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学生经济社会化的调查与分析_中学生论文

城市中学生经济社会化的调查与分析_中学生论文

城市中学生经济社会化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城市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社会经济活动规范,形成相应经济行为方式和态度的过程。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化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重要任务。只是成人的主要任务在于以转变观念为核心的再社会化,而青少年学生则以基本的经济社会化作为主要特点。过去有关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方面,很少涉及经济社会化这一现代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领域。虽然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但是,他们作为生活在商品社会中的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商品经济的熏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研究中学生经济社会化的总体状况和基本规律,可以为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参考。同时,从培养未来经济人才的角度来看,加强青少年经济社会化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其意义也非常重要。本文试就中学生经济社会化的部分相关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武汉市城区两所中学(武汉市45中,武汉市黄鹤楼中学)23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初中生113人, 高中生129人;年级分布是:初一60人,占26%;初二53人,占22.9%;高二62人,占26.5%;性别分布是:男生121人,占52%;女生110人,占48%。

(二)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青少年经济社会化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的个人经济状况、金钱观、消费观、择业观、经济态度和经济意识等几个具体方面。

(三) 调查方法

利用自习时间集体填答,统一回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中学生个人基本经济状况

中学生经济社会化的过程与自身经济状况有一定直接关系。为了了解中学生个人的基本经济状况,我们分别对他们近一年的总花销、平均每月的零用钱和目前的个人存款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数据可能不十分准确,只能作为一个大致估计。

1.近一年的个人总花销

表1 中学生近一年的个人总花销

变量 3000以下 3000-4000 4001-5000

总 频数 458

67

% 1.7 25.1 29.0

变量 5001-60006001-70007000元以上

总 频数57

2223

%24.7 9.5 10.0

近一年的个人总花销包括学费、生活费等在内。从表1 中可以看出,累计约78.8%的学生年均个人总花销在3000—6000元之间。女生略高于男生,高中生略高于初中生,但均不构成显著差异。

2.中学生平均每月零用钱

初、高中学生分别有多少不一的零花钱。其中,有1/3的中学生平均每月零用钱低于50元(33.3%);绝大部分中学生(累计达91.8%)平均每月零花钱在200元之内。

表2 中学生平均每月零花钱

变量 低于50 50-100 101-200 201-300 301-400 400元以上

人数

77 73 6212 4 3

百分比33.331.626.8

5.21.71.3

累计百分比33.364.991.8 97.0

98.7 100.0

表3 中学生目前的个人存款

变量 100以下 100-250

251-500

501-1000 1000元以上

频次91

373330 40

百分数39.4 16.0 14.3 13.0

17.3

累计百分数39.4 55.4 69.7 82.7 100.0

3.中学生的当前个人钱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有82.7%的中学生拥有不超过1000元的数量不等的个人钱款,其中500元以下的占69.7%。 说明大多数中学生拥有少量经济自主权。

(二)中学生的金钱观

1.金钱与个人幸福的关系。问卷就金钱与个人幸福的关系设计了一道结构性问题。调查结果发现,学生选择“非常重要”的占18.2%,“比较重要”的占58.0%,认为“关系不大”的有19.9%,“没有关系”的有3.9%,说明大多数中学生(76.2%)都相当看重金钱。 这与目前社会上由于平均主义打破后所出现的贫富差距加大,一些人追求财富、鄙视贫穷的总体社会心理有直接关系。

对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一个人有多少钱才可以算‘富’?”,很多同学给出了百万、数亿的数目,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学生的金钱欲望值普遍较高。

2.如何看待有钱人和贫困者。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学生的金钱观,我们还设计了两道开放性问题,请他们分别用两三个形容词或两三句话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有钱人(富人)和贫困人(穷人)。我们将这些形容词或表述归纳为三类。一类属于肯定性或正性描述,包括各种褒义词和积极肯定性表述;另外一类属于否定性或负性描述,包括各种贬义词和消极否定性描述;第三类属于中性描述。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中学生的贫富观单位:频次(百分数)

表述正性描述中性描述负性描述合计

富有者 196(32.4%) 91(15.2%)

317(52.3%) 604(100%)

贫困者 136(24.8%) 161(29.2%)

252(46.0%) 549(100%)

可以看出,中学生对贫富两类人的负性看法均多于正性看法,说明他们对两类人在总体水平上的印象是否定性多于肯定性、消极大于积极。但也分别有近1/3和1/4的描述属于正性评价,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方面说明中学生开始从正反不同方面来比较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富有者和贫困者,有的学生对同一类人的描述既有明显的正性词也有明显的负性词;另一方面说明中学生在贫富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样是对于富有者,一些同学倾向于明显的积极正面评价,一些同学倾向于明显消极否定性评价。比较而言,这种不一致性在富有者方面较贫困者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中学生的经济态度

1.中学生对国家经济形势和经济生活的关注度

当问及“你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是否了解? ”时, 累计有71.9%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基本了解”或“非常了解”,也有28.2%的学生承认自己“了解不多”或“很少了解”。说明中学生对国家经济形势和经济生活有所关心,但关心程度不够。

当问及“你通常从什么途径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时,问卷分别提供了三个选项,其选中频次和百分比分别为:学校教学(7.7%);新闻传媒(81.8%);日常生活交往(15.2 %)(有少量多选,缺省值为7)。 说明中学生了解国家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的主要途径是新闻传媒,相关学校教育存在明显不足。

为了了解学生对经济问题的主动关注程度,我们设计了此问题:“看电视或报纸时,你是否特别注意经济方面的报道?”。只有14.6%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留意经济方面的报道;48.5%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时会看;另有24.2%的学生很少留意经济方面的报道;11.3%的学生表示对经济方面情况不感兴趣,说明多数学生对经济方面情况有所关注,但自觉性、主动性不够。

2.中学生对目前国家经济政策和国企改革的态度

调查发现,中学生对目前国家经济政策和国企改革的态度不一,但对国家未来经济形势较为乐观。具体结果见表5、表6。

表5 中学生对国家目前经济政策的态度

选项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清楚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频次158247 69 17

百分比 6.5 35.5 20.329.97.4

累计百分比 6.5 42.0 62.392.2

99.6

*缺省值为1,占0.4%。

表6 对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估计

项目 快速增长 缓慢增长 不清楚 缓慢下降 较大滑坡 缺省

频次86101 27

9 71

百分数37.2

43.711.7 3.9

3.04

累计百分数37.2

80.992.696.5 99.5100.0

(四)中学生的经济意识水平

为了研究中学生的经济意识水平,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听说商场鞋子降价,你会想些什么?”统计分析时,我们将不同回答根据主要内容的不同分别归纳为A、B、C、D四大类,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经济意识水平。各类水平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依据如下:

A(冷漠水平)什么都不想,无动于衷,或没有填答。

B(个人水平)从个人购买行为角度考虑。 回答者表示要“买一双”,“去看看”,“不为所动”,或者根据质量、样式、价格和个人需要等考虑是否购买。

C(商业水平)从商业行为角度考虑问题。例如, 有的认为商品有质量问题或是假冒伪劣产品或者款式已过时、过季等,有的认为是商家的一种经营策略或哄骗,先把价抬高再来打对折,有的认为是因为商家要进行经营转向,有的认为商场亏损办不下去,有的认为商场要少赚钱甚至关门了等等。

D(综合经济水平)从国家经济形势和市场形势角度考虑。例如, 市场上鞋子供于求,商品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萧条,人们的消费水平很低,人民币升值,考虑是否会回涨及其对不同行业和国家政策等大的方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见表7,累计有63.2%的学生其经济意识水平处于A和B 阶段,即他们主要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某种商业现象,其中根本就表现冷漠的占了13.4%;共计有36.8%的中学生其经济意识水平处于C和D阶段,他们能够从商家、市场和整个经济形势角度来看待某种市场现象,但表现出D类水平的仅有6.5%。从总体上看,中学生的经济意识水平并不让人感到满意。按照我们的初步假设,中学生的经济意识水平应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逐步提高而会表现出一定差异,但是,卡方检验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在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中学教育在这一方面未见什么明显成效。

表7 中学生的经济意识水平

水平

A B

C D

初中生 16 58 363

14.2% 51.3%

31.9% 2.7%

高中生 15 57 34

12

12.7% 48.3%

28.8%10.2%

合计

31 115 70

15

13.4%(13.4%) 49.8%(63.2%) 30.3%(93.5%) 6.5%(100.0%)

*括号内为累计百分数。

(五)中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也为便于与相关研究进行对照,我们采用了AIO量表中有关购物消费的部分,但做了稍许修改。 由于原问卷中分别归属于五个因子的问题数目不一,我们依据因子载荷率将每个因子的题量统一为三题,这样原来的20题就减少到15题。

表8 中学生购物消费心理特点

类型 品质消费 享受消费

议价消费

审慎消费虚荣消费

平均数-3.E-02-.1659 -.1775 .9265.1198

标准差 .8714 .9489 .9427 .6301.9385

排序 3 4 5 1

2

调查结果显示,在品质消费、享受消费、议价消费、审慎消费和虚荣消费五个因子上,中学生的购物消费心理特点的倾向性由重到轻依次为:审慎消费、虚荣消费、品质消费、享受消费和议价消费。这一结果在审慎消费因子和享受消费因子上与刘燕(1999)的研究存在较大出入。刘燕的调查结果发现,12—19岁人群最赞同享受型消费和虚荣型消费,对议价消费和审慎消费的赞同度最低。而20—29岁人群则在享受消费、品质消费和审慎消费三个因子上均表现出正向得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本调查结果与实际观察基本相符。关于享受消费因子上较低的赞同度,其可能的解释主要有二:一种原因可能是由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中学阶段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较为严格。由于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为了避免学生分心,很多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很强调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种外部教育约束可能为部分中学生所部分内化或基本认同。例如,日常观察就可以发现,与大学生和小学生相比较,中学生的衣着打扮相对而言往往要朴素一些。另外一种原因也与中学生的现实经济状况有关。由于中学生在经济上完全依靠父母亲友,自己没有经济独立能力,除了少数家庭条件特别优裕和家教不严者之外,大多数中学生缺乏享受型消费的现实经济条件。按照认知一致性理论,多数中学生不可能对享受型消费表现出较高赞同度。所以,尽管中学生最容易受到社会上享受型消费的影响,但本次调查对象并未在享受型消费因子上出现正向得分。至于中学生在审慎型消费因子上的较高赞同度,我们认为这主要与他们的消费技能依然较为欠缺和经济依赖性以及并不充裕的经济现状有关。另外,当问及“如果你将来有很多钱,你会首先用它做什么?”时(该题部分同学为多项选择),按照选择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用来投资赚更多的钱(62.8%);投入慈善及公益事业(25.3%);尽情享受生活(23.3%);存银行吃利息(9.2%)。 反映出中学生普遍倾向于重挣钱和花钱,轻储蓄的现代金钱观。从这次调查结果看,享乐主义的金钱观只占少数,但也应引起有关人士注意。

三、小结

1、中学生对金钱与个人幸福的关系给予较高评价, 对金钱的欲望值普遍较高;

2、中学生的贫富观存在不一致性;

3、中学生经济社会化基本上处于一种不自觉状态, 学校教育的影响不明显;

4、中学生对国家经济形势和经济生活有所关心; 但关心程度不够;

5、中学生对目前国家经济政策态度不一, 但对国家未来经济形势较为乐观;

6、中学生的经济意识水平偏低;

7、中学生的购物消费倾向性顺序依次为:审慎消费、虚荣消费、 品质消费、享受消费和议价消费。

标签:;  ;  ;  

城市中学生经济社会化的调查与分析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