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元结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高校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08-0003-03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问题,目前来说理论方面的探讨已经很多很充分了[1],但关于二者有机结合的实践操作方面则研究探讨很少。本文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双元结构”实践方面的探索,包括从“双元结构”的实践操作理念、“双元结构”的操作机制模式、“双元结构”的工作途径与方式方法和“双元结构”操作过程中的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双元结构”的实践操作理念
如果潜心研究大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人际矛盾、感情危机、学业或就业压力乃至于自杀等等,是很难以从中划分出哪部分属于“思想问题”,哪部分属于“心理问题”。绝大部分情况是:当当事人理性思考他面临的矛盾、冲突时,表现为有“思想问题”;而当其矛盾、冲突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表现为有了“心理问题”。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室中90%以上都属于这种情况,只有很少是例外,属于特殊情况。
在心理咨询实践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在心理咨询的形式下,采用思想引导的策略,效果良好;而辅导员或班主任采用思想教育的形式进行同样的工作,却效果“不好”。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思想教育存在着问题,学生不太愿意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有抵触情绪。那么,在高校的思想教育有待有效改进的过程中,运用心理沟通形式作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过渡形式,是有着非常现实的实际意义的。
从理论上讲,人的“思想”和“心理”就是一个整体,汉语中的“心思”一词,就表述得非常清楚。由于现代学科的严格划分,使我们对二者在操作中产生了隔膜,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在我国,人们对其二者认识的层面不一样,研究的角度不一致,教育工作中的出发点和目标也有不同。在思想教育方面,一般偏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般偏重于自我意识、自我发展及个体情绪的调控,防范不健康心理状况的恶化及心理异常可能酿成的不良后果。这本无可非议,但在教育实际工作中,如果把二者作绝然划分,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很不利。表现在高等院校的工作机制和操作运行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医学痕迹特别明显,学工人员绝对不可插手,因为没有专业资质,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也不做思想教育工作。这种分裂完全违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我们认为,在建立健全完善的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之前,可以探索一些实用的有效的工作机制,我们探索在二级教学机构(二级学院或系、部)建立“大学生心理沟通室”,可以有效地将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并深受学生欢迎,工作实效显著。
在高校二级教学部门搭建心理沟通平台,就是要整合原有的学工系统的工作力量,充分利用和发掘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智力资源,联合兼职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转变工作思路,通过心理培训或轮训后,提高整体工作能力。辅导员、一线教师、学生干部直接面对问题学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防线力量,将关心、帮助学生的实际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层面和心灵深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处于“势单力薄”、“疲于救火”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改善因“问题学生”拖延心理救助时机而导致心理危机频发的现实困境。
最重要的是可以解决高校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的现象,通过“双元结构”来开展心理沟通平台的工作,可以使两股力量形成合力,同时克服学工人员对处理“心理问题”的畏惧感和神秘感,广大学工人员和有关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双元介入”工作,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为心理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双元结构”的操作机制模式
心理沟通平台可发挥并扩展教育的功能。心理沟通平台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两个方面教育的目标和作用,在心理沟通平台上形成合力,发挥和拓展其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从学生的学业、就业、思想、心理及家庭联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沟通咨询服务;还能通过普遍性的与学生沟通,发现原来难以发现的心理问题的“死角”,有效地防范处在潜伏状态的心理危机的恶性爆发。
把心理沟通平台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德育整体系统之中,使学工人员及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沟通能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例为1∶3000-1∶5000,这无论如何也难以应付每天出现的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双元结构”操作机制拟将思想教育-心理沟通平台建立在教学部门的二级机构,在每个二级学院或者系、部建立“心理沟通室”,由于不属专业性的心理咨询,所以学工人员和教师都可以参与其心理沟通工作,用“心理方法”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一些轻度的心理问题。
参与心理沟通平台工作的人员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探索其基本规律,进而依此在“双元结构”中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如何搭建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学生不愿意甚至反感传统的思想教育的方式,改用“心理沟通”的途径和方式,学生很愿意接受甚至主动要求教育者做其思想工作。那么,“心理沟通”就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坚持探索,可以归纳出系列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在建设“心理沟通室”的过程中,应达到具备基本要求的标准配置和有明确的工作职责要求,方式方法上鼓励探索创新。“心理沟通室”的功能必须要延伸,以沟通室为依托,但在沟通的时空上并不受其制约;要抓住一切契机进行心理沟通。相对于心理咨询来说,心理沟通平台工作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主动找学生沟通(交互式沟通),而心理咨询则只能是被动的(一般来说不能主动要求学生来进行咨询)。
各心理沟通室与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布局。心理沟通平台的职责主要是发现问题,解决一般性的思想问题和轻度的“心理问题”,能做一般性的甄别工作。发现严重心理问题和具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并协助其工作。这样大力减缓甚至杜绝由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确保学生的稳定并逐渐使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三、“双元结构”的工作途径与方式方法
从人员配备来看,实施心理沟通平台,无需额外增加进人指标,把各个系部学工系统的人员调动起来,转变工作思路和认知观念,就不会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判断为“心理异常”或“精神出了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剖析错误或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体认知、情绪、行为的影响作用。树立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养的育人目标,以思想沟通和心理交流的手段来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
从设施配备上看,心理沟通室一般只需要15左右,摆放电脑桌椅一套、单人沙发两个或三人座沙发1个、茶几1张、饮水机1台,墙壁悬挂风景图片或心理卫生宣传图片,另配水杯、纸巾、心理卫生类读物、心理调查问卷、文件柜等。
从技术手段上看,原有的学工队伍,通过心理培训,掌握一定心理技能,及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避免学生的问题恶化后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能够从源头上发现和防范恶性事件,最终提高工作效能。这些通过一定时期的培训和自学是可以达到基本要求的。
从经费投入上看,心理沟通平台不仅仅限于某个固定的场所,可以利用途径来延展其沟通功能。经费的构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人工费,但支出比例不大,涉及一些夜间或双休日加班费、培训费、专家咨询费等;二是固定资产费,一次投入,可反复使用,折旧较慢,后期无需追加。
交互式沟通方式:教育工作者方面,包括:无条件关注、温情、关怀;倾听、询问,最大限度了解情况;出对策、想办法,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宣泄情绪,给学生心理支持;发现“问题学生”,主动找其沟通。学生方面,包括:有思想矛盾或心理困惑,需要沟通;情绪不佳或郁闷,需要沟通或宣泄;学习/生活/交往方面的具体问题;没明显问题,希望引起老师的关注等等。
“双元结构”的工作方式方法有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教育工作者方面,包括:(1)主导式,如例证法,通过讲事实、摆道理,改变认知;升华法,把低层次的需要提升为高层次的需要;影响力,教育者品格、人格的影响等。(2)配合式,如宣泄法,让学生宣泄情绪/想法;听询法,包括倾听、询问,无条件关注等;解困法,想方设法为学生排忧解难等。(3)渗透式,如辨析法,如价值观辨析;支持法,给予心理支持、安慰;移情法,设身处地,情感相通等。
学生方面,包括:(1)寻求式,如寻求教育者或心理机构的帮助,寻求朋辈或亲友的帮助;(2)等待式,如等待教育者约见、约谈;等待外界机会如各种活动等;(3)随机式,如环境、信息的随机性沟通影响等等。
四、“双元结构”操作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许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工人员非常担心碰触“心理咨询”这块“禁地”,因为没有获得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证书。其实,“心理沟通”与“心理咨询”之间是有本质差别的。只要不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诊断或下相关结论,教育工作者是可以大胆地进行心理沟通工作的。在其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运用“无条件关注”、“倾听/关怀”、“(让学生)宣泄”、“心理支持”、“交互式沟通”等方式是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心理沟通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主要有:(1)认知方面:①沟通对象思想冲突剧烈,难以自控(高);②一切坚持自己的看法,拒绝任何说服或关怀(中);③思维偏离常人逻辑,或经常有一些古怪的念头和想法(低)。情绪方面:①情绪非常低落甚至沮丧,对一切都丧失兴趣(非常高);②沟通对象情绪反应激烈,烦躁不安,或睡眠很少(高);③情绪与以前相比反差很大,判若两人(高)。行为方面:①反复多次出现幻觉如幻听等(非常高);②沟通对象行为表现与以前比变化很大或判若两人(高);③有明显攻击行为(高);④行为明显偏离于大多数人且自认为正常而他人不正常(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