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现象”及其在化学实践中的突破_化学论文

化学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其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原论文,现象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化学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不少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在高一时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可是到了高二,却处于徘徊停滞状态,心理学中把学习中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作练习的“高原现象”。即学习成绩的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不再上升,甚至有些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学生在化学练习过程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

二、为什么会产生化学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学生练习过程中“高原现象”的产生,即有学习方法的原因,又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方法方面,由于旧的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的方法必须改变,而新的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的新方法尚未建立,表现为学生还没有掌握新的知识结构和解题方法,教师也没有给学生以结合新学习内容的方法指导和一定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大致存在以下3个问题:

1.擅长模仿与死背

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模仿来进行的,但是单纯重复别人的思维模式是不能学会独立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当学生进入高二以后,化学难度不仅明显增大,而且有些题目已出现信息给予题的特征,仅靠模仿与死记硬背已很难适应,因而对一些化学问题常有无从下手之感。例如下题:三氯化氮是一种淡黄色油状液体,测得其分子具有三角锥形结构,下列对三氯化氮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非极性分子; B.它还能以配位键与Cl[-]结合;

C.其挥发性比PBr[,3]大; D.已知NBr[,3]对光很敏感,故NCl[,3]不具有光敏性。

三氯化氮及其性质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依靠模仿与死背无法解答此题。但是此题揭示:它是一种“液体”,可推知NCl[,3]是分子晶体;由其分子具有“三角锥形结构”的启示和氮、氯原子结构可判断NCl[,3]为不对称的极性分子;N、Cl原子及Cl[-],均无空轨道,由配位键形成的条件可知NCl[,3]与Cl[-]不能以配位键结合;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范德华力决定,由NCl[,3]分子量小于NBr[,3]分子量可知NCl[,3]较NBr[,3]的沸点低,NCl[,3]较易挥发,PBr[,3]挥发性小;Cl和Br位于周期表同一主族的相邻元素,故NCl[,3]也应具有光敏性,所以答案为C。

2.习惯于按部就班

多数学生养成一种习惯,每每遇到化学题目,不加思索就进行“硬算”,诚然,按部就班的作法一般也能作出结果,但传统的思维习惯并非所有问题都行之有效,更何况“硬算”使某些题目的解答过程太繁,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例如下题:

将平均分子量为36的H[,2]和Cl[,2]的混合气体光照,反应完全后得到的气体混合物(与原混合气体同温度同压强)的平均分子量为( )

A.大于36; B.小于36; C.等于36; D.不能确定。

如按常规解法,先设未知数,判断过量,然后计算生成物的量,最后计算出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结果浪费大量时间。假如运用综合分析法,根据化学方程式:H[,2]+Cl[,2]=2HCl,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一定,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一定值,即可迅速确定答案为C。

3.根深蒂固的想当然

高一学生限于知识面窄,尤其受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所以遇到化学问题时,常常缺乏冷静的分析和方方面面的考虑,总喜欢凭想当然主观臆断,这也是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之一。譬如高一学生总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的金属元素,因易失去电子一定都是活泼金属。殊不知:铜、银等各原子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却不是活泼金属;还有的学生认为具有强极性键的酸一定属于强酸,殊不知HF具有强极性键,但氢氟酸却属于弱酸。

学生产生高原现象,其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主要是学习者主观状态的变化。如学习兴趣下降,或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或疲劳、疾病等也会导致出现高原现象。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情绪比较饱满,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练习比较认真,练习曲线直线上升;而到后期,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增大,负担相应加重,可利用的旧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成分相对减少,需要建立并逐步增加新的联系,需要使各动作协调一致,导致学习困难增多,以致兴趣淡薄,情绪低落,注意分散、反应迟钝。因而在多次练习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成绩始终上不去。

三、如何突破化学练习中出现的“高原现象”

1.进行有目的、有指导的练习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增强练习动机,提高自觉性、主动性。例如,在讲完化学平衡以后,我让学生回答下题:

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下列反应:2AB(气)?A[,2](气)+B[,2](气)-Q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1)单位时间内生成n摩尔A[,2],同时生成n摩尔B[,2];(2)单位时间内生成n摩尔B[,2],同时消耗n摩尔A[,2];(3)AB分解的速度和A[,2]跟B[,2]化合的速度相等;(4)AB不再分解;(5)各物质百分含量保持不变;(6)各成分浓度保持不变;(7)单位时间内生成n摩尔A[,2],同时生成2n摩尔AB;(8)容器内总压强不变;(9)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10)AB、A[,2]、B[,2]的分子数之比为2:1:1;(11)AB、A[,2]、B[,2]3种物质共存;(12)AB减少速度为0.2mol/L·s,A[,2]减少速度为0.1mol/L·s;(13)正反应以A[,2]的浓度增加表示的速度与逆反应以AB的浓度增加表示的速度相等;(14)V[,AB]:V[,A]:V[,B]=2:1:1

A.上述全是 B.(1)(2)(3)(4)(5)(6)(14)

C.(1)(3)(5)(6)(7)(13)D.(2)(3)(4)(5)(6)(7)(12)

练习该题的目的是多方面全方位考察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要正确解答好该题,首先取决于对化学平衡基本概念和理论综合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程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化学平衡特征正反应和逆反应速度相等这一结论是否从本质上加以深刻领会;其次是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如果对上述14句话逐一判断就太麻烦了,可采用淘汰法,由(1)为错误可以淘汰A、B两个选项,再审查余下的两个选项,由(13)为错误可淘汰C,剩下D为答案。

2.要注重学习技能的练习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注重答题速度,却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因此,教师应精选题目,注重对学生学习技能的练习。例如不用试剂鉴别溶液的题目难度较大,教师应结合例题教给学生解题的技能,总结出如下规律:

不用试剂鉴别溶液的题目一般有2种:一是待测溶液中有外观特征溶液(如特殊颜色、挥发出特殊物质等),其对策是:观察、借用、再借用。例如:不用试剂鉴别浓盐酸、NaHCO[,3]、Na[,2]CO[,3]、Ca(HCO[,3])[,2]、Ba(NO[,3])[,2]5瓶溶液。其解法是:

观察:打开各待测液瓶塞,瓶口有白雾者为浓盐酸。

借用:借浓盐酸为试剂,分别与其余待测液反应,根据反应中是否产生气泡,可鉴别出Ba(NO[,3])[,2]溶液。

再借用:再借Ba(NO[,3])[,2]溶夜为试剂,可鉴别出Na[,2]CO[,3]溶液;再以Na[,2]CO[,3]溶液为试剂,可最后鉴别出Na[,2]HCO[,3]、Ca(HCO[,3])[,2]溶液。

我们知道,要鉴别出的溶液越多,则以它们为试剂越容易鉴别。如果有些题仅靠借用试剂法不能鉴别全部溶液的话,则可用第二种题型的某些对策。

二是待测溶液中无外观特殊溶液。其对策是:两两混合、借用(再借用)、交叉混合。

例:不用试剂鉴别H[,2]SO[,4]、BaCl[,2]、Na[,2]SO[,4]、Na[,2]CO[,3]4种溶液。

两两混合:将溶液A、B、C、D编号后,两两混合,现象记录如下表:

由表可知:A3次产生白色沉淀,是BaCl[,2]溶液;B只能一次产生白色沉淀,是Na[,2]SO[,4]溶液;C、D都是产生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气泡,是Na[,2]CO[,3]、H[,2]SO[,4]溶液。

借用:借BaCl2溶液为试剂,分别与待测溶液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

BaCl[,2]+H[,2]SO[,4]=BaSO[,4]↓+2HCl

BaCl[,2]+Na[,2]CO[,3]=BaCO[,3]↓+2NaCl

交叉混合:在待测溶液中再滴加BaCl[,2]溶液,至沉淀恰好完全后,过滤,将沉淀与滤液交叉混合。若C的沉淀在D的溶液中溶解,则C是Na[,2]CO[,3]溶液,D是H[,2]SO[,4]溶液,反之C是H[,2]SO[,4]溶液,D是Na[,2]CO[,3]溶液。

3.要适当分配练习的次数和时间

练习的次数和时间与练习的效果并不一定成正比关系,要根据技能的简单与复杂的程度,适当分配练习时间和次数,才能收到较好的练习效果,突破“高原现象”,否则,急于求成,练习过多,则会把学生搞得疲惫不堪,得不偿失。

4.要充分利用反馈的强化作用

学习者可以通过下列两种方式获得信息:一是活动本身显示的效果,如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画有关的图,(如让学生画出实验室制取Cl[,2]的装置图,KNO[,3]、NaCl[,2]、Ca(OH)[,2]的溶解度曲线等),学生画得是否正确,自己把课本打开,一看便知。二是教师告知学生成绩并给予评价。

5.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化学练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检测练习(形成性测试题)、综合练习题、跟踪教学反馈练习等。这些练习又以填空题、选择题、读图分析题、看图回答题、分析说明题、计算题、实验题等多种题型来训练。练习方式多样化,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6.尽力克服化学练习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障碍

①促进化学知识学习的正迁移,纵向发展深度,横向发展知识联系,自觉注意负迁移的影响。因为根据信息论的观点,相似性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非常密切,容易引起大脑皮层中枢神经产生相似的优势兴奋中心,只需类比推理,就很容易把新知识纳入已知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化学平衡中学习的勒沙特列原理,就可适应于前面学过的溶解平衡和后继学习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下列几例都可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线上为答案)。

例1 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原因是:增大[Cl[-]],使平衡向着可逆反应Cl[,2]+H[,2]O?H[+]+Cl[-]+HClO的逆反应方向进行。

例2 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入饱和Ba(OH)[,2]溶液,产生沉淀,沉淀是Ca(OH)[,2]。

例3 热的纯碱溶液可洗去附着在仪器内壁的油脂,原因是:升温,平衡向着水解方向移动(CO[,3][2-]+H[,2]O?HCO[,3][-]+OH[-]-Q),油脂在碱溶液中生成可溶性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②要防止练习过程中的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化学练习不能过分集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化学练习中的休息,让已学得的东西在头脑中有一个内化和巩固的机会,这样学生才有旺盛的精力去做化学练习,减少失误,提高成绩。

③要注意定势的作用。所谓定势是指人在解决一系列相似问题之后,会出现容易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思维定势有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有时却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例如,1995年高考第13题:

在下列四种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固体二氧化锰,能产生气体的是( )

A.3%的H[,2]O[,2]溶液

B.1mol/L的NaOH溶液

C.1mol/L的KclO[,3]溶液

D.1mol/L盐酸

学生没有注意本题已变:①KclO[,3]溶液不是固体;②1mol/L盐酸不是浓盐酸;③没有加热。有的学生没有克服原有定势的干扰,于是导致错选C、D,正确答案是A。

标签:;  ;  ;  

“高原现象”及其在化学实践中的突破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