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内涵和形式_农业论文

论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内涵和形式_农业论文

论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内涵和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内涵论文,形式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和实施,预示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场质的变革。由于“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它的理论形态还在形成发展中。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就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谈些看法。

一、概念

1.产业和产业化

“产业”这个词,在我国旧时指私有财产。这种意义与我们当前的讨论没有任何关系。“产业”概念的现代意义与工业生产相联系。例如:产业工人、产业部门、产业革命等。在英文里,“产业”(industry)指工业、行业,又指有组织的劳动。我们当前正是从现代意义上实用“产业”概念。在现代意义上,产业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以社会化生产和现代经营为特征的,带有专业特点的较大的生产领域,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根据这种理解,人们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个大的领域,即“三次产业”。按照“产业”观点划分经济活动来自西方经济学,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它已经现代化,至少已经工业化了。可见,在现代意义上,“产业”不是一般的经济状态,或者说,不是任何状态的经济都可以称得上“产业”,尤其自然状态的生产领域,非社会化生产领域更没有资格称“产业”。

“产业化”在英文里与“工业化”是同一个词(industrialization),我们也通常作“工业化”理解。产业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某一项理论、技术发明或一个产品,经过商品化、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产业从低级到高级、从传统到现代的不断完善过程。前一过程表现为产业的分化;后一过程表现为产业的进化。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的分化和进化是没有止境的,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产业化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特点。

产业化过程,是产业技术、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市场和产业政策等产业要素的不断优化组合过程,因而也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形成过程。它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市场的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关联产业群不断形成;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管理的规范化和企业化。

2.农业和农业产业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最初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并且仅仅与自然经济相联系。农业的发展在经历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的阶段以后,近百年来速度加快,到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基本走向现代化。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直到本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还是“小农业”。“小农业”概念就是把农业理解为种植业,甚至种植业也仅仅被理解为“粮、棉、油”的生产。我国的历代农民是典型的“庄稼人”。80年代后期提出“大农业”概念,农业的内涵才有了扩展,农业不仅再指种植业,还包括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种植业也不再仅仅理解为粮、棉、油,林、菜、果等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也包括进来了;养殖业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与此同时,“农民”的内涵也大大发展了。

农业虽然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但是真正把农业称为“产业”却是现代的事。最早把农业称为“产业”的是西方学者。澳大利亚学者费夏(A.G.Fisher)于本世纪30年代最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当时他觉得,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并不能把全部的经济活动概括进去,于是他就把其他的经济活动称为“第三次产业”,而把农业和工业称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这种分类方法,经过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的名著《经济进步的条件》的传播,在40年代以后普及起来。当初,三次产业的概念,不是象现在简单的顺序划分,即不是“第一”、“第二”、“第三”的区别,而是产业自身生产过程的区别。“第一次产业”意即直接取之于自然,“第二次产业”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工,“第三次产业”一般指从二三次产业中分化出来且为之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不难看出,当西方把农业称为“第一次产业”时,“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都已经大大发展了,而且农业早已脱离了自然状态,“工业化”或“产业化”了。“第一次产业”这个概念比“工业”这个概念还要进步些。据此我们认为被称为“产业”的农业,并不是任何状态下的农业,而是与现代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农业。

我国虽然引入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并利用产业结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还未形成现代意义的“产业”,还带有浓厚的传统的自然色彩。在观念上,人们也还没有意识到农业也是一个“产业”。虽然大农业的推行,使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完成了从单一性到多元性的转变,但是,人们也还很少从“产业”的观点来谈论农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农产品的交换和城乡交换日益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迫使人们以新的观点看待农业。现在,人们才开始觉醒,农业也可以去进行市场竞争,它也是一个“产业”伙伴。与此同时,也开始了产业化努力。

3.农业产业化

如前所述,产业化是个大概念,不仅包括产业的升级和进化,而且包括新的产业系统的不断分化和生成。产业化的这个内在规律,对所有“三次产业”领域都是适用的,当然也适用于农业产业领域。据此可以说,“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的不断分化和进化过程。它实际上表明了这样一种发展趋势:首先把某一尚带有自然经济色彩的农业生产和产品,改造成接近现代意义的“产业”,然后再实现农业产业和产品的升级和转型。

二、内涵

农业产业化,体现的是农业的整体推进。根据产业化的要求,应当对传统农业实施工业化生产、系列化分工、一体化改造。因此,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系列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三化”一体,构成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

1.农业工业化

并非说农业和工业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而是说农业可以借鉴和参照工业经济所提供的经验和方式,来组织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并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准备农业,以此减少农业的自然影响和改善生产条件。在特定意义上,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就生产过程来说,农业的第一次加工(初级产品的生产),是一个有机的生长过程。而工业生产则是一个经济转换过程,或者是一个无机的制造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农业工业化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农业的第一次加工过程中,它的物质装备,应用科技,生产手段,生产组织以及管理方式等,是可以工业化的,而且应当工业化。农业部门可以组织得象一个工厂,“田间”可以变成“车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农业工厂和田间“车间”既可以全天候生产,也可以专业化生产。这种意义的工业化,养殖业可以搞,种植业也可以搞。工业化养殖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普遍的养殖方式。“白色革命”所带来的就是田间“车间”。另一方面,传统农业要解决只生产初级产品和只出卖原料的问题,要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搞加工和转化,要对农业最终产品进行运、管、贮、销,总之要在农业内部形成紧密相连的“三次产业”。其中二三层次的农业产业,正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2.农业产业系列化

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还不能解决农业内部的横向产业分工问题,要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链,还有待于对农业进行系列化改造。农业产业系列化的主旨,就是要把农业门类中的每一个产品,甚至一个产品的某一个要素(如种子)上升为一个产业,形成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农业产业系列化的目标,就是建立完整的、结构和布局合理的农业产业体系。一种农产品,如果是零散的、随意性的生产,就不能形成经济力量,而且容易使生产中断。只有把一种产品组织成为一个产业,才能形成经济力量,才能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农业系列化还表现为一个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紧密关系。就是说,使一个产品成为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在产业分化的过程中,农业内部可以形成许多这样的产业链条,各地都可以形成许多这样的适合区域特点的产业链条。这种产业分化,直到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合理的产业布局为止。

3.产业经营一体化

产业经营一体化,是“农工商、供产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国际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农业一体化”。“一体化”说到底是一个经营方式问题,其实质是把农业经济内部三次产业紧密连结在一起,形成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保障农业的利益不流失和农副产品以最终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这里,“农业”是指农业内部的所有产业,“一体化”是在农业系列化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在农业各产业系列中进行的。农业经过系列化改造,形成了新的产业和经济规模,但若把每一个产业连结成再生产过程中完整的产业链条,就必须经过“一体化”。没有这种“一体化”连结,也就没有真正的农业产业系列化。“一体化”寓于“系列化”之中,“系列化”体现在“一体化”之上。

农业产业一体化有松散结合和紧密结合两种方式。松散结合带有很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不能构成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关系,因此,只能在较低层次上体现农业产业化。只有紧密式的结合,才能形成农业稳定的产业链,构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在较高的层次上体现农业产业化。

三、形式

产业化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地方,在于它需要有一定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作为载体。这种载体可以从两个基本方面来考察。

1.生产组织形式

最能体现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形式是农业工厂。这种工厂式的农业生产单位,可以没有土地,只有厂房,从事典型的工厂化了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或饲料加工业。其具体形式可以有专业化的养禽工厂、养猪工厂、养鸡工厂、养鱼工厂、养花工厂,以及食品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内蛋奶加工厂等。这种工厂式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从事的既是工业项目,又是农业项目,既能体现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又能形成生产的集中,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驱使下,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入现代科技,使产业和产品不断升级。建立农业工厂,可以有多种投资主体,可以来自农业资金,也可以来自非农资金;可以来自农民,也可以来自市民;可以来自大中型企业,也可以来自各级政府。在农业工厂中从事生产的不一定再是传统的“庄稼人”,还可以是其他劳动者,打破用人上的城乡分割,总之都是产业工人。

农场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基本形式。这种农场式的生产单位,不需要厂房和大量资金投入,但需要一定规模的土地,以及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园艺栽培,也可以进行畜牧养殖。产业化农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综合农场,也可以是专业农场;可以是公有制农场(国有和集体所有),也可以是私营农场;可以是合股农场,也可以是家庭农场;可以是畜牧养殖场,也可以是园艺场。这种生产形式也能体现专业化生产,但最大的特点是土地要素的集中和集约经营。

第三种基本生产形式就是基地农业。规模经营有两种形式:内涵式规模和外延式规模,或者叫做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基地农业就是在相对规模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生产基地。这种生产形式是指当地政府或农业专业组织通过示范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把分散的个体农户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集中起来进行大面积开发,培植专业种养基地和商品生产基地。基地式农业的具体形式,依据各自的区域优势和区位优势,可以有粮棉基地、蔬菜基地、瓜果基地、良种繁殖和培育基地,以及特种产品生产基地等。这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便于统一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具有专业化的园艺特点和直接面向市场的特点,能够使分散细小的农户,在经济上形成规模效应,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适合人多地少的国家和地区。但是,这种形式是农业产业化初创阶段的一种形式,属于农业产业化雏型或原生型态。

2.产业组织形式

在农业产业化组织方面,最典型的形式是农业公司。农业公司就是农工商一体化组织,或叫农工商综合体。在发达国家,农业公司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农工商垂直式一体化的农业公司。如美国通过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领导下,组成农工商综合体。一种是由工业、商业、金融及农业企业等多种资本以股份形式混合而成的联益公司。如法国通过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组成农业联合体。在经营范围上,垂直一体化公司较小,联益公司要大的多,但一般都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采购、贮运、销售和出口。

第二种基本形式是合作社。合作社是农民自己兴办的供产销服务组织,其特点在于农民既是农产品生产者,又是加工者、销售者和服务合作社的社员,通过合作社把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组织与相应的农户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通过合作社控制在农民手中。合作社的具体形式有四类:一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二是农业销售合作社;三是农业供应合作社;四是农业信贷合作社。这种产业化组织形式,是发达国家的流行形式。例如,法国,在120万个农场中,有100万农场主参加了产前、产中、产后的流通合作社;在美国,每6个农场主中有5个参加了供销合作社,每个参加合作社的农场主平均参加了2.6个供销合作社;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等,农业合作社也很发达。农业合作社有效支撑着高效率、高档次、商品化大农业的发展。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合作社的协作范围越来越广,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农场和农户在整个生产中只从事某一个环节的专业生产,其他环节的作业和物质供应都由合作社专业组织承包。

第三种基本组织形式是“公司+农户”。这种形式70年代产生于泰国,泰国的正大集团是这种形式的最佳典型。“正大”集团经营的大宗产品是饲料和猪禽蛋及其系列高附加值食品,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为“龙头”,实行育种、种植、养殖、保鲜、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该集团一头连结大市场,一头联结千家万户,进行系列化服务,连贯性作业,综合性经营,带动全国农业生产。这种组织形式80年代后传入我国,目前国内不少地方采取这种形式。

标签:;  ;  ;  ;  ;  ;  ;  

论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内涵和形式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