济学》中英文对照的精华本(1997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介文章)。他认为:“综观经济学是研究纵横经济有机结合及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我在《经济效益范畴的历史考察》一文中说过:“综观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吸收微观、中观、宏观以及相关经济学科的合理成份而建立的一门新学说。它渊源于马克思,又吸取了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今年,正好是综观经济学诞生20周年,表明这门新兴学科正处于旺盛的成长时期。可以肯定,随着它的发育成熟,其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根据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思维而创立的综观经济学,是当今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既是它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点。它要求经济增长与人口控制、生态平衡、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可以说,综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整体优化发展的新学科。

综观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有两个,即综观经济效益和综观经济调控。综观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与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也可以说,它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四统一基础上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这是经济效益概念的最高层次。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综观经济效益,必须实行综观调控。综观经济调控是指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的有关诸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调控。它既涉及宏观、中观问题,也涉及微观问题;既涉及直接的经济问题,也涉及社会、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这种调控为解决过去“统——死——放——活——乱——统”的恶性循环,为解决今后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广义社会效益)的矛盾、反差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总之,综观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及其有关的原理(如经济系统性、经济社会性、经济多元性、经济协调性等),都表明综观经济学是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论。展望未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而综观经济学则是这个时代的指导理论。所以,它逐步发展成为新世纪经济理论的主流乃是顺理成章的历史必然。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社会发展从片面的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过渡,迈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再一次强调“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一条重要的基本指导方针,明确“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抓紧解决好粮食、水、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就是说,这个“新阶段”或“新的水平”要以经济繁荣、内外开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优美、人口适度、效益良好、持续发展为目标。

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和协调性是经济综观性的集中体现。我们进行经济研究或提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对策,都需要对相关的诸因素进行考察和综合分析,找出诸因素的本质联系,从中得出诸因素相结合的最佳结论(联系点、侧重点、结合途径等),用以指导经济实践,促进国民经济走向整体优化。为了达到国民经济整体优化、不断提高综观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综观经济理论来指导。按照这一理论的要求,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六点:

1.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全面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经济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至今仍未走出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巨大压力,速度、效益和结构很不协调,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的经济。为此,今后在经济指导思想上,我们需要遵循综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综观经济统一体中的每个子系统,注意把方方面面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着眼于全局和长远作出正确的决策。

2.全社会都要树立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观念不仅是领导者的需要,更是全体国民的需要。没有全社会新的共识和协调行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人类社会的进步,要求人们科学地认识“发展”这一永恒的范畴。首先,明确“发展”是一个全面性的范畴。当代的发展绝不是唯经济的发展,而是包括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科技、教育、环境等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其次,明确“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范畴。当代的发展绝不是一代人、几代人的发展,而是指在保持对资源和环境持续利用基础上使当代人和子孙后代能够永续下去的发展。我们急需唤起全社会自觉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在行动上时时刻刻都关注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主体地位,因而它理所当然也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企业怎样才能提高综观经济效益,走上速度与效益、经济与环境高度统一的发展道路呢?关键是全面提高企业的素质。为此需要做到:深化企业改革,进行企业制度创新,逐步实现企业制度现代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劳动手段的素质,逐步实现技术现代化;认真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绿色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管理的素质,逐步实现管理现代化;加强职工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增加高档次人才的输入,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当然,为了促进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除了企业本身的因素外,还需要外部环境相配套。如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规范的法规体系等。可见,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靠单打一的措施是解决不好的,必须通过综合性的配套措施,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4.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要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个战略性的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等。

5.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统一起来,把眼前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做到既造福当代,又泽及子孙。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地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爱护生态、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上。根据我国的国情,继续采取有效的计划生育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大力倡导和发展节水型、节地型经济;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和推动节水型、节地型消费;不断强化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在此基础上,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整体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6.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鉴于我国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借鉴环保先进国家的基本经验,我们必须通过强化法制建设,使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为达此目的,首先,立法要全。环保法律法规的内容,既要体现在宪法和环保基本法律中,又要体现在专门性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行政法规中,还要体现在我国政府缔结或参加的国际环保公约中,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保法律体系。其次,执法要严。对于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对违法者决不能心慈手软,绝不能姑息迁就,绝不允许“以情代法”、“以言代法”,切实保证环保法律法规产生应有的良好效果。

标签:;  ;  ;  ;  ;  ;  ;  ;  

全面的经济学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