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大学生的精神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不可忽视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转型,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不仅意味着经济领域中的深刻改革,而且意味着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革。近年来,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腐败、消极现象泛滥,这在高等学校中也有所反映。因为,当今的大学已不再是一个清静的学术村落或漂流的“孤岛”,社会上一切流行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校园。据对河北大学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以下几种心态:对社会问题的的冷视;对理论学习的敷衍;对学业成就的渴求;对毕业分配的躁动;对人际关系的警惕;对人生问题的游戏。其中对社会问题的冷视心态与对人生问题的游戏心态尤其值得注意。调查表明,仅有4.7%的被调查学生在回答“你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时选择了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相反地,对“何不游戏人生,管它虚度多少岁月”却表示了相当的认同。因此,高等教育究竟是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还是任他们发展成为个人主义式的“经济动物”?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理想、爱国、人格养成是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各行各业的栋梁,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后备主力军。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如何,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发展。毋容讳言,中国的高等教育几十年来走过许多弯路,经历过不少挫折。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人才竞争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往往注重对大学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培养而忽视人文教育。换言之,我们往往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质的教育,或者虽然也提德才兼备,但在具体策略和措施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认为,大学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必须加强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人格养成这三方面的基础的教育。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理想主义也即是信仰的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在大学生中就要不要信仰与要有什么样的信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例如,有的学生认为,现在是经济发展的时代,所谓的理想就是要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弄潮儿和佼佼者;有的学生则认为,历史已进入了经济竞争的时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已是昨日黄花了;更有的学生认为,在现在这样的时代,理想和信仰是一种奢侈品。这就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不容否认,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不少青年精神生活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虚无主义,即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的贬抑态度。有人甚至称我们的时代是信仰没落的时代、是理想贬值的时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只是一种政治浪漫主义和“乌托邦”。更有的学生认为,随着东西方冷战时代的结束以及意识形态对抗的终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成为一种“过时的理念”针对这样的观念,高校在思想教育中首先需要的是澄清错误观念,加强和改变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自觉地随社会历史条件、工作对象的变化而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否则,如果抱残守缺,以“不变应万变”,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思想僵化,工作无能和无效的境地,具体说来,理想主义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机械单一思维方式。对学生中存在的弃学从商、过分突出和实现自我、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等等错误想法要加以因势分解和疏导,注重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防止以偏概全等简单粗暴方式。同时,要使理想主义教育灵活多样,即思想灌输和思想疏导相结合,对象教育和目标教育相结合,突击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方式。要善于在学生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加以因势利导的同时,对社会上出现的英雄模范典型形象结合高校具体实际情况给予弘扬光大。总而言之,理想主义教育不应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结合市场经济的实践和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实效性和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转化为大学校园里实实在在的行动。
与理想主义一样,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国家、个人和民族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衡量人们思想行为的政治准则;是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祖国利益的坚定信念和民族的图强心理凝聚而成的不朽的民族精神。目前,爱国主义教育易流于空洞的感情,在高校中尤其明显。因为在部分学生看来,爱国主义只有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与此相应,他们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资本主义必然死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持怀疑态度,对社会政治问题持冷漠态度。他们更多的则是关心自己的学业成绩和毕业后的去向,对于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既是一个新课题,也同样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首先,革命传统教育必须立足在激发爱国热情的同时,强调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灿若群星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从而“因材施教”,激发他们为中华民族增添新乐章的奋发精神;其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与独立自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人格养成教育是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至关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环。荣格曾说:“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个体文化的成果是个体人格,全体文化的成果是全体人格,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就是全体中国人人格。在市场经济下的经济行为也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因而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关键在于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要想造就一支跨世纪的人才大军,必须从文化着眼,否则就可能会培养出一代只知科技毋论文化的精神畸形儿。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如对祖国、对劳动、对学习、对别人和对自己的态度)和他们的行为方式上。个性品质是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也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因此,人格具有总体性,整合性,层梯性,差别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生理、安全、从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六大需要。然而,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我们似乎更注重作为个体的人的经济行为,而忽视了文化行为。如果没有一个有力而又健全的人格支撑,它就容易成为一种阴暗的甚至堕落的社会图景。这显然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肩起飞的发展战略相违背的。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的人文工程,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格准备。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立足以下三点:首先是作为人的基本的道义感或道德标准,即人的良知系统,而良知系统则是作为文化对人的基本设计和限定。近来,在某些高校中开创的创建“十无”校园以及“文明——从小事开始”等活动,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其次是公平竞争意识。曾有人指斥中国文化是浆缸文化、口腔文化、无性文化,认为正是这些文化痼疾妨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而这些文化痼疾的根本特点即是一种依靠病态的手段去铲平他人的生存技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取得真正的个人成就,就必须努力达到自我的全面提升从而参与真正的市场竞争。第三是自我超越精神。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认为中国人的个体性格是一种自我压缩的人格,它具体表现为“逆来顺受”、“存天理,灭人欲”、“不敢为天下先”、“一潭死水的生存状态”和“弱者道之用”等特点。而市场经济的精髓就是法制制度下的公平竞争。因此,在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中,就必须鼓励他们在“四有”新人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校园所孕育的精神意义和以独立状态居于形而上层面的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等等的精神内核。因此,它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依附性。独立性是指发它所特有的知识性、教育性等特点。例如市民“七不”规范和校园“十无”活动;依附性指它是以整个社会潮流为背景。例如,在校园里流行的从伤痕文学热到改革文学热、从探索文学热到言情文学热、由激进主义思潮到无可奈何的通俗文学热、出国热、经商热等无不是社会变革在大学校园里的精神折射。
为培养自己面向21世纪的人才,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教委最近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部分高校展开了试点工作,这是促进和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大举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除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工作外,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工作,让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才能。要做好这一工作,除在选修课和辅修专业、开展社团活动、开设讲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下功夫之外,还要增强校园整体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无形的高雅的文化熏陶中,为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通才打下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努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阶段完成规定的课外必读书的阅读要求(包括电影、名曲、名剧的欣赏等)。例如,同济大学作为试点院校,为了发展校园文化,学校专门成立了文科发展委员会和文法学院,设立了学生科技发展基金,并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文科学分后才能毕业;修建了大学生活动中心,恢复了大学生艺术团和教工艺术团,与此同时还先后聘请了一些著名艺术家为该校兼职教授,经常邀请他们和一些高水准的艺术团体到学校传艺和演出。目前,该校各部门有专长的教师竞相开设的文科选修课达120多门,选修学生达10万人次。其中美育类选修课已成为该校的一大特色。京昆剧、电影、音乐、书法、摄影等选修课也深受学生欢迎。全校正式注册的校级学生社团已达30个,大学生会员达3000多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影视文化,如电影、录像、唱片等,有人称之为快餐文化。然而这种“快乐的接受”的快餐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有着深刻的潜在影响,不要说那些“怪诞、情爱、侦探、凶杀”之类的垃圾文化,就是一些宣扬资产阶级个人奋斗、享乐主义等的影视片也会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巨大的精神冲击和震憾。因此,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既要立足于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疏导和定位。及时组织观看一些艺术性强、思想境界高尚的影视作品,如世界名作、健康优秀的MTV音乐片,并请专家开设讲座,提高鉴赏水平,大力开展影视评论等活动。华东理工大学为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进一步加强校园各种娱乐场所和影视放映管理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规定:学校播放录像片内容应高雅健康向上,应以繁荣校园文化为宗旨,凡与此相违背的及未经广电部、文化部批准出版的片目一律不得在校内播放。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要在严格控制和有力抑制各种腐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有害因素的同时,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群体。如此,才能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大学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