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交互主体性与互动性--以日语助动词“易”为例_助动词论文

语言的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以日语助动词“だろぅ”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助动词论文,主观性论文,日语论文,为例论文,主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引言

语言的背后是作为主体的人,主体认识和理解外界的认知过程反映了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视角。对于语言中体现出来的这种“主观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主观化”现象,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给予充分关注。同时,对于语言中与听话者相关的“交互主观性”和“交互主观化”现象,不少学者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日本语言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日语中的“(交互)主观性”①成分。在日语中,说话者几乎都要使用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说话者对所说内容和对听话者的态度或感情。日语助动词“だろぅ”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语学界开始对“だろぅ”的用法和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不少语言事实,并用日语“情态”理论对其多种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参照张兴(2004;2008),尝试从交互主观化的角度对“だろぅ”多种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

1.(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

在日常话语交际中,说话者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还要表达“言者意义”,后者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本维尼斯特指出:“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于人们可以发问,语言如果不是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做语言。”(沈家煊,2001)

近年来,Traugott一直关注言语主体与语言形式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她通过与言语主体的关联分析了语义变化以及语义扩张现象。②其中她提到了语言变化的“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问题,特别强调(交互)主观性和(交互)主观化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语言形式中含有言语主体对现实世界是如何解释的主观意义。如果无视言语主体的作用,就不能正确分析语言形式的意义。

具体来说,Traugott注意到在各种语法化的例子中,随着语法化的进展,语言形式的意义渐渐变为表示说话者的主观信条或态度。Traugott把这样的语义变化称为“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所谓主观化,不是指所谈的事态或状况这一所谓‘现实世界’的性质,而是指这样一种语义学上的过程:通过发话这一交际过程渐渐地把说话者/作者的主观看法或态度强制地编入言语表现的意思之中。”(1999:1)由主观化反映出来的主观性就是指说话者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Traugott(1989)认为,“语义-语用学上的倾向”(Semantic-pragmatic Tendency)与主观化过程密切相关。

在最近的研究(Traugott,1999;Traugott & Dasher,2002)中,Traugott指出,如果发生主观化,则有可能还会发生“交互主观化”(intersubjectification)现象。“所谓交互主观化,是指一个符号学上的过程:意义经由时间变成对‘有关说话者/作者在认识意义及社会意义上对听话者/读者[自我]的关注’这样的隐含义加以编码或使之外在化。”(1999:3)

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说话者必须首先意识到听话者也是拥有主观见解的一个人,要采取关注听话者主观的发话方式。因此,Traugott认为,在发生主观化的时候,有可能也会发生交互主观化。通过交互主观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交互主观性是指说话者/作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者/读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话者/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话者/读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

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这两种机制的差异在于:主观化是指意义转而主要表达说话者/作者的主观信条或态度,即意义转而更强烈地聚焦于说话者,而交互主观化是指说话者/作者对听话者/读者的关注这一含义作为言语表现的意思表现出来,即意义更强烈地聚焦于听话者。发生交互主观化时,必然要发生某种程度的主观化。从历时角度来看,交互主观化过程发生较晚,而且是从主观化发展而来的。其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语中“let's”的语义变化。

(a)Let us go,will you? >(b)Let's go,shall we? >(c)Let's take our pills now,Johnny.(Traugott,1999)

在上例中,从(a)到(b)是主观化,从(b)到(c)是交互主观化。Traugott指出,在“符号学的模型”(semasiological model)中,交互主观化过程也呈现出一条语义——语用上的发展轨迹:

内容的>内容的/程序的>程序的

非主观>主观/交互主艰性>交互主观性

以命题内成分为辖域>以命题内容为辖域>以话语为辖域(1999:5)

Traugott关注交互主观化这一现象,说明在分析语言形式的意义时,不仅要关注说话者和命题内容之间认识意义上的关系,还要关注交际时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社会意义上的关系。Traugott的研究表明,说话者发话时的作用不仅仅是关注认识对象,还包括关注把认识到的事件传递给听话者这一社会意义上的作用。

Traugott有关(交互)主观性和(交互)主观化的研究,对我们分析历时和共时平面上日汉语中句尾形式的多义现象有很好的启发价值。结合Traugott的系列研究以及吴福祥(2004)、沈家煊(2004)的介绍,我们可以对交互主观化做出如下定义:③所谓交互主观化,是指意义由表示说话者/作者的主观看法或态度转而表示说话者/作者在认识意义及社会意义上对听话者/读者“自我”的关注。

沈家煊认为,按照主观化的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者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2001:268)当前对“主观化”的研究取向或侧重共时,或侧重历时。同理,我们认为,交互主观化也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当一个时期的说话者采取某种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交互主观性时,是一个共时的概念;而当表现交互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经由时间演变而来时,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

就共时平面的交互主观化而言,说话者可以使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话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也可能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话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本文中的交互主观化是指认识意义上的,我们主要关注听话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有关历时平面的交互主观化意义,我们和Traugott的看法基本相似。

下面我们利用交互主观化的概念对现代日语助动词“だろぅ”的各种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だろぅ”用法的交互主观化

奥田靖雄(1984)指出,“だろぅ”的用法在对话中经常会出现从“推测”向“要求确认”转化的现象,并分三个阶段分析了派生中的连续性。第一阶段是推测句。第二阶段是确认性询问句,这一阶段既有推测也有询问。第三阶段是单纯的确认句,这一阶段“だろぅ”不表示推测和询问,主要表示提醒等功能。奥田靖雄对“だろぅ”的分类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其后有关注重“だろぅ”功能连续性的研究都是以奥田靖雄的分类为基础而展开的。

田野村忠温(1990)将奥田靖雄对“だろぅ”三种用法的分类分别称为“单纯推测”“推测确认要求”“事实确认要求”。安达太郎(1997)则从句子情态结构入手,利用从“判断”层面,经过“判断·传递”的层面,最终向“传递”层面转换的方式分析了“だろぅ”的用法。

本文把“だろぅ”的这三种用法分别称为“推测”“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要求对认识内容进行确认”。④但是,张兴(2004;2008)指出了“だろ(ぅ)”“でしよ(ぅ)”在对话中可以以光杆形式独立成句或可以作为发话始发句的现象,并把“だろぅ”的这一用法称为“形式上的要求确认”。下面我们从交互主观化理论出发对这4种用法进行分析。

2.1 推测

所谓推测,就是指说话者通过想象或推理来主观把握命题成立的可能性的一种用法。“だろぅ”不能被否定,也没有过去式,它只能表示说话者在发话时的判断。例如:

(1)「そう。また、はじめたらしいの。けれども、それのなおらないうちは、還もゆるされないだろぅから、きっとなおして来るだろぅと、そのお方も言ってぃらしたそうです。~」(《斜陽》)

表示推测的“だろぅ”,在说话者不能判断命题内容为真,同时不存在听话者或者即使存在也假定其不具有确切信息的场合使用。表示推测的“だろぅ”,由于是由“だろ”+“ぅ”构成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构成时就已经是表示主观性的一种形式了。也就是说,表示推测的“だろぅ”总是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性认识,是以命题为辖域的。

2.2 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

所谓“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是指在说话者认为听话者能够对句子命题进行判断的情况下,“だろぅ”在表示说话者对命题进行推测的同时,要求听话者确认说话者的推测为真的用法。“だろぅ”在表示“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时,句子命题的典型内容为听话者的内部感觉、感情、认识等说话者不能直接把握的信息。例如:

(2)「お腹空ぃたでしよう」

「いいえ」(《あした来る人》)

(3)「しかし僕はいま、伯父さんから学資をもらっているんですからね。君に正式に求婚できるよぅな身分じゃないんだ。わかるでしよぅ?」(《青春の咄嗟》)

由于听话者的感觉、感情、预定等是听话者能够直接把握的信息,因此当说话者用表示不能直接断定的“だろぅ”向听话者发话时,根据语用学上的合作原则,听话者自然会进行确认,告诉对方确切的情况。可以说,“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是一种惯用化的、语用意义上的用法。

因此,表示“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的“だろぅ”是以命题为辖域,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性认识,同时也因具有指向听话者的功能从而引起交互主观化的现象,成为同时具有以话语为辖域的一种形式,具有交互主观性。

2.3 要求对认识内容进行确认

所谓“要求对认识内容进行确认”,是指说话者把听话者所知道的、能认识到的、能假定的、能够想象的信息提示给听话者,要求听话者通过确认来形成和自己同样认识的用法。例如:

(4)「ねぇ、これ素敵なシャツでしよぅ?」とレイコさんが言った。

「そうですね」と僕も同意した。たしかにとても酒落た柄のシャツだった。(《ノルウエイの森》)

(5)「この場所で採ったものは一かたまりにし、他の場所で採ったものと区別しておくんです。—ここに斑紋があるでしよぅ」(《あした来る人》)

(6)「もちろん室内に移すわよ。だってあなた、春になったら凍りつけた鳥を雪の下から掘りかえして解凍して生きかえらせて『はい、みんな、ごはんょ』なんていうわけにもいかなでしよ?」(《ノルウエイの森》)

从例(4)中的“同意した”可以看出,作为问句的“だろぅ”具有要求听话者同意、赞成的意思。例(5)中的命题内容对说话者和听话者来说都是已有信息。例(6)中的命题都是说话者在现场得出的判断。使用“だろぅ”的目的是激活、唤醒听话者的已有信息或要求听话者接受、理解该信息,以便取得共识,形成会话的基础。也就是说,这时“だろぅ”正好发挥了把握听话者在发话现场的认识状态的作用,成了听话者在发话现场时的认识状态这一对说话者来说属于间接信息的标记。此时,表示“要求对认识内容进行确认”的“だろぅ”由于主观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以话语为辖域,发挥着指向听话者的功能,具有交互主观性。

2.4 形式上的要求确认

所谓“形式上的要求确认”,是指说话者在发现听话者的判断、行动、感觉等和自己的判断、预想一致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判断、预想通过“だろぅ”提示给听话者的用法。形式上似乎是要求听话者确认,实际上表示说话者在认识上和听话者取得了一致。由于在发话时说话者已经获得和听话者相同的认识,因此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要求对认识内容进行确认”。例如:

(7)「勉強するょ。僕も、この頃勉強する気が猛烈に出て来た」

「それは感心だね」

「感心だろぅ。これからの世の中は何とぃったって勉強の世の中だからね」(《友情》)

(8)「ぃつか山本さんが教ぇて下さった庭の月桂樹ね、スペイン人のシスタ一に言ったら、もうとっくに使ってますって。食べるために植ぇたんだそうょ」

「でしよぅ。僕もそぅ思ぃました」(《太郎物語》)

从“感心だろぅ”到光杆的“だろぅ”,可以看出“だろぅ”已经发挥着类似感叹词的作用。此时的“だろぅ”具有交互主观性。

3.对交互主观性(化)的再思考

在分析“だろぅ”的“要求对认识内容进行确认”和“形式上的要求确认”用法时,我们发现二者都表示交互主观性,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联系哲学上的交互主观性概念进行思考。

Traugott认为,交互主观性主要表示说话者/作者对听话者/读者的关注,而作为现代哲学概念的交互主观性是指“诸主体性之间的共通性”(夏基松,1987:183),或者指“这样一些事物,它们不独立于个体主体或人类意识存在,又具有对每一主体都通用的超个人性,或大于一致的途径”(程志民、江怡,2003:339)。交互主观性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主要涉及一个主体或意识是如何与另一个主体或意识相互作用的。哲学上的交互主观性概念,从语言研究上来看就是概念、言语等被多数人所理解并被相互使用,或者可以理解为多个主体在看法或意见上获得一致。交互主观性在汉语、日语及其他语言中是否有所体现以及是如何体现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本文的初步看法是,多个主体之间获得一致从语言学上来看是Traugott所提倡的交互主观化的最终目的,也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

从共时(或历时)角度来看,在话语交际中,“说话者/作者使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者/读者‘自我’的关注”可以不断增强,首先语言形式在表达上兼有“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然后表示说话者对命题的主观信条或态度的“主观性”逐渐减弱,最后只剩下“交互主观性”,也就是完全表示说话者/作者对听话者/读者的关注。这是交互主观性的第一阶段,表示为“交互主观性Ⅰ”。在某些情况下或在某些语言中,还会进一步发生“交互主观化”,即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发话表示同意或二者在主观上获得一致,这是交互主观性的第二阶段,表示为“交互主观性Ⅱ”。这种变化可以表示如下:

(非主观性>)主观性>主观性/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Ⅰ>交互主观性Ⅱ

综合以上分析,从交互主观化的角度来看,“だろぅ”各用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推测>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要求对认识内容进行确认>形式上的要求确认

以命题为辖域>以命题/话语为辖域>以话语为辖域

主观性>主观性/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Ⅰ>交互主观性Ⅱ

4.结语

以上分析了日语助动词“だろぅ”的用法在派生过程中的重要特征:“だろぅ”充分体现了交互主观化各个阶段的特点;“だろぅ”既可以表示对命题的态度,也可以表示对听话者的态度。总之,“だろぅ”的用法在派生过程中,主观性进一步得到了增强,以至于具有了交互主观性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だろぅ”的语用功能也在逐渐增强,有时甚至可看成是一种表示间接言语行为的形式。

注释:

①包括“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英语用“(inter)subjectivity”表示。同理,“(交互)主观化”也是包括“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英语用“(inter)subjectification”表示。

②除了Traugott之外,还有Langacher等学者从与语言主体相关联的角度对语言形式中出现的语义扩张现象进行了分析。Langacher所使用的“subjectification”译成“主体化”或许更为合适。

③Langacker(1991:17)从共时的角度探讨语言中所反映的主体的解释时,也使用了“subjectification”一词。

④除此之外,“だろぅ”还具有“列举”的用法和以“~だろぅと”的形式用于条件从句之中的用法。这些用法的语法化现象我们将另文进行分析。

标签:;  

语言的交互主体性与互动性--以日语助动词“易”为例_助动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