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16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骨折患者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后的二次骨折与死亡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予以常规治疗(内固定手术)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系统骨质疏松治疗(抗骨质吸收及补充钙剂),比较A、B组患者的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A、B组治疗前BMD-T值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BMD-T值及再次骨折时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二次骨折发生率和死亡率的22.5%、20.0%高于B组的5.0%、2.5%,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骨折患者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对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二次骨折;死亡率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two fractures and death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racture after systemic osteoporosis treatment.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80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were selected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5 in our hospital,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40 cases,A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internal fixation)B group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aking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bone absorption and calcium supplement),A,B group of patients with two fractur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esult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 group and B group before treatment BMD-T value (P>0.05),BMD-T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re fracture tim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group A two fracture incidence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of 22.5%,20% higher than 5% in group B,2.5%,compared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ra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cidence of two fractures and the decrease of mortality.
[keyword]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senile osteoporosis,two fractures,mortality
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指南推荐的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但接受骨质疏松系统治疗的病例较少,使得系统骨质疏松治疗的运用得不到普及[1]。为进一步促使系统骨质疏松治疗的推广及运用,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为对象,对系统骨质疏松治疗的效果及对骨折患者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现就有关内容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共80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骨密度SD值<-2.5;入院前未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排除标准:除骨质疏松以外的骨病引起的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40例。A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62-80岁,平均(70.2±1.5)岁;骨折部位:脊柱8例,股骨近端10例,桡骨远端22例。B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89.8±1.8)岁;骨折部位:脊柱9例,股骨近端11例,桡骨远20例。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A组:按照骨折类型实施骨折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B组: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双磷酸盐类药物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口服降钙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胃肠道功能不良患者静脉输注降钙素类或双磷酸盐类药物进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予以激素治疗,双磷酸盐类药物耐受程度差的患者注射密固达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
1.3 指标观察
记录A、B两组患者的骨质密度(BMD-T)值、再次骨折时间、二次骨折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A、B组患者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2和t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组BMD-T值和再次骨折时间的对比
A组和B组治疗前BMD-T值分别为(-3.52±0.64)g/cm2和(-3.50±0.74)g/cm2,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1293,P>0.05);治疗后BMD-T值分别为(-3.32±0.76)g/cm2和(-2.61±0.45)g/cm2,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5.0841,P<0.05);A组和B组再次骨折时间为(7.80±1.25)年和(10.04±1.41)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7.5184,P<0.05)。
2.2 A、B组二次骨折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
A组二次骨折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2.5%(9/40)、20.0%(8/40),均高于B组的5.0%(2/40)、2.5%(1/40),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x2=5.1647、6.1346,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二次骨折的发生率较高,国外一项调查显示髋部骨折患者(年龄>60岁)一次骨折后1年内二次骨折的发生率为5.1%[2],而日本有关研究提示髋部骨折患者一次骨折后1年内二次骨折的发生率为3.8%,第2年内为2.8%。临床经验表明,采取系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促使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二次骨折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故治疗指南中推荐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目前,临床运用的抗骨质吸收药物较多,其中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可降低骨的吸收,同时髋部与脊柱骨折后二次骨折的发生风险也会下降;但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易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肾脏损伤等并发症。激素治疗可以延缓绝经后骨质疏松疾病的进展,同时又可促使中风、血栓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提高;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具有抑制脊柱骨质丢失的作用,而用药并发症为静脉血栓等。降钙素的运用可以降低脊柱骨质的发生率,其副作用比较轻微。特立帕肽具有增加骨质密度的作用,而大鼠实验中观察特立帕肽的使用可导致骨肉瘤发生。在药物治疗方案中,均推荐使用维生素D进行治疗,其已成为多数药物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摄取钙是补钙的最佳途径,而绝经后妇女需要服用钙剂补充额外的钙,指南推荐人体每日所需的钙为1200mg,所需的维生素D为600-800IU。此次研究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根据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治疗方法进行调整,因此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实施效果十分理想。需要指出的是,系统骨质疏松治疗的运用并未普及。美国一项调查发现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仅占19.6%。本结果显示:A组和B组治疗治疗后BMD-T值及再次骨折时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二次骨折发生率和死亡率的22.5%、20.0%高于B组的5.0%、2.5%(P<0.05)。提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同时实施系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促使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降低。总之,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在降低老年骨折患者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方面具有明显作用,而抗骨质吸收药物的疗效和作用虽然明显,但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用药后的不良情况对给药剂量和途径进行调整,以此控制副作用并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科学、合理用药的前提下,老年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同时予以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促使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显著降低,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章波,杨波,尹飚等.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9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5):445-449.
[2]杨志东,佘坤源,江晓兵等.椎体强化术治疗不同疼痛类型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3(13):6025-6028.
论文作者:万昌海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31
标签:骨质疏松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率论文; 死亡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系统论文; 差异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