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学毕业班的考试,对香港小学毕业班试题的启示,与香港小学毕业班的试题是一致的_阅读能力论文

考所能考,考出所考,考教一致——香港小学毕业班考试题给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毕业班论文,给我们论文,考试题论文,所能论文,香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内地试题剖析

“纸笔测试”(即通常所说的“考试”,本文都称“考试”)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四种语文课程评价方法之一,是最传统、最直接的评价方法。但当下的考试是有问题的,有考试目的的问题(为什么考)、题目(用什么考)的问题、效度(考出了没有)的问题、结果运用的问题(怎么用)等等。其中,题目的问题是诸多问题中最直接、最重要的问题。本文只探讨题目的问题,其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不宜考

命题者把不宜考试的内容拿来考。如,考口语交际:

你即将小学毕业,即将离开母校,离开曾经辛勤培育你的各位老师。假如你去向你最喜欢的王老师道别,见到他(她),你想这样说:________。

这样考,“口语交际”就变“性”、变“质”了——“口语”变成了“书面语”,也没有“交际了”。其对教学的负面影响是:口语交际课只要布置几道题让学生写写就行,再如,考课外阅读量:

这学期,我读了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还读了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

如果这样考课外阅读,学生还要阅读吗?

(二)考记忆

要么拔高记忆要求(把“再认”能力拔高为“再现”能力),要么把其他——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能力“矮”化为“记忆”。如,考课文内容:

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地球上的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________,到处是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找出文中的两组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2.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样的考题,首先直接导致教师为“押题”而教、学生为“考题”而练。其次,如此一小段话要“填”12个“空”,本来只要求“背诵”的内容就不得不“默写”了。最后,试题的效度和信度低。如,三年级的学生如何用文字表达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一句话的理解?

(三)考非所考

考试题目没能考出想要考的能力。本来想考学生的“阅读能力”,却考查字典、词语解释、句式变换之类的内容。如:

阅读理解《他要感谢那只手》(略)的部分试题:

1.“喝酒”的“喝”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

2.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常常难以估量。

用音序查字法查哪个字母、用部首查字法查什么部首是什么“阅读能力”?把“句子换个说法”又属于什么“阅读能力”?

(四)题目僵化

以上所举例子都属于“僵化”之列。我们回忆一下自己求学经历和所经考试,是否有“似曾相识‘卷’归来”之感?比如,我31年前(1982年)读小学时就考这样的卷,30多年过去了,“这”卷还是“那”卷。正如有人戏称:重回小学(中学)校园,教学楼不认识了、老师不认识了、学生不认识了,只有那张试卷还认识!

因此,改革考试、改进试题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改进试题,使之考所能考、考出所考、考教一致,共同指向课程标准、指向减负增效,为改进教与学服务、为培养语文能力服务、为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二、问题解决——香港试题借鉴

改进试题,香港的考试题目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本文试以香港“中一入学前”(《精编中一入学前香港学科测验中文科模拟试卷·教师手册》,国光出版社,2008年版)测验卷为例说明之。

(一)为学生着想,突出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试卷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呢?香港的命题者颇为用心,突出表现在: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精心选择阅读情境材料。

1.在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方面,命题者通过“学生须知”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做完等,使之尽可能在“熟悉”的环境下做“考业”。各试卷的“学生须知”基本一致,包括题量、测试时间、注意事项等。这样提示的好处是,学生对所要做的事清清楚楚,从而可以从容不迫地做。

2.在阅读情境材料的选择上,用心良多。一份试卷最能体现“人文性”的内容莫过于阅读情境材料。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材料除了要符合考试命题的专业要求(工具性)——适合考生阅读、对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没有歧视、有考查点、注明作者和出处,还要有教育意义,使考生读之有益有趣(人文性)。如《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这个阅读情境材料属叙事性作品,500字以内,符合情境材料的“工具性”(下文对此情境材料的题目作分析)的要求,又富于教育意义,符合情境材料的“人文性”要求。遗憾的是在考卷中没有标注作者和出处。

(二)考所能考,考出所考,提高效度

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这五个方面,有的适宜考试,有的不适宜考试,如,“口语交际”就不适宜考试。即便适宜考试的,也不能考出所有“学习水平”或“学习状况”,如,“阅读”,其考试只能考出或部分考出“纸笔上”的阅读能力(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等),而阅读速度、阅读兴趣、阅读量和阅读面等都无法考出。“写作”亦如此。先不说就一篇习作能否代表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即便能,也无法考出“写作兴趣和习惯”“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和“获取材料的方法”以及“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和“修改作文的态度”等“状态”。所以,千万不可太看重考试,更不能以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定优劣!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考试要做好两件大事:一是确定适合考试的内容,保证考所能考;二是命制适宜的题目,保证考出所考,确保良好的考试效度。

1.考试内容。香港确定了两项测试内容:聆听测验和读写测验。

(1)“聆听测验”。聆听测验就是考查学生的听力,这是内地所欠缺的。听与说(读)是对应的,本来不宜考试,但是,香港“中文科”测验很好地借鉴英文测验经验,考听力。具体做法是听一段“说话”录音(2009年后将“听录音”改为“看短片”。——笔者注),完成若干道选择题。每份试卷的“聆听测验”一般提供两个“说话”录音,其中一个为说明性短文,一个为叙述性短文(有的试卷为人物对话)。短文篇幅一般在600字左右,比阅读情境材料略长。每次测验录音只播放一次。每个录音都命制4道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主要考查学生“访问和检索”(获取信息)能力、“整合和解释”(理解、概括)能力。如,聆听一篇关于“蜜蜂认路回家”的短文(属说明性短文。略),然后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1.根据录音内容,蜜蜂依靠________来认路。

2.在湖中飞行的蜜蜂为什么没有飞回窝里?

3.根据录音内容,老蜜蜂每天都是依靠________寻路飞回自己的老家。

(以上题目选项略)

以上3道题都是考查学生“访问和检索”的能力,并且所“访问和检索”的信息是直接的,因为这些题目的“最适当的”答案一般都在录音内容中。而叙述性短文一般都有一道考查学生“整合和解释”能力的题目,如,聆听录音《我的“剪报簿”》(文略)的第4题:

录音内容主要是________。

A.说明剪贴报纸的目的和方法。

B.记述作者使用“剪报簿”的事例。

C.叙述作者和“剪报簿”的深厚感情。

D.说明剪贴报纸的乐趣和好处。

这样的方式,是能够考出学生的听力水平的。因为听人说话,最重要的是听清别人说了些什么,即捕捉重要的、关键的、有用的信息,能够加以概括提炼等等。另外,录音内容“只播放一次”,还考查学生听的专注性。

(2)“读写测验”。读写测验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篇章理解和写作(2009年后,不再考“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阅读评估”则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考核。——笔者注)。

2.试题举例。题型为主观题(简答题和写作)与客观题(单项选择题)结合,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约为1:3。

(1)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都是单项选择题,包括四项:

①词义辨析,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如:

例1:下题的括号内,应该填入哪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雄伟的纪念碑(

)在广场的中央。

例2:下题中画有底线的文字,可用哪一个最适当的词语来代替?

临别在即,大家都有点的心情。

A.依依不舍

B.流连忘返

C.乐不思蜀

D.乐而忘返

相当于内地的写“近义(反义)词”“解释词语”等,但采取单项选择题的好处是考出了“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又无须死记硬背,只考记忆的再认。

②句义辨析,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句义、从几个关系密切的短句中概括出句子主要意思的能力。如:

例1:把下题中的一组文字概括成一个句子。

吸烟人士患上肺癌的机会较高。

吸入“二手烟”对健康有不良的影响。

未熄的烟蒂容易引起火灾。

A.吸烟的害处很多。

B.吸烟会导致家破人亡。

C.吸烟的人较易患病。

D.吸烟对人对己都有害处。

例2:“我只觉得自己身轻如飞,一跳一跳的,转瞬就跳过了那些山坡。”这句话是说________

A.作者走路十分快速。

B.山路平坦易走。

C.作者是个身材瘦小的人。

D.作者的心情轻松愉快。

这种题型是内地所没有的。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③段义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段落的理解、分析和概括段意的能力。如:

一位的士司机拾到一名外籍乘客遗下的钱包,里面有很多外币。他把钱包交给警方。后来,那位外籍乘客领回失物,要拿钱酬谢他,他不肯接受,说那是自己应该做的。

作者写上面这段文字的目的是________

A.称赞外籍乘客那种感恩图报的品德。

B.称赞的士司机那种拾金不昧的品德。

C.称赞的士司机那种施恩不图报的品德。

D.称赞的士司机那种拾金不昧和施恩不图报的品德。

这是典型的“阅读能力”之“整合和解释”能力的考查题型,也是内地所欠缺的。

④文章要点,主要考查学生辨别文章要点的能力。如:

下面是一篇《我最敬爱的老师》文章的要点,试把其中不适当的两项删除,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切题。

(1)老师的外貌。

(2)老师在教学上的表现。

(3)老师对学生的爱护。

(4)老师的家庭状况。

(5)我对这位老师的尊敬。

(6)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7)我尊敬这位老师的原因。

A.删去(1)和(2)

B.删去(1)和(4)

C.删去(3)和(6)

D.删去(4)和(5)

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取舍的能力。对于写作,这是“列提纲”的能力。这也是内地难以见到的。

(2)篇章理解方面。即阅读能力考查,一般提供两个阅读情境材料,一个说明性短文,一个叙事性短文,所出题目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都指向考查“阅读能力”。如,上文提到的阅读情境材料《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的5道题:

1.文中第5段说巴尔扎克的老师给巴尔扎克上了深刻的一课,这“深刻的一课”是指________。

2.文中第6段老师说:“今天总算了却一件心事”,这件“心事”是指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主要表达手法是________。

(以上3题为选择题,选项略。)

4.根据上文,巴尔扎克小时候的作文怎样?

5.从文中哪一件事可以看出巴尔扎克处事武断?

以上第1~2题,均考查“整合和解释”能力中的“解释”能力;第3题,考查“整合和解释”能力中的“归类”能力;第4题,考查“访问和检索”能力中的“提取直接信息”能力;第5题,考查“整合和解释”能力中的“推论”能力。这个情境材料没有命制考查“反思和评价”能力的题目,在同一份试卷的另一个情境材料(“我吃鸡翅的故事”)就有这样的题目,如:

文中祖母说“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和“想占便宜的人往往会吃亏”,你同意她的说法吗?为什么?

这是典型的对“观点”的评价,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也是内地欠缺的。

(3)写作方面,包括“简短写作”和“短文写作”。“简短写作”多为想象性内容,活泼有趣,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写作的能力,其中包含审题、选材、拟定内容、修改文章的能力,一般只要求写约70字,还含标点符号(2009年后,“写作评估”单独一份试卷,55分钟写两篇习作。一篇为应用性,如,写便条、日记,限120字左右;一篇为叙述性,如,写见闻感受、活动经历,不限字数。——笔者注),如:

例1:假如你变成一尾小鱼,你会做些什么呢?试用约70字(标点符号包括在内)写写你变成小鱼后的遭遇。

例2:如果你有100元零用钱,你会怎样做呢?试用约70字(标点符号包括在内)写写你会怎样使用这笔零用钱,并解释原因。

“短文写作”,其主要考查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及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多为写实性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一般只要求写120至160字,还含标点符号。如:

例1: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发生过什么趣事呢?试用120至160字(标点符号包括在内)把其中一件趣事发生的经过写下来,并说说你对这件事的感受。

例2:你最喜欢什么玩具呢?试用120至160字(标点符号包括在内)介绍一下你最心爱的玩具,并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就写作时间与字数的比例看,香港小学毕业生在20分钟要完成两个写作任务,共写230字左右(每分钟写11个字左右),是很合理的。

三、展望与期待——我们在行动

改进考试命题,我们正在行动。从国家层面说,教育部在2007年启动了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项目,其研制并实施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考试卷可谓面貌一新。考试内容包括“积累与运用”“阅读”和“写作”三项。除“写作”外全部题目都为单项选择题,而且吸收了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分层评价理论(亦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研究成果,即单项选择题的答案不唯一,视“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赋予不同的分值。从福建省层面说,自国家监测,特别是2009年上海市参加PISA国际阅读测试之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考试命题,试题有了很大改进。下面是笔者应某报之约命制的试题:

将下列诗句填入句子中,最恰当的一句是________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小草绿了、桃花开了、小青蛙醒了、小燕子来了……不约而同地,颇有“________”的意味。

此题是“积累与运用”中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古诗的考题,所提供的诗句是该年级要求“背诵”的。再如:

阅读《第一美德》(摘自《快乐语文》2011年第1-2期,有删改。略),完成10~13题。

10.下列关于“年轻女孩”使用“福利卡”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选项略)

11.概括故事内容,用简洁的短语把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

故事先写(1)“年经好女孩”扔掉福利卡低头跑出商店;再写(2)“我”由自己的经历引发议论;接着写(3)________;最后写(4)________。

12.故事的题目叫《第一美德》,你认为故事中宣扬的“第一美德”指什么?

13.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年轻女孩”“我”“小伙子”“我身后的男子”“一位女士”等,你喜欢谁?为什么?

这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第10~12题考查的是“整合和解释”能力,第13题考查的是“反思和评价”能力。

标签:;  ;  ;  ;  

香港小学毕业班的考试,对香港小学毕业班试题的启示,与香港小学毕业班的试题是一致的_阅读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