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是重点工作之一。这是因为,通过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更好地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水土保持措施的开展是离不开水土措施保持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针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引言: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定会对 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保障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当中,水土保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土保持的措施的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水土资源进行保护。其涉及到的技术包括了工程、生物以及农业等各个方面。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能够更好的改善当前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更好的进行水土保持,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的荒漠化。虽然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从人均资源来看,其拥有量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因此,在我国,如何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确保 自然资源的保护,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之一。
1、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论述
1.1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具体内容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是水土保持措施所延发出来的一个理念,从实际上来讲,主要是指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区域周围地形条件的角度展开论述,建设出具有科学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以此种评价体系为主要依据,制定出和实际相符合的水土保持方案,并且对这些水土保持方案产生的效果展开综合性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保证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有效性的基础是对其展开科学的评估和选择。
1.2 实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和主要目的
实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择出和当地区域环境水土保持相符合的有效措施,进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构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前提下,是从当地地区地形条件,土壤情况以及气候特征等多种因素中开展的;第二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第三是经济性和生态型两者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考虑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恢复性价值,还要重视水土保持措施的实行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便于两者相结合。
1.3 对当前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用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对比分析法、模拟分析法以及成因分析法。但是从现在实行的情况来看,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部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现有的理论并不完善,理论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影响,但是就针对我国关于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理论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研究是集中在对评价性方法的适用性以及保存率上,却很少有人对适应性评价方法展开系统性理论研究;第二,缺少可操作能力;从整体角度来看,它虽然包含着水土保持适应性评价的成因分析法都多种方法,而且从理论知识上来讲是可行的,但是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第三是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是一个从事前到事中再到事后的动态性综合评价过程中,但从现在看来,大多数评价体系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各项措施的实效性评价之上,也就是所谓的事后评价环节。此阶段所有用于水土保持的措施都已经完成,再对实施结果展开评价仅仅是对其它水土保护措施的评价起到参考作用,却没有办法改变事实上已经存在的水土保持工程效果,显而易见,这种评价方法并不严格和健全。
2、适宜性评价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最近几十年来,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方面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与适宜性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但与适宜性直接相关的研究报道很少。目前,与适宜性评价间接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效应来评价其好坏;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纳程度及其保存率,以及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来间接地探讨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应性。
2.1 水土保持措施效应的估算与评价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效应的科学评估是筛选和确定最佳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也是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水土保持措施效应的评价方法,目前通常有2类5种,如图1所示;而且,有较多学者用成因分析法(水土保持法)或对比分析法对研究区域进行了水土保持效应的估算。也有学者提出了其他的水土保持效应评估方法,比如用能明确反映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单位泥沙量时减少的径流量的减沙水代价(RRS)概念(指标)来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沙效应,也有用建立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指标体系(不同降雨年份不同级(1~ 3级)的单位面积措施的水土保持量)来进行区域的蓄水拦沙估算。
2.2 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纳程度
水土保持措施采纳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包括正负2个方面的因素。已有学者用决策模型和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措施采纳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在黄土高原区,不同措施的保存率是梯田>造林>种草,风沙区的综合治理较土石山区的保存率高,不同措施的保存年限也是梯田>造林>种草,保存率与保存年限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梯田是该区最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
2.3 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
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因而,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有学者通过分析评价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现有治理模式,指出了措施配置应考虑其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区域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和地形部位特征的变化,初步确定了不同侵蚀类型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及其组合方案(比例)。也有学者曾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库软件(Foxpro)的专家系统,对黄土高原林草措施的优化配置进行了分析。研究也表明: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减沙效益是密切相关的,配置比例不同,其减水沙的效果明显不同,黄土高原小流域坝地配置比例应大于3%。还有学者把我国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了标准化,建立了不同措施的减水减沙指标,以便对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筛选和配置;也有用多元线性规划数学模型来求解特定区域条件下,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比例,用水文模型来分析和选择等高植物篱间距和耕作制度的优化配置。
3、当前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情况
从目前我国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其中会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了对比分析、模拟分析以及成因分析法这三种。不过,虽然采用了这三种方法来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工作,但是从实际的工作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缺乏完善的理论
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工作当中,完善的理论可以指导工作更好的进行。然而,从目前我国相关的研究进展来看,在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工作当中,研究重点依然集中在评价方法的实用性以及保存率这两个方面,而对于整体适宜性评价工作,缺乏一套完善、系统的理论。
3.2 执行性较弱
就目前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工作来看,虽然采用了对比分析、模拟分析以及成因分析法这三种方法。但是更多的是从理论上去进行研究和对比,其实质的执行性较弱。
3.3 缺乏事前评价
从当前我国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工作来看,其工作往往是在事后开战,也就是当所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已经完成并且开始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生作用,再去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其评价就只是起到一个事后的参考作用,即便水土保持措施存在问题,也很难进行改良从而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样一来,就会对水土保持措施工作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
4、改进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有效对策
4.1 加大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的理论研究,为具体时间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实行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为了全方面的提升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水平,应该加大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力度,不断地提升其理论水平,进而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应用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这样一来,就要求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的严重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在因地制宜区域理论指导之下对不同地区环境之下的水质条件展开详细的对比,准确把握好水土保持的客观规律性,并且参考各种资料的前提上根据已经掌握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或者是实际参与过的适宜性评价工程,利用新型信息技术等有关技术对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空间适宜性等各个方面的分析和评价,为之后实际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提供科学的建议。
4.2 健全水土保护措施适宜性评价体系,提升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能
在构建水土保护措施适宜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具有科学性的理论指导方法,根据定性和定量的原则,确定各个适宜性评价指标,建立起不同级别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比如把评价体系划分为三种,分别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将它们结合成同一级别的指标体系,并且分别在每个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加大水土保持措施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对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视为产出,把对其的预期效果视为期望,将三者相结合,衡量好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便可以把不同的评价方法结合到一起构建成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库,方便根据实际的适宜性评价需求选择出适合的适宜性评价方法。
4.3 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流程进行改进,合理运用评价最终的结果
在应用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方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事后评价,获取相应的评价结果,还要对其展开储存和分析,通过建立数据可以把案例的评价过程、采用的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结果逐个输入到数据库之中,便于以后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注重以当地区域环境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依据,展开事前以及事中评价,选择出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在实行过程中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改进,提升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性能。
5、结语
只有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进行深入了解,掌握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内涵,明确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目的,依据相应原则开展评价工作。这样才能得到较为科学的评价成果,为水土流失控制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保证水土保持措施应用可以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过程构建研究[J].蒋明红.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5(06)
[2]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黄琴. 中国农业信息.2015(05)
[3]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郭剑,向万丽,罗婷.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
[4]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张玉斌,王昱程,郭晋. 水土保持研究.2014(01)
[5]无定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及减沙效益分析[J].陈江南,姚文艺,李勉,焉学贫. 中国水土保持.2006(08)
[6]我国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李子君,周培祥,毛丽华. 地理科学进展.2006(04)
[7]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指标体系探讨[J].康玲玲,董飞飞,王云璋,陈江南,鲍宏,戴明英,曾茂林.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02)
[8]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水文水资源效应初析[J].仇亚琴,王水生,贾仰文,王浩,周祖昊,胡冬梅,严登华,李娟. 自然资源学报.2006(01)
[9]河口镇到龙门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J].王飞,穆兴民,李锐,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2005(06)
[10]水土保持措施对河川径流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穆兴民,王飞,李靖,高鹏,徐学选,王炜. 水土保持通报.2004(03)
论文作者:肖红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9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措施论文; 评价论文; 适宜论文; 方法论文; 理论论文; 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