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心理探究论文

学困生的心理探究论文

学困生的心理探究*

赵玉萍

摘 要: 学困生是指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往往受人歧视。但是他们的成长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都期望教师能采取得力措施尽快转化他们,使他们成为双优生。如何做好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是教育者的重要责任,也是检验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学困生;心理;分析;对策;研究

笔者认为,转化学困生必须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学困生心理有哪些特点?如何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本人现结合多年来的从教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 学困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 缺乏求知欲

学困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无所谓成绩好坏,缺乏自觉性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没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对人生价值缺乏考虑,因此办事没有长远计划和安排,对自己的言行向来不负责任。我去年就遇到过这样一名学生:课堂上东张西望,指指戳戳,有时甚至说男、女同学的坏话。老师批评他,毫不在乎。为了转变这名男生,我的确下了一番功夫,把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家访,与家长协调管理,并专门为他建立了一个情况登记本,让他自己把在校表现与今天在家要做的事写在本子上,同时让学生家长督促完成,还号召全班学生团结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还有意识地让他当学校的广播员。通过这样的诱导,他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督促下,学习有了紧迫感,仅一个学期,这名学困生品行变好了,期末考试的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 缺乏自信心

引起学困生失去自信心的原因有三:一是思想上失去了获胜的信心,有自卑感;二是环境影响;三是家庭条件影响。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名学困生。那学年接了一个新班,开学第三天,还缺一名学生。有学生反映,说他不读书了。后来我通过家访,知道他不上学的原因是没钱,而且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无所谓:“去不去由他,反正没钱!”这下难住了我,不但要做学生工作,还要做家长工作!管它,先把学生接进校门再说,没钱也让学生进了教室。首先号召学生捐助,帮助他卸下了一个包袱;接着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鼓励他不断努力,力争上游。效果不错,在全校的多名学生中被选上参加学校读书大奖演讲比赛,并获得优胜奖。他对身边的人说:“是老师帮我丢掉了包袱,不仅使我重返校还能使我继续学习,还不断给我信心和力量,以后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能克服。”

(三) 缺乏意志力

意志力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及能力。在失败与成功面前,学困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缺乏求实拼搏的精神。他们一旦受到挫折,产生逆反心理,经受不了失败的考验,缺乏信心与毅力。这时教师要不断鞭策和鼓励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而增强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用辨证的方法看,学困生并非本人的过错。我们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变肩负的责任重大。我想只有从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因人而异,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转化学困生,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

二、 学困生转化对策

在课堂上我针对学困生把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由简到难进行合理分层,利用由简到难的题型来引导他们,把讲和练交叉进行,使课掌教学层层有反馈,学生步步有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 建立了学困生档案

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对肉鸡休息行为、生理和生产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在肉鸡养殖中,一定要严格控制鸡舍温度,确保为鸡群生长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

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我的做法是“结对帮扶”开展“手拉手”活动。请学习好的同学向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并定期组织全班性的“学习经验交流会”,要求学困生在记录好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发表个人见解的一席之地,为他们搭建主动参与的平台,让他们体会到存在的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久而久之使他们总结和积累出适合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 采用“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

大多数学困生基础知识差,学习信心不足,心理压力大,为了帮助他们进步,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措施:

(三) 交流促进

乡村植被是城市植被和自然植被的过渡类型,是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相比于城市植被,乡村植被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与乡村中农林水居绿等生境具有良好的依存关系,形成了乡村特色的植被景观。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乡村原有生境的改变和缺失、植被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诸多问题[1]。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乡村建设进程处于全国前列,上述典型问题在这一区域十分常见[2],乡村植被亟需保护和修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凸显了对乡村生态保护和乡土文化保护的新要求。

把他们每一天的学习情况列出表格,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进行统计,通过分析、比较,对学困生分别加以辅导。

(四) 发挥优势、真诚鼓励

学生都喜欢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一次真诚的赞美胜过一万次严厉的指责。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帮助代替惩罚;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励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的勇气,使学困生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这样有助于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在班级管理中,我不仅设立了“优秀学生干部奖”“三好学生奖”还专门设立了面向学困生的“进步奖”。并实行与此相配套的量化管理目标和评比标准,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得到表扬和荣誉的机会,这对班级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原文用“曰”字,并没有用表示霸陵尉态度的明显词语,而在英文翻译中却有“the watchman retorted”,“retorted”有反驳、回嘴之意,带有抵抗意味。汉语原文中有很多都是直接“某某曰”,没有表示人物情感态度的词语,在英译过程中加入表示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有助于读者体会人物的心境。

(五) 宽容学生

学生因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往往会犯一些成人认为不该犯的错误,对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在教育的同时,要给予理解,并采取委婉、学生易接受的方法。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事论事,不翻老账,不记前嫌,使他们真正解除思想顾虑,轻装上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本文为2018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城乡接合部学校“学困生”逆反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WW[2018]GH072。

作者简介:

赵玉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苏武镇羊路完全小学。

为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积极贯彻落实《学校“七五”普法实施方案》,大力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利用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开展讲座、观看未成年人普法宣传片、举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为载体,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守法懂法的良好习惯。通过制作宣传版面、设计宣传橱窗、校园红领巾广播站设置法律法规宣传栏目等方式,积极宣传《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促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提升依法保护自己的能力,提升运用法律法规的意识。

标签:;  ;  ;  ;  ;  ;  

学困生的心理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