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的“教学中的'全局观'”是指从知识系统的整体出发,挖掘知识系统内部的联系,从“大”处着手,把握知识的整体骨干和本质内涵,进而促进具体知识细节的理解。
关键词:物理教学;全局观;教师;学生
很多年以前,笔者初到县城读书,对于纵横交错的街道一头雾水,理不出头绪,每次上街总要学生带路,而每次学生走的路线似乎都不太一样,这更增加了笔者的无绪。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笔者决定要把这些街道逐一捋捋。笔者从学校大门出发,把所有与学校大门相通的街道都走了一遍。当笔者走完这些街道后,这些街道如何连接交错在一起的在笔者的脑子里都变得一清二楚了。这件事揭示了一个道理:把握事物的全局更有利于了解事物。如果只了解事物的各个局部,不跳出局部,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也就无法了解到各局部之间的联系,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在教学中,从“全局”入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受具体情况的束缚,拨云见日,让思维左右逢源、纵横驰骋。
本文中所谓的“教学中的‘全局观’”是指从知识系统的整体出发,挖掘知识系统内部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从“全局”的角度,把各部分的教学联系起来进行统筹,形成物理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内化为能力,使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物理情景,抓住其本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全局”的角度去了解事物是符合人们认知的心理规律的,其主要意义有:
一、更便于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知识和知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充分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掌握知识,也才能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而只有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的“全局”才能看清楚各局部知识之间的关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就如要全面了解某座山,就要站到山之外的高处俯瞰它,了解它的全貌,否则就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二、使学习者学习目的性更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缺乏动力有不少是因为不知道这些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些知识有何“用处”。人是一种“功利”的动物,骨子里总是“趋利避害”的,当他不知道这个事物的“价值”时,潜意识里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掌握它。所以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顺应学生的这种“功利”心理,让学生知道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及作用,甚至是在高考试题中如何体现,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目的性更强。
三、增强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应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高考
新高考题目情景新、综合性强,只有对所学的知识原理理解透彻才可能从容面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若能站在“全局”角度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对知识的理解必然更深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就会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也会增强,面对各种各样的题目类型方能做到游刃有余,泰然处之。
全局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学习中被广泛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画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就是“全局观”的一种体现。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上每章或每册书之前,先给学生讲解本章或本册书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本章或本册书的知识梗概有初步的了解,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其学习任务,不至于把学生置于“迷糊”中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例如在上《高中物理必修1》之前,可借助课本的目录给学生解读教材的结构。上完一章或一册书后,也应该帮助学生列出知识结构图。学生在列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在梳理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这样做就相当于学习者跳出了局部知识,站到更高的角度“鸟瞰”知识的全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各局部知识之间的联系。
笔者所在学校17届物理组采用整章推进自主学习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整章推进自主学习教学法”就是教学以一整章为一个教学单位,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完成难度较低的测试题,教师根据学生测试情况对整章知识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这种教学方式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全局观”的理念。鉴于从文章开头故事得到的启示,我在制定14届、16届高三物理学科的备考方案时也是渗透了“全局观”的思想。在一轮复习之前给全年级的学生下发了整个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图,及整个高三物理复习流程图,这样做使得学生在进入全程复习的最初就对高三的复习有了总体的了解,不至于被“蒙在鼓里”。在进入全程复习的第一周,我们物理学科给学生印发了三套近三年来的理综高考真题,通过三套真题的点评讲解,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站在“全局”角度对教材知识进行再整合,必将大大提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知识进行整合,撇开知识结构中过多的枝叶,抓住知识的本质内涵,高屋建瓴,提炼普遍规律,总结共性方法。例如在讲到《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平衡问题时,不必花过多的篇幅,待到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非平衡态时再一并进行讲解,因为这两部分依据的原理都是牛顿运动定律。这样既节省了学习时间,效果又好。再如,在讲到运动学问题中的“追及与相遇问题”时,有些教师把这类问题分成了很多种类,如追者匀速,被追者匀加速;追者匀速,被追者匀减速;追者匀减速,被追者匀速;追者匀减速,被追者匀减速等等,种类繁多。似乎教师归纳得很全面,可是面对如此多的分类,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所以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却收效甚微。其实“追及与相遇问题”不管什么种类,归结起来就三个要领:明确谁在前谁在后;抓住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时出现最近或最远距离;把握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只要把握了以上三点,不管哪种“追及与相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全局观”,要向学生展示知识体系,让学生明白“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带着学生跳到知识的“群山”之外,给学生在“群山”之上搭起一座云梯,去俯瞰知识的雄山峻岭,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步伐更坚定,目标更明确。让学生在学习时既有“泰山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又有“闲庭信步”的从容与自信。
(作者单位: 广西来宾高级中学 546100)
论文作者:韦金寺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知识论文; 全局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整章论文; 笔者论文; 局部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6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