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钢铁工业的现状和发展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钢铁工业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上海是我国的重要钢铁基地,上海钢铁工业是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以600余家大小作坊式的企业起家的上海钢铁工业(不含宝钢),经过了45年的搏击进取,现已形成一个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融炼铁、炼钢、铁合金冶炼、金属制品加工、冶金设备制造、材料研究等于一体的门类齐全的群体。钢产量现已达573万吨,居全国第四位;年钢材产量641万吨,为全国第一位。近16年来,累计实现利税达240.7亿元,年均利税15亿元。
自1986年至1994年9年间,上海钢铁工业共投资50多亿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相继投产的一批重大项目,如上钢一厂50万吨中小型型钢、上钢三厂3.3-4.2m宽厚板、上钢五厂30万吨合金钢棒材等,使产品结构实现了升级,品种趋向齐全。生产的钢种现达1260余种,钢材的品种规格达22000多个。大量吸收引进的国内外新工艺、新技术,推动了产品实物质量的提高。目前生产的产品中,有国优产品25个,部优产品80个,市优产品75个,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的9个,上钢五厂的SWG高碳铬轴承钢还获得了中国方圆标志的国家级产品质量认证。强有力的技改推动效应,使上海钢铁工业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在1993年创下了历史上最佳成绩。1993年与1979年相比,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钢材产量从397万吨上升到641万吨,增长61.23%;生铁产量从35万吨上升到85万吨,增长1.43倍;实现利税从14.09亿元上升到28.63亿元,增长1.03倍,其中销售税金从2.68亿元猛增到14.2亿元,增长4.3倍;固定资产原值也从不足18亿元上升到71亿元,几乎翻了两番。
(二)
然而,上海的钢铁工业毕竟是在一个贫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期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又是在大量贷款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一遇到“大气候”影响,便会受到严峻考验。
1994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压缩,信贷结构的调整,钢材市场的需求量不断下降,已从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给上海钢铁工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具体表现为:一是销售不畅。市场处于低迷状态,钢材销售十分困难。1994年产品销售收入235.36亿元,比去年减少17.92亿元,下降7.08%。二是生产下降。去年1至8月全行业产值同比下降0.5%,这是近几年来首次出现的下降信号。现有不少企业因订货量不足,陷入被迫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三是利税滑坡。特别是去年下半年来,销量减少,售价大跌,使利润呈逐月下降趋势。1994年全行业实现利税20.05亿元,比上年减少8.58亿元,下降幅度达30%。
上海钢铁工业遇到了很大困难,这除了宏观上实行调控,限制了钢材需求,使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外,就上海钢铁工业现状作深层次分析,还存在着以下几个薄弱环节。
——产品结构欠优化。进入90年代后,上海钢铁工业数量矛盾趋于缓解,产品结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几年来,虽在产品结构上作了一些调整,但远未达到优化。在国民经济亟需的100个关键品种中,有50%左右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如轿车用管、汽车用钢等;有的甚至不能生产,如石油管、冷轧硅钢片等产品主要还得依靠进口。而另一方面,许多长线、低档产品仍在大量生产,以致造成库存量大幅度上升。
——产品成本偏高。其原因:一是由于上海钢铁企业基本上属加工型,无生铁和能源资源,92%的生铁和100%的煤、油等均得依靠外省市和国际市场的供应,因此上海受原辅燃料价格调整的影响程度要比全国同行业大得多,单1994年煤、油、电调价约影响利润7亿元。二是企业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产品的生产仍采用二次化铁的落后工艺,使产品成本相应较高,每吨钢材价格一般要高于外地企业200-300元。三是劳动生产率低下。十几万人挤在钢铁产业一条线上,而钢铁产品总量又不能扩大,形成劳动力过剩,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上海的钢铁产品缺乏成本和价格的竞争能力,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有些投资项目效益不高。从整体来说,大量的项目投资,使上海钢铁工业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毋庸置疑,有些投资项目并未收到预期的效益。有的引进项目,先进性不强,以致无法真正提高装备水平;有的投资项目配套性较差,影响了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有的投资项目在设计论证时不够科学严密,使项目投产后难以达到设计能力的要求。
——工艺装备尚未摆脱落后状况。上海钢铁工业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在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的落后。从生产工艺来看,二次化铁、二火乃至三火成材依然是主要的生产形态;在国际上已基本淘汰的平炉炼钢,在上海仍占有一定比例;体现钢铁工业技术进步方向的紧凑型短流程目前尚是空白。在现有技术装备中,15%左右属淘汰对象,小型设备占绝大多数,关键设备中有80%属国内一般水平。吨钢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成材率却低10个百分点。
——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上海钢铁全行业目前资产总量已超过200亿元,而资本金所占比例仅在20-25%左右,人欠货款和欠人货款每月在50-60亿元之间。由于资金紧缺,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常感捉襟见肘,再要筹措改造资金更是力不从心。至1994年底,全行业应收帐款达42.76亿元,比上年增加4.7亿元。由于企业所需资金大部分靠银行贷款,导致企业利息支出大幅度上升。1994年,全行业利息支出达11.2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
——组织体系上的松散格局。上海钢铁工业的组织结构目前尚维持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行政管理由主管局领导,下属20多家企业分别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随着市场机制的形成,各企业自主经营和市场竞争的意识日趋增加,然而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各企业又往往从自我角度出发自成体系,由此产生重复投资、难成合力的弊端,并造成行业的企业数量优势难以转化为集团规模优势,单项局部效益难以转化为行业整体效益。
(三)
上海钢铁工业应尽快走出低谷,为上海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要有大的动作:
——实施新一轮的投资改造。前几年上海的钢铁工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之所以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除了客观上钢材市场看好等因素外,关键在于狠抓了一批大项目,发挥了投资效益。1993年实现的利税中,有近50%是通过项目投资获得的。因此,上海钢铁工业应积极实施新一轮的投资改造,在抓大项目上要有新的突破。现已初步确定的投资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2个,如上钢一厂的炼铁工程,上钢三厂的大电炉、不锈钢板卷,上钢五厂的特钢连铸,上管厂的电站锅炉用管和桑塔纳轿车用钢等。这些大项目具有“三个优化”的特点,即优化原料结构、工艺结构和产品结构;达到“三个高”,即高水平、高起点、高技术;实现“四个转移”,即工业布局由市中心向郊县转移,企业组织通过资产纽带由落后分散向规模经营转移,品种结构由一般效益向高附加值转移,投入资金由内资为主向更多地吸收外资转移。这新一轮投资共需资金100亿元,预计竣工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50亿元,利税20亿元。
——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从整个上海钢铁产业的格局来看,已形成上钢、宝钢、梅山三足鼎立。而上钢无论从其过去还是从其将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把上海地方钢铁工业放到上海经济发展总的战略高度上,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以真正确立其支柱产业地位。要在金融政策上实行倾斜。针对钢铁工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属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实行差别利率和低息贷款。要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基于当前钢铁企业面临的严峻局面,应继续实行定期减率、定额返回等办法,以适当减轻企业税负。要理顺价格政策。国家在基本放开钢材价格的同时,应制定国家指导价,并对少量的专用钢材实行价格控制。通过政策扶持,给企业以更大活力。
——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企业要以市场需要为立足点,在设备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加大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要进一步发挥上海钢铁工业品种齐全的独特优势,增产市场需求的品种,减产或停产销售不畅的产品。要努力发展金属制品、钢材深加工和轧辊生产中心,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大力开发新产品,为轿车、电站、通讯等支柱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所需用的钢材,开拓钢材市场的新领域。
——开展全方位的技术进步。应该把上海钢铁工业技术进步放到老企业改造、提高技术含量的基点上,迅速改变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要充分利用宝钢三期工程为上海钢铁工业提供矿石的条件,增加上钢一厂每年175万吨的生铁能力,以取消吴淞地区钢厂二次化铁炼钢的落后工艺。要大力采用铁水预处理、钢包精炼等新技术,提高优钢比和合金钢比。还要对一、三、五厂实行炼钢炉移地改造和设备能力的调整,拆除平炉和部分小转炉,增建大转炉和大电炉。通过这一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使全行业的工艺水平、技术装备和产销规模达到当代世界级的大钢铁企业水平。
——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金融体制改革后,银行贷款种类和方式有所改变,各企业要拓展贷款渠道,利用外汇信贷、抵押贷款、租赁贷款等多种形式,争取资金来源。要通过组织力量催讨欠款、削价处理积压呆滞钢材等各种方式,加速资金回笼。要将资金管理渗透于供产销各个领域,合理安排资金流量,提高企业变现能力。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新一轮投资所需的资金。
——强化促销工作。当前,钢铁市场疲软,销售难度很大,因此要化大力气做好产品促销工作,真正做到生产围绕销售转,销售环绕市场转。要坚持主市场,开拓新市场。上海的钢材销售量70%以上在江、浙、沪地区,这是主市场,要抓住不放;另外还要扩大市场幅射面,打入内地和其它沿海城市。要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变“坐商”为“行商”,“跑”出厂门,寻“找”客户,并做到现货供应和期货供应相结合,批发供货和零售供货相结合。要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提高销售服务质量。要健全销售激励机制,对一些产值高、效益好但目前销售尚有困难的钢材,可推行销售承包、按销量计奖。在强化国内销售的同时,还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低,部分产品的外销价格已高于内销价格,扩大产品出口的市场驱动力正在增大。要抓住有利时机,组织更多产品出口。
——组建现代企业集团。上海钢铁工业应彻底改变企业规模过小、资金使用分散的状况,以新一轮投资为契机,规范行业组织,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组建大规模、多功能、高效益的现代企业集团,从而促进行业整体发展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设想以上钢一、三、五厂为核心,将行业内“大、小、好、差”企业按照产品、生产配套等关联原则,对现有生产场地、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最终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组织结构高级化、经营贸易国际化、资产结构多元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形成上海钢铁工业大生产、大流通、大发展的新格局。
——严格企业内部管理。应进一步严格企业内部管理,做到转机制,练内功,增效益。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加强内部核算制度,有些企业还可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内部银行。企业管理要以成本管理为重点,大力做好“双增双节”工作。提高两个比率,即成材率和连铸比;降低两个消耗,即原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上钢一、二、三、五厂和新沪厂要做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各企业都应加快转换机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