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浩[1]2002年在《我国资产评估管理与“两准则”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公正性社 会中介服务行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资产评估在产权转让、企业重组和资产流动等方面发挥 重要的作用。为了资产评估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政 府和公共利益;为了迎接加入WTO,加快与国际接轨 步伐,急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国外的评估理论与经 验,必须加快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产评估相关制度准则, 以保证我国产权转让和资产流动的顺利运转,促进我国 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资产评估的 定义、实质、起源、发展趋势和资产评估准则的概念, 对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和国际评估准则的内容体 系和特点以及我国现行资产评估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作了 比较全面的介绍、评价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 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资产评 估管理建设的建议。
邓丽[2]2010年在《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11月28日,财政部举行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发布会,颁布了包括8项新准则在内的15项资产评估准则,截至2009年,财政部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累计共发布18项资产评估准则,这些评估准则基本构建了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该准则体系是评估师执行评估业务的技术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公众评判资产评估发展水平的尺度,是政府部门进行监管的依据,是评估委托方、报告使用方合理使用报告的有效参考,是评估行业自律管理的核心环节,是评估行业理论及实践水平的具体体现。那么,现行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资产评估准则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的概念出发,在对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评价体系。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当前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五部分: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对选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基本理论进行阐述,主要介绍了资产评估准则的概念、起源与发展、资产评估准则的意义以及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的概念界定及其构成要素。第叁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准则制定、准则本身质量和准则的执行叁个方面分析了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将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多层次指标赋予权重,并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进而得出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运用本文提出的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评价体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第五部分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提高准则制定质量、准则本身质量以及准则在实务中的接受和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田亚会[3]2014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资产减值现象频繁发生,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不断关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二项减值准备阶段”到“四项减值准备阶段”到“八项减值准备阶段”,再到2007年1月l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实施,在这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不断得以完善。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改补充,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引入了总部资产、公允价值、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等概念,同时也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变得更加全面、规范。但是,在实务工作中,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规避上市监管、操作经营利润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资产减值会计已沦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水平与国外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和实务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文章从资产减值会计基础理论出发,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再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新旧比较和国际比较两个方面,以期发现国外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的影响,然后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进行了多维度分析,试图找出我国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做了进一步研究,以期更好的了解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现状,最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从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内部环境和上市公司外部环境叁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进行完善。
秦璟[4]2013年在《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已经日益受到各方的关注与重视,现已渗透到企业重组、证券投资、金融监管、房地产交易、财产征税、司法鉴证、信贷等各个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行业,资产评估在促进经济发展、规范资本运作、推动对外开放、维护资本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产评估结果的合理性是资产评估行业的起点和归宿,维系着资产评估行业的生命力和公信力。本文首次从评估过程参与各方着手,对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的概念及衡量标准,研究了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资产评估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给出了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对策,以期减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资产评估中介机构、资产评估师、评估报告使用者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以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全文内容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此部分对选题进行总括性分析,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之处等方面的内容。由于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属于资产评估准确性研究范畴,是资产评估准确性研究从重视结果测度转向重视评估过程的新阶段,因此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从资产评估准确性的研究背景、资产评估准确性的概念界定和本质特征、侧重于结果测度的准确性研究、侧重于过程分析的准确性研究、资产评估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的研究趋势。接下来的第叁章是资产评估相关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价值理论与资产评估的“价值”内涵、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评估方法、特别事项说明等基础理论问题,为以后各章的研究奠定基础。资产评估结果难以衡量,过程合理才能保证结果合理,因此在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一章,主要从评估过程中的执业环境、客户、资产评估师、评估报告使用者等方面分析对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执业环境与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方面,从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息环境、诚信环境、国际环境等角度研究执业环境对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影响;(2)客户与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方面,从客户影响评估过程的可能性分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资产评估结果的关系、上市公司关联性资产评估与利益输送的实证研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交易定价与大股东侵害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3)评估师与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方面,从评估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两方面研究对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影响。专业胜任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多,在评估实务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价值类型的判断、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程序的履行以及评估报告的披露。此部分将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对以上几方面内容逐一展开说明;职业道德方面,重点说明我国评估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职业道德缺失的博弈分析;(4)评估报告使用者与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方面,研究了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评估报告的使用者是有限定的;第二,对评估结果与交易价格存在差异的理解。本章运用了案例分析、非参数检验、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接下来的第五章是资产评估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分析,此部分主要从对评估过程监管控制的角度,分析资产评估监管部门外部监管的模式和存在问题,以及资产评估机构内部质量控制的环节和重点,为寻求提升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对策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第六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给出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对策建议。文章的最后,第七章形成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王峰[5]2012年在《中外矿业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矿业权评估最初是随着国内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兴起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伴随上世纪未矿业权市场化建设而成为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步时间虽晚,但发展迅速。我国的矿业权评估创立之初,各种评估理论、方法脱胎于一般资产评估,虽对国外的矿产资产评估有所研究,但没有系统的研究和比较,也使我国矿业权评估为适应国内矿业市场的需要而形成了自己特色,特别是近年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和参数指导意见在不断建立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权评估体系,成为我国矿业权评估走向规范化的最重要基石。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中外的矿产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发现中外矿业公司在矿业权交易中,不仅会面临中外矿业体制、财税体制的差异,还会在矿产资产的范畴认识、评估基础经济理论、矿产资源储量确认,以及具体评估参数的选择上面临认识上的不一致。与国外矿产资产评估相对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相比,我国矿产资产评估有浓重的政府色彩在其中,中外矿产资产在实际交易和评估中不可避免会有冲突和矛盾,提前认识这些冲突和矛盾会有利于我们反思国内矿业市场建设,有利于我国矿业走向世界,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论文采用实证分析法,从两大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影响中外矿业资产评估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包括中外差异、矿业管理体制差异、矿业财税制度的差异、储量分类标准差异,以及反映在评估准则上的差异等;二是研究中外矿业资产评估方法的异同,在采用同一评估方法时,原理认识,评估所需信息、内容、参数等的异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我国矿业权评估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造成中外的矿业资产评估差异的根源,来至于中外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反映在矿产管理上的差异。矿产所有权制度及其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是影响各国矿产权资产评估差异的主要因素。事实上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矿业资产评估都有所差别,没有两个完全一致的国家。我国矿业权评估从价款评估、评估参数、储量评估等虽都有自己的特色,但这些特色是为适应我国的矿业市场而发展的,与国际矿业市场较难进行互认,包括香港证交所也没有确认内地这套标准准则,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这些差异,既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国外矿业资产评估形成对话交流的基础。
刘梅娟[6]2009年在《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价值理论、产权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以及会计计量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林业企业最重要的森林自然资本——森林生物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的会计计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线,对森林自然资本价值的会计计量规范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获取技术、计量模式及财务报告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林业经营组织进行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会计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森林生物资产尤其是森林生态资产,其获取技术途径应更多地考虑采用非市场价值的评估技术对其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其估价技术方法应充分借鉴现行成熟的经济学(包括生态学)价值评价方法,但只有符合公允价值定义和条件的评价结果才是公允价值。(2)在森林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方面,其初始计量一般应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后续计量时则应视不同的森林生物资产而定,而森林生态资产的初始及后续计量均比较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3)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森林自然资本收益决定模式应以事项基础、总括收益观、名义货币实物资本保持观念、收入费用观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进行有机融合作为其收益确认或计量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4)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有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两种模式,在现阶段,宜采用独立报告模式,待将来有关的森林自然资本会计理论和方法成熟后,特别是科学地解决了货币计量之后,可采用补充报告模式。
贾芳芳[7]2005年在《我国资产评估质量的经济学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资产评估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促进资产流动、产权交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由于资产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资产评估质量也就越来越多地受到有关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资产评估质量问题不仅是影响资产评估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保障整个社会经济秩序有序进行的重要社会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资产评估质量普遍不高的现实,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资产评估质量低下的深层次原因,旨在为改善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现状,提高资产评估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正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资产评估质量概述,从一般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概念入手,根据资产评估业务的特殊性,提出了资产评估质量的概念,并分析了资产评估质量的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资产评估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文章对资产评估质量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博弈论、市场供求理论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运用于我国资产评估质量分析的可行性,为资产评估质量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依据。第叁部分是我国资产评估质量的现实分析,根据调查和收集的大量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资产评估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资产评估质量普遍偏低和存在的关键问题。第四部分是资产评估质量的经济学分析,运用博弈论对我国资产评估监管部门、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人员及客户之间的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我国目前的资产评估环境下,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是产生资产评估质量低下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运用市场供求理论分析了我国目前的资产评估市场状况,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是产生资产评估质量问题的客观原因;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了提高资产评估质量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的收益,提出了在我国目前的资产评估管理体制下,提高资产评估质量所产生的收益较低甚至为负数是产生资产评估质量问题的内在原因。文章的第五部分是提高我国资产评估质量的对策,从资产评估执业环境、行业管理、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人员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资产评估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张艳[8]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文中认为证券市场信息是交易者据以正确预期基础资产价值变动有关的信息,从广义上讲,应该定义为一切能够在不同强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与事件的信息。信息博弈是参与证券市场博弈的各个主体在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与反馈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中,围绕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博弈。 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过程。发行者根据宏观经济及自身信息确定发行证券,并按法律披露一定的信息,投资者收集宏观及微观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处理形成投资决策及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形成新的信息,从而进入新一轮的信息处理过程。 证券市场有分散风险、收集信息、企业监控、直接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几大经济功能,本质却在于证券市场的信息功能。首先,直接融资的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信息功能的完善与否。其次,证券市场对分散风险、企业评价与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证券价格的有效性。价格发现和证券市场的监控功能取决于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从根本上讲,监控功能即信息功能。最后,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这一点实质上是以上两点的综合,如果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较高,投资者根据证券价格信息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就会引导资金及资源向需要融资且效率较高的公司流动,而且,投资者也能对融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监控,以保证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加入WTO,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国内市场都将渐次开放,迎接国标同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带来更大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的风险和挑战,如何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这就使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监管制度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由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叁部分有机构成。信息源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的起点。信息源中的博弈包括: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的信息博弈,其博弈行为有:上市公司经理层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围绕提供真实信息进行的博弈。股东对经营者形成监督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获取真实的信息,而出于对信息搜寻成本和效益比较的考虑,小股东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放弃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客观上就为经营者(经理层)在信息源提供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创造了条件。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其具体的信息博弈行为有: 第一,上市选择过程中绩差和绩优企业的“劣驱良”博弈。不论是在审批制下还是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仍然实行额度控制。由于公司上市不是采取市场选择机制,造成了绩差企业、绩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博弈。当监督成本较高而监督所获收益相对较小时,政府选择不监督的策略,这就给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提供了可能。当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的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其造假所获收益时,绩差企业会选择进行业绩伪装。这样,绩差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驱逐绩优企业的同时,信息源头的虚假业绩信息披露就产生了。 第二,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以筹资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定价机制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业绩公布中的捏造信息和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的博弈行为。包含综合信息的新股发行价,如果定位不合理,实际上在信息源就造成了对投资者的信息误导。 第叁,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以及投资信息公布违背承诺的博弈行为。 此外,还包括在信息源头利用信息占有和垄断优势进行的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信息博弈包括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证券交易中信息加工的博弈,这里面又包含信息欺诈博弈、“散户跟风”信息博弈、机构监管者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与违规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一博弈,预期行为的博弈以及中介机构的信息博弈行为等。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包括股市变动中投资者如何对股价变动作出反应而在彼此之间进行博弈;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变动作出的反应,通过传播真真假假的股价信息、行为信息、和政策信息引诱中小投资者,散户对上述信息做出反应,采取跟风博弈:政府对市场变动信息做出反应、调整政策,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做出反应、调整交易行为的博弈;以及证券监管机构对交易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状态做出反应,采取监管措施,交易主体对监管举措做出反应,采取违规或不违规的抉择等。 证券市场上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与加工以及信息反馈构成信息运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周而复始,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信息博弈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反复地不断地进行。 信息运行及运行中博弈的每一次循环,都不是上一循环的简
徐晓庆[9]2009年在《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运用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允价值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用后又弃、弃后又拾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出台,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公允价值的重新使用,这次使用同1998年相比,范围有所扩大。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关键之一体现于确认计量的政策选择——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那么,相对于占主体地位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来说,公允价值是否能够更准确的反应经济业务?其本身的局限性和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的环境下推广将遇到哪些障碍,采用这种计量属性仍需做哪些努力?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想法展开的研究。本文从国内外已有的公允价值发展进程和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会计准则提倡使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并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涉及公允价值的各项准则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中涉及公允价值的事项,按不同行业类型进行列表总结分析,验证我国上市公司在实务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情况,发现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与会计准则要求“脱节”的现象。对此作者进行了更深一层的研究,发现造成这种对公允价值应用障碍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对取得可靠公允价值提出了相关举措,希望能对这种“脱节”现象加以改善,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刘妍, 赵邦宏, 王哲, 周剑[10]2008年在《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国内外比较》文中认为我国资产评估起步较晚,直到2007年11月才召开了"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发布会",准则体系发展尚未成熟。2005年4月我国正式实施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在准则体系初步确立之际,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本文借鉴《国际评估准则》(IVS)、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与《欧
参考文献:
[1]. 我国资产评估管理与“两准则”的比较研究[D]. 熊浩.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2]. 资产评估准则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D]. 邓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10
[3].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 田亚会. 河南理工大学. 2014
[4]. 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研究[D]. 秦璟. 天津财经大学. 2013
[5]. 中外矿业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对比研究[D]. 王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6]. 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 刘梅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09
[7]. 我国资产评估质量的经济学透视[D]. 贾芳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05
[8].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D]. 张艳. 四川大学. 2003
[9]. 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运用状况研究[D]. 徐晓庆. 江苏大学. 2009
[10]. 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国内外比较[J]. 刘妍, 赵邦宏, 王哲, 周剑.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标签:会计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 资产评估专业论文; 资产减值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公允价值变动论文; 资产评估准则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国资论文; 会计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