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王澍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应用论文_郑伯煊,邴卓

【摘要】:面对当代多元化的现代建筑,许多中国本土设计被西方建筑所掩盖,缺失了自己所应有的特色。王澍,作为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中去,展现了中国建筑所应具有的独特魅力。本文通过介绍著名建筑师王澍及其建筑设计作品,探索其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今后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发展、融合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王澍 建筑设计

1.前言

中国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国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亚洲建筑最为典型的代表。但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因为种种政治、自然、人文等因素,人们追求“现代”,使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日趋减少。在中国本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各种奇思怪异的西方现代建筑,传统文化的精髓难以得到体现。以王澍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建筑师,不断地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探讨民族性、地域性在现代建筑的体现。

2.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步较晚,同时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中国在构建自己的现代建筑之路上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曲折。中国现代建筑历程自建国1949年开始,但新中国成立最初,百废待兴,现代建筑的正式开始延续是自20世纪50年代前期开始,从长春鸽子楼(1951年),天桥剧场(1953年),到建国十周年的首都十大建筑(1959年)等现代建筑,使得中国的现代建筑兴盛起来。中国文革(1965年——1976年)的开始使建筑发展几近停滞。1972年,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多,以宾馆为序幕的现代建筑兴盛起来,如1976年建成的广州白云宾馆[1]。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走出封闭的环境,外界的新理念令中国建筑师耳目一新,1982年贝聿铭的香山饭店掀起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主义结合的大讨论,唤起了注重历史和尊重文脉的声音,结合历史的陕西历史博物馆(1991年,张锦秋等)在特定地域重塑。此外,北京奥林匹克中心(1990年)、北京石景山体育馆(1988年)等也展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科技水平[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涌现了越来越多、具有不同风格的年轻新锐的优秀建筑师,例如张永和、马岩松、王澍等等著名的建筑师。他们用不同的风格、手法,表达出中国建筑的思想,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

3.王澍及其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评委致辞时曾说: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他所思考的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通过对二维平立剖的探究,加入时间的要素,把中国传统建筑种种环境的营造加入其中,使其作品散发出处于中式建筑的文人淡雅。在这其中,他运用木材、泥砖、瓦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结合光纤、植物来创造建筑。王澍有许多作品,这些作品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江浙一带。这些建筑物的营造时间主要集中于21世纪的前十年,最早产生影响力的是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图1),之后有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钱江时代”垂直院宅,以及宁波的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代表性建筑群和建筑,整体体现出王澍“用这个世纪的一切现代语言和现代的建筑作品进行试验的探索”的创作取向。[4]

 王澍是一位具有古代文人意境的建筑师,因此他也被称为“文人建筑师”。在设计象山校区时,王澍曾经在书中写到,他一直想想雨天,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下的场景。他对于建筑,所设计的不仅仅一所房子,而是他所要营造出的一个世界。本文主要以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华茂美术馆为例,探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王澍作品中的应用。

 

4.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坐落于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从最初的选址,这座建筑就蕴藏着深厚传统的建筑文化。新校区没有选择设施便利的大学园区,而是按照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在建筑选址时,考虑环境中的山水要素。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两条从山间涌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也贯穿着校园的两侧。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风水,风水的主要宗旨为理气,即寻找生气。而有生气的地方应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而象山校区所坐落的正是这样一处生气勃勃之地。

 

 象山校区以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为原型,通过不同角度的扭转、偏斜,最终呈现出一种“面山而营,围水而建”的一系列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基地原有的农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巧妙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从浙江全省回收的700多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分散于建筑的屋顶、墙面,使这片校园顿时有了几十年的底蕴,散发出一种内敛而又淡然的气息,使其拥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沧桑感。王澍用瓦来表现传统房屋类型无疑是非常敏锐的选择,因为古瓦旧墙是构成江南水乡古镇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且墙面和屋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同时,瓦也是古代建筑中重要的建构成分,明显地体现出人类居住文化的特质。[5]

 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王澍用廊桥相连接,形成一片隐约具有园林特色的建筑群。在单体的建筑中,也用连廊相连接一个个出入口(图2)。江南的古典园林中永远不会缺少“廊”这个元素,或游廊,或回廊,穿插园林其中,时不时总会给游人不一样的惊喜。象山校区中,王澍也通过“廊”这个元素,打破了沉重建筑的单一,使在其行走当中,充满了新奇的体验。也实现了他在设计之初,《千里江山图》中所构想的一幕幕波澜起伏的画面。

5.结语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一种多元、多极的探索模式,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建筑人不断探索的结果。而当代中国建筑师王澍,在建筑的材料、空间、形式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其对传统建筑的敬意,在建筑中所表达。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追逐“现代”这个词汇,但在很多时候忘记了最初追逐的意义。传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所孕育的精华,也是未来永不消融的因素。王澍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值得每一位建筑师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书铭 郭璇 中日近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对照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3):38-44

[2]潘谷喜.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09:17-396

[3]邹德侬,戴路,张向炜.中国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7-234

[4]城市行走编委会.王澍建筑地图.同济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08-4943-0

[5]邸笑飞.王澍:一瓦一世界 看世界 2012-05-15 p86-87

论文作者:郑伯煊,邴卓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王澍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应用论文_郑伯煊,邴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