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论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论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张 珂**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指向包括意识形态、生态和心态,而当前面临西方多元价值与敌对势力的冲击、“多元”与“一体”的理解偏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心理落差。因此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要从发挥课程育人功效、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线上线下齐发力上着手。

关键词: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将“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目标任务之一。各民族团结统一,培养高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稳固共有的文化和情感,事关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民族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指向

(一)意识形态:培养政治认同

培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层面主要是强调各民族成员要具有国家统一、主权神圣、领土完整的意识,不是说要抛弃自己的民族身份去认同另一个民族的意识,而是在自身民族意识身份认同的基础上认同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二)意识生态:培养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呈现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同存在的特征,是因为中华文化善于学习和容纳不同文化的优点,最终成为各民族拥有的坚实的文化堡垒。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生态认同建构着力点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反思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要汲取新时代的文化成就,增强跨文化适应力,塑造文化整体思想格局,维护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

《信息记录材料》1978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批准,由全国磁性记录材料信息站主管、主办,北京中加大成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北京巨库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刊号:ISSN1009-5624,CN13-1295/TQ。本刊主要栏目有:“综述·论著”、“信息·技术”、“记录·传媒”、“材料·工程”、“发现·综合”等。本刊由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国内外公开发行。

(三)意识心态:培养情感认同

只有各民族学生能够从心底承认共同体能够给大家带来希望,能够给予大家巨大的情感动力和心理支持,让大家拥有安全感、归属感、荣誉感,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对共同体进行心理上的接纳,并能够在情感上积极主动地去融入其中。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困境

(一)西方多元价值与敌对势力的冲击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综合因素,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自经济发展基础较差的地区,当来到城市中大学中间,与大部分学生存有经济差异、文化差异、饮食差异、成绩差异,心理落差由此产生。这种心理落差容易让学生产生孤立感,变相推动民族文化窄化的思维惯性,一旦情绪蔓延并被媒体传播的话,容易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于快递包装回收,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个时间表。2017年,国家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将提高到50%,基本淘汰重金属等特殊物质超标的包装物料,基本建成专门的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主要快递品牌协议客户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0%以上,平均每件快递包装耗材减少10%以上,推广使用中转箱、笼车等设备,编织袋和胶带使用量进一步减少。基本建立快递业包装治理体系。2019年1月1日实施的《电商法》中第五十二条规定,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二)“多元”与“一体”的理解偏差

为了保障着陆试验科目的安全实施,飞机着陆后需要加强检查,包括结构、强度和功能的检查。目前,结构和强度均有合适的检查方法,但功能检查更多依赖于定期缓冲器压力测量,并不能满足着陆试验的频繁检查要求。如何根据实测的着陆数据,检查起落架缓冲器功能,提前确认可疑情况,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方法。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心理落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盛行,许多西方多元价值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内传输和渗透,放大和神话西方的“自由”与“平等”,过度引用西方主义来阐释国内民族关系问题,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失去正确判断的基本能力,对本民族和整个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失去坚定的自信,稀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打着宗教信仰的名号,制造国家分裂的舆论,极大侵蚀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指的是各民族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各具特性的民族文化,总体上呈现出多样的特性;“一体”则指的是各民族在发展中不断交流交融在精神上或文化上构成的统一体。两者是辩证存在无法分割的。但是,当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格局和视野的局限,以及对本民族的情感倾斜,容易过分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忽视或不能理性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将“汉儒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多元”与“一体”理解的偏差阻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三、路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常态化建设

(一)发挥课程育人功效

学生容易受到西方多元价值的影响,需要高校通过课程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本领。相关课程需能够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党的理论和成果来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增进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识,使共同体意识在思想上认知、情感上认可、行动上践行,以此来直面回击西方多元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上来。例如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跨民族、跨班级年级等混合组队,扩大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范围;通过精准的学业帮扶和贫困帮扶,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将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三)线上线下齐发力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校园的宣传栏、广播等途径,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使学生在无形中掌握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同时,高校要紧密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工具,利用公众号、青年之声、易班等平台,积极宣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高校学子的共同体参与成果,增进少数民族学生对此的价值认同,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张学强,许可峰.论“多元一体教育”的实质与我国民族教育的出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7(05).

[2]钱民辉.从“意识三态观”看国家知识、民族教育与文化身份的关系——兼评阿普尔与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社会学思想[J].民族教育研究,2018(01).

中图分类号: G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4-0054-01

* 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统战理论研究课题成果。

** 作者简介: 张珂(1991-),女,汉族,广东梅州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