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弹性就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_需求弹性论文

我国弹性就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_需求弹性论文

我国弹性就业的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弹性论文,障碍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4)05-0058-05

随着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质更加彰显,就业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过去那种集中的、大规模的、固定的刚性就业,将逐渐转变为分散的、小型的、灵活的弹性就业。

一、弹性就业的主要表现形式

弹性就业(flexible employment)很早就已存在,但作为一种就业形式,并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就业形式,在我国又称为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等。它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非全日制就业。它是指少于法定的、集体合同规定的或惯例的工作时间的就业。各国法定周工作时间不一,对非全日制就业都有自己的界定。

临时就业。临时就业又包括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和派遣就业。短期就业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经营情况与劳动者签订的有一定雇佣期限的短期劳动合同的就业。季节性就业是指在一些业务量受季节影响大的行业中,每年特定时间的雇佣。季节性就业的劳动报酬由劳资双方协商而定,一般工资较高,但劳动强度较大。

派遣就业。它是指劳动中介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输出劳动力的一种就业形式。派遣就业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雇佣派遣和登记派遣。雇佣型派遣就业的劳动者是派遣公司的正式员工。登记型派遣就业的劳动者不是派遣公司的正式员工,但登记在册,当有合适工作需被公司派往客户单位时,即按用人单位的使用时间与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承包就业。承包就业的劳动者多为有组织的团体,他们与发包单位签订承包合同,根据工作量确定报酬。这种就业不发生劳动关系,只是提供劳务,劳动者不接受发包单位的劳动人事管理。

兼职就业。它是指劳动者在同一时期与几家单位签订工时长短不一的劳动合同,将工作时间分配使用于各单位的就业形式。

远程就业。它是一种因信息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崭新的就业方式,它主要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在远离中心办公室或生产场所的地方完成工作。

独立就业。独立就业的劳动者亦被称作自由职业者,他们不受雇于任何单位,而是根据自身特长与相关单位建立技术、技能服务关系,以工作量计报酬,如图纸设计、美术编辑、翻译等。

自营就业。它是指劳动者自选项目,自筹资金,独立解决工作场地、生产工具等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由此获得经济来源。自营就业者多是个体经营者。

待命就业。待命就业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半正规的基础上签订协议,协议对工作时间不作明确规定,随叫随到,完成临时交付的任务。

二、弹性就业兴起的背景及发展的意义

(一)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灵活多变的岗位与之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已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以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而服务行业不像生产部门那样需要在集中的时间集中劳动力,而是根据消费者在不同时间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提供服务,服务业的自身特性,使其更加需要并适应弹性就业形式。如1998年欧盟83.2%的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集中在第三产业。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其GDP中已占到67%~70%,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发展中国家也在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我国为例,现阶段主要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通讯、旅游、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产业,特别是创新社区服务业工作,加快发展诸如家庭保姆、清洁卫生、饮食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点多面广的业务。因此,发展适应第三产业要求的弹性就业也就成为必然要求。(见表1、表2)。

表1 1995年各类国家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构成

国家类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 3027.7 41.7

中下等收入国家

12.736.6

51

中上等收入国家

10.833.9 55.2

高收入国家2.3 31 66.7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 1994年各类国家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的平均百分比%

类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56.5 15 28.2

中下等收入国家34.5

23.1 41.6

中上等收入国家23.5

23.5 53.1

高收入国家 6.5

28.8 64.6

资料来源:《国家劳动组织1996年统计年鉴》,《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弹性就业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弹性就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客观反映。知识经济确立了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企业生产和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科技发展使越来越多手工劳动趋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部门的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弹性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就业岗位的数量,有利于应对失业率快速增长的局面,保持社会稳定。

其次,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网络,为劳动市场需求的信息交流,人力资源的快速、合理配置以及远程就业等创造了物质条件。

最后,知识经济时代还产生或加强了很多富于灵活性的职业和岗位,如软件设计、自由撰稿、家政服务等。所以说,知识经济创造了弹性就业的需求,也创造了弹性就业的条件。

(三)弹性就业是妇女就业的需要,是女权运动的结果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女权运动的高涨,女性就业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虽然,女性的确有了比以往广阔得多的职业空间。但是,种种原因使女性在就业方面仍处于劣势。首先,女性的生理特征使其职业角色受到很大的制约,而且不能否认社会上还有一些性别歧视存在。其次,职业妇女往往身负家务、职业双重负担,全日制工作多少会给她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再次,生育阶段打断了女性正常的职业发展,影响了社会组织对女性劳动者的接纳。据调查统计,在美国1000家大公司的300名女高级主管人员中,有52%过着单身生活,61%没有孩子。在中国15位学部委员和63名国家高级女专家中,多数人为了事业牺牲了个人的生活享受和普通人的天伦之乐。[1]

因此,弹性就业对女性就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瑞典等北欧国家,灵活的非全日制工作已经成为妇女乐于选择的就业形式。这不仅缓解了她们在双重角色中的紧张,使她们兼顾职业和家庭事务的要求,同时她们也得到了为进一步发展而提高知识技能的时间。

(四)弹性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20世纪的最后20年,由于受全球经济萧条的影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失业人口最高时超过了3400万,其中欧盟国家的失业问题最为严重,失业率持续在10%左右,这已成为该地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东欧国家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失业率平均达到15%。亚洲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失业率也在逐渐攀高。据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1998/1997世界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估计,1996年全球失业和半失业人口近10亿,约占全球可劳动人口的30%。可见失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注意到,传统的固定就业模式刚性大,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灵活多样的弹性就业,不仅为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或留在劳动力市场内提供了可能,同时还让劳动者能够分享有限的工作。因此,政府便因势利导,提供和鼓励劳动者弹性就业。[2]

1985~1995年间,欧盟临时就业增长了2.5个百分点。其中西班牙增长了约20%,至1995年,其临时就业占就业总量的30%。同期,澳大利亚为18%,新西兰为15.7%。1998年,美国独立就业劳动者为824.7万。2000年,美国远程就业劳动者为3000万,预测到2010年可达到4000万。[3]

可见,弹性就业对于各国缓解就业压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促进弹性就业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数以千万计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有学者指出,弹性就业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的就业渠道,固定岗位容纳不下,弹性就业的地位就会显得更为重要。

三、我国发展弹性就业的必要性

(一)当前我国劳动力的总体就业状况是供过于求,要求弹性就业来缓解就业压力

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下岗失业人数已达4000万人左右。2002年各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主要是科教文卫)进入了机构改革的实质阶段,约有500万人需要分流,造成相当一部分人失业。而每年我国还有大批的城市待业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等待就业,平均净增劳动力人口1000万人左右。2003年初,中国登记失业率的目标是4.5%,年底实际数字是4.3%,而在完成情况相当好的情况下,2004年的目标定在较高的4.7%,比原来4.5%的失业率有所增加。

同时,我国广大农村有1.5亿多剩余劳动力需从农业劳动中转移出来,估计以后还要以每年500~600万人的速度增加。自1989年起,“民工潮”一年胜似一年,一浪高过一浪。据有关估计,目前处于流动中的农村劳动力,大约有6000~8000万人。[4]据专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状况的预测,我国近20年的就业状况都不乐观,将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见表3、表4)。而弹性就业以它灵活多变的形式在广泛的领域创造就业岗位,适应了解决就业难题的需求。如在城市社区服务业、城市公益事业领域,提供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保安、保洁人员,街道执勤人员,社区市场管理人员,车库及其他公共财产和场所的看护人员等工作岗位;在加工制造业配套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及其他服务项目上,也存在临时工、保洁看护人员等弹性就业岗位;在商业服务业,有众多的非全日制服务人员、兼职营销人员;还有大中型企业雇用的各种临时工、小时工和承包工,文化领域的高校兼职人员、社会中介服务领域以及高科技领域的远程就业人员等等。

表3 劳动力供给情况

年 总人口劳动年龄 男女 劳动参与

份 /亿 人口/亿

(16-59) (16-54)

率/%

/亿

/亿

2010

13.65 8.52

4.57 3.65 84.1

2020

14.43 8.60

4.65 3.95 83.2

资料来源:王国荣,经济增长与就业机制、模式、观念的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3期。在采用原作者数据的情况下,对原表格形式做了修改。表4同。

表4 就业增长弹性与就业机会增长

GDP增长率 新增就业机会 新供给 滚存就业压力 剩余劳动力

/%

/亿/亿

/亿 /亿

8

2.93

2.00 1.23 0.30

7

2.30

2.00 1.23 0.93

6

1.77

2.00 1.23 1.46

据统计,目前我国弹性就业吸纳了至少4000万的农民工,1500万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其他城市集体企业的失业人员,以及国有企业离岗人员、部分退休人员、勤工俭学的大中专学生、从事第二职业的兼业人员和部分临时性就业和阶段性就业的家庭妇女共计6000~7000万人。

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由于社区就业适应灵活用工的发展趋势,就业门槛低,机制灵活,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成为那些年龄较大、技术水平不高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领域。抽样调查表明,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中,近四成集中在社区服务业(见表5)。

表5 弹性就业在不同行业的分布

项目 百分比(%)

社区服务业 46.07

餐钦业 17.86

交通运输业

8.21

制造业

8.57

其他19.29

资料来源:张卫,21世纪初我国弱势群体社区就业战略对策研究,学海,2002年第5期。

并且,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有关专家推算,全国仅70多个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至少应在1500万个以上。而根据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个城市关于社区服务需求状况的抽样调查,目前需要社区服务的家庭的比例为34.1%,其中只有16.7%的家庭已经得到了所需的社区服务,还有17.4%的家庭处于等待状态。[5]

(二)鼓励弹性就业,可以缓解我国高级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

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人才短缺的严重危机。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软件技术人才的缺口已达40多万,其中仅美国就缺少19万人。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组织预测,今后五年内,欧洲需要增加50万~200万名IT人才。发展中国家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造血”功能不强,同时又不得不承受人才流失的巨大压力。因此,发展中国家人才短缺的危机更为严重。

我国负责外贸公司的重大投资决策和战略投资决策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估计供求欠缺2/3以上;负责外贸公司经营的经营人才也较欠缺,估计供求欠缺1/3;而相关业务的专业管理人才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供求缺70%~80%;投资人才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名。IT行业中,未来5年,香港的IT人才需求数目为5万名。内地单从广东省而言,其信息产业的腾飞最少需要25万名以上的IT专业人才。

实行弹性就业制度,不但使人才可以尝试、转换不同的职业,使其最终找到能充分展现其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岗位,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更重要的是节约了人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能力的最大应用,解决我国人才匮乏的现状,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采用弹性雇佣可以改善当前我国企业人才高消费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高学历、多技能的人才。对一些专科生、本科生足可以完成的工作,很多企业却要招聘研究生来承担。这一方面使一个全日制的人才在用人单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技能,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企业却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人力成本。

人才高消费导致知识性失业现象,造成人才高度浪费,同时也损耗了大量的国家教育资源。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肯低就较简单的工作,成为显性失业者;或是迫于生计屈就较简单工作,却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在我国经济腾飞急需人才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对人才的高度浪费。同时我国的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资金还十分有限,人才高消费也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企业来说,人才高消费会导致效益减少。人才的层次与其职位等级应该是对应的,两者错位就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工作的技能要求,“大材小用”或“用非所学”,其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成本增加了,劳动生产率却得不到提高,必然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益。

采用弹性就业机制聘用高级人才,一方面节约了人才,使人力资源真正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四)采用灵活的弹性雇佣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

由于全球化和产品使用周期的逐渐缩短,世界经济的变化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和不确定性。流水型生产线和全员8小时工作制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了。很多岗位的工作地点是不固定的,也不需要用工作时间规则加以约束。弹性就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使企业可以基于岗位的弹性使用人工,实现时间与劳动力的集中,满足了市场需求量的快速变化和雇员配置的灵活需求。同时,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非全日制雇员的报酬普遍低于全日制雇员,是一支廉价的劳动力队伍,设立弹性岗位既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又可提高工作效率,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四、我国发展弹性就业过程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设想

(一)我国发展弹性就业过程中的障碍

弹性就业目前在我国还不太发达,除了起步较晚等原因外,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障碍的影响。

首先是思想认识的错位。当前,我国许多劳动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弹性就业,而是把弹性就业当作失业的一种,感到从事弹性就业岗位很丢脸,甚至宁愿呆在家里没有收入也不肯出门参与社区服务。一些“灵活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也仍认为自己尚未就业,不能安心于工作。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弹性就业者的劳动关系复杂而不规范。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渡时期,弹性就业者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而无序的状况。目前,劳动关系和档案关系管理比较混乱,有的仍在原企业,有的在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或街道办事处,等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弹性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障。尽管少数地区已经对弹性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做了专门规定,但从总体上看,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将灵活就业人员排除在外,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这是制约弹性就业方式发展的重大障碍。

再次,我国目前的弹性就业形式单调,以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为主。就业群体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主要是进城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企业富余职工等几大群体。另外,弹性就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福利待遇情况差,而超时加班加点现象较为普遍,平均日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占53.4%。

最后,当前我国专门的弹性就业服务系统尚不健全。劳动者得不到弹性就业的相关信息、培训和服务。劳务派遣公司等劳务服务组织尚不发达,不能有效地组织劳动者进行派遣。金融部门信贷、担保的限制多,手续繁杂,使许多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其他类型的弹性就业者创业融资困难。

(二)促进我国弹性就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确定弹性就业的法律地位,并给予积极宣传。一方面把弹性就业与单纯的下岗或失业区分开来,提高弹性就业的档次,实现其多样性。另一方面,宣传社区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等对经济发展和再就业的重要意义。这样做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弹性就业,明确弹性就业、非正规就业、非标准就业的不同含义,从而解放思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弹性就业、参与弹性就业。

第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弹性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创造灵活的社保缴费机制。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弹性就业者的权益,在就业合同、就业期限、工资报酬、工作期限、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保护、解雇限制等诸多方面保护弹性就业者的合法权益,解决其后顾之忧。在明确缴费原则的基础上,简化缴费程序,促使缴费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尝试按季或按年一次缴费、一票托收等多种灵活的缴费方式,适应不同类型的弹性就业人员就业方式多样化的需要。

第三,完善弹性就业的相关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劳务派遣公司、人才交流中心等劳务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一体化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市场。根据弹性岗位和弹性从业者的特点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相关的职业培训,并进行职业技能评估,建立职业信息网,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为相关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员实现各种就业方式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服务。对于弹性就业的中介的机构,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政府应给予经费补助和多方面扶持,尽快设计制定有利于它们发展的优惠税收政策。

第四,加强第三产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设立更多的弹性岗位,为弹性就业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做好市场劳动力供给的规划,拓展服务业的范围,根据市场需求开创新的岗位。拓宽金融部门的服务品种,为创业者提供优惠便捷的贷款服务。在企业内部推行灵活的企业劳动合同制,建立多样的用工形式,广泛实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等弹性工作制。

标签:;  ;  ;  

我国弹性就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_需求弹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