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1-2014),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报告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95;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5)04-0092-08 2011-2014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提速的时期,也是汉语国际传播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进一步增强①。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汉语国际传播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状况和趋势如何,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客观事实出发,阐述了2011-2014年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概况、特点及相关思考。 一、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概况 (一)汉语国际传播成为国家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2014年,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同国家软实力战略的关系日渐明晰。在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为国家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领导人相继出席了一系列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活动,“孔子学院”成为领导人外交活动的高频词,设立孔子学院成为推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标志和象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极大鼓舞了广大汉语国际传播从业者,有关讲话精神得到了相关部委的积极响应,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开始关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 (二)汉语国际传播发展势头依旧强劲 2011-2014年汉语国际传播延续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汉语学习需求快速增加,孔子学院(课堂)数量稳步增长 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需求持续快速增加,其中亚洲地区以韩国、日本、泰国最为显著,欧洲和美洲增长也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孔子学院已创立10周年,全球共有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②。各大洲孔子学院(课堂)增长趋势见上列图表。 由以上图表可见,各大洲孔子学院(课堂)均保持增长趋势,其中美洲和欧洲在总量和增幅上均保持了绝对优势;亚洲位居其次,增幅相对放缓;非洲和大洋洲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欧美国家(含大洋洲的国家)孔子学院增幅较稳定,孔子课堂的数量则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在美国,孔子学院已达100所,孔子课堂达356所,成为全球孔子学院(课堂)最多的国家;英国的孔子学院数量达24所,各地中小学建立孔子课堂92所,是欧洲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韩国拥有孔子学院19所,居亚洲国家之首;吉尔吉斯斯坦异军突起,近几年共设立孔子课堂12所,成为亚洲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 2.来华留学生人数总体持续增长,受雾霾等因素影响北京高校留学生人数普遍下降 近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来到中国求学,寻求发展机会(见图6)。 2014年度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其中亚洲生源最多,其次是欧洲和非洲,非洲和大洋洲生源增幅最为显著,韩国、美国和泰国留学生人数位居前三。北京地区高校由于受到雾霾、中日关系等因素影响,留学生人数普遍下降,但总数仍达74342人,居全国之首。 图1 美洲孔子学院(课堂)增长趋势图 图2 欧洲孔子学院(课堂)增长趋势图 图3 亚洲孔子学院(课堂)增长趋势图 图4 大洋洲孔子学院(课堂)增长趋势图 图5 非洲孔子学院(课堂)增长趋势图 注:以上图表数据均来自《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年度报告》(2011-2013),2014年数据来自国家汉办。 3.华文教育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近年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出台多项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海外华人华侨发展华文教育,各类活动层次丰富,参与对象遍布五大洲。“中国寻根之旅”“中华文化大乐园”“中华文化大赛”“华文教育·华夏行”等一系列华文教育品牌项目,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华裔青少年参加。 图6 来华留学生增长趋势图 注:数据来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网站,http://www.cafsa.org.cn/research/72.html. 海内外各有关单位承办的华文师资培训班种类繁多,适应面广。仅以2012年为例,以国务院侨办为主体的各级相关单位先后培训了外派华文教师600余人,在中国境内培训了华文教师或校长等近2000人,以“华文教育·名师巡讲团”等形式外派专家赴海外培训所在地华文师资3000余人[2]。2013年国务院侨办《华文教师证书实施方案》正式定稿。该方案为华文教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认证测评体系,对加强海外华文师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华文教育研究和教材资源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两岸华文教育协同创新研讨会”“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两岸华文教师论坛”等多个学术研讨会在海内外成功举办;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暨南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先后推出了华文教学和培训的新教材。 4.文化部海外文化中心积极开展汉语教学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了具体要求[3],文化中心自此加速了建设步伐。截至2014年,文化部已有20所海外文化中心正式运营③,其中“教学培训”是三大核心职能之一④,汉语国际传播成为文化中心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今,文化中心将语言教学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孔子学院等教学机构互为补充,形成良性互动。根据《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20年,我国将在海外建成50个文化中心,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主干系统⑤。 5.全球汉语水平考试人数持续增长 全球汉语考试考生数量持续增长,考点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各类汉语考试考生达542万人,其中,参加中国HSK、HSKK、BCT、YCT等考试的考生达43万人⑥,考点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除在中国被作为外国人入学、就业的汉语水平证明外,HSK等考试成绩已被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等国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作为汉语教学考核和人员选聘的标准。 6.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与输出数量快速增长,汉语及中华文化教学资源建设迈出新步伐 为满足对象国不断增长的需求,国家汉办中方教师、志愿者选派规模不断扩大,2011-2014年间增长逾4倍(见图7)。同时各国本土师资培训规模也相应加大。专业师资培养方面,近年来对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有所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华文教师学历教育也得到加强,以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为首的高校陆续培养了一批拥有华文教育专业学士学位的师资,为海外华文教育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 2011-2014年,本土开发的汉语教材数量大幅增加,此外,中华文化类的教材和资源也大大增加,全球各大书展上都可以看到文学文化类教学资源,如国家汉办组织开发的《中国好人》《孔子卡通读物》《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丛书》等。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形态日趋多样化和立体化,各类在线教学平台也纷纷上线。 图7 国家汉办外派教师和志愿者增长趋势图 注:图表数据来自《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年度报告》(2011-2013),2014年数据来自国家汉办师资处。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特点 (一)汉语国际传播活动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 汉语国际传播活动已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过去,公共外交主要依赖大众传媒的单向宣传。而今,“新公共外交”打破了单向传播思维,强调双向对话,公众参与受到重视。在各类文化交流项目中,汉语国际传播活动显示出独特优势。自2010年起,中国先后同俄罗斯、西班牙、法国等国互办“语言年”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2011-2012年,法国汉语年举办了208场汉语主题活动,持续时间长达19个月,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力地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往来。“语言年”的成功证明了汉语国际传播活动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公共外交手段,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中外互办“语言年”。同样,汉语国际传播活动也成为中外“文化年”“文化节”的重要角色。孔子学院等单位积极参加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使海外民众深刻感受到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公共外交活动的效果。 (二)汉语国际传播本土化进程加快 汉语国际传播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本土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更多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前文所列的孔子课堂数据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文列入当地教学大纲,推进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拓展,这在欧美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大学中文教学层次不断提高,学历教育发展迅速,不少国家如英国、意大利、泰国等均建立了完整的汉语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学历教育体系。截至2014年,欧盟和全球61个国家已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⑦,大大提高了汉语在对象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标志着汉语国际传播开始向纵深发展。 2.本土汉语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有所创新 在汉语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中,本土人才队伍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每年培训几千名海外本土教师,仅2013年就达5720名⑧。2010年,中英教育部领导签署了在英推动汉语教学的框架协议,约定在5年内,中方帮助英国培养1000名本土汉语教师。中外高校面对新形势,积极研究现有师资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更多国内高校开始招收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留学生;迄今为止,全国有81所高校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该专业留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拓宽,已有数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留学生获得硕士学位。 此外,本土汉语人才在培养方式上也有所创新。一是专业化,学历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国家汉办支持海外高校设立汉语师范专业,已在美国、英国、德国、蒙古、匈牙利、坦桑尼亚等9国建立了12个本土汉语师范专业⑨。国内高校也大力开展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有针对性的本土师资。二是国内外生源培养双线推进。一方面大力提升海外本土生源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推进中国生源的联合培养与输出,促进国产师资本土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探索出成功的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打通了海外就业渠道,使国内毕业生成功转型为海外本土师资。如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共同创立的汉语种子教师“直通车”培养模式,特点是中外联合、本硕连读,目前4届毕业生均考取美国纽约州教师资格证书,在美获得好评[4];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1+2+X培养模式,以海外就业为导向,与美国西东大学、布兰戴斯大学、马里兰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获得中美双硕士学位,并申请当地教师资格证。目前已有三批学生在美获得学位和教师资格证,并受聘担任中小学汉语教师。 本土人才创新培养的另一标志是国家汉办启动实施了“孔子新汉学计划”。该计划涵盖中外合作培养博士、来华攻读博士学位、“理解中国”访问学者等6个项目。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4所首批试点大学已于2013年正式招生。“孔子新汉学计划”将海外本土人才的培养范围扩展到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其培养对象将不仅精通汉语,而且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汉学等领域的专家。 3.本土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加大 国际汉语教材资源的本土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汉办推动教材本土化建设的方式有三种:第一,扩大版权转让,鼓励国内汉语教材海外发行。国家汉办积极参加全球各类大型书展,推动国产教材向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等30国转让版权100多种。第二,大力支持海外本土教材开发。一方面,汉办牵头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开发本土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孔子学院和本土教学机构自主研发教材。截至2014年,国家汉办已支持75个国家的孔子学院(课堂)开发本土教材668套⑩。第三,大力开展教材使用培训。国家汉办每年面向世界各国本土汉语教师举办教材使用培训几百场,增强了本土教师对国产教材的了解,促进了国产教材的本土使用和再创造。 此外,各国自主开发的本土教材也层出不穷,其中韩国、日本、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开发速度更快。汉语教材“本土化”问题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自2009年起,厦门大学连续主办了两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近60所学校的数百名学者参加,“本土化”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三)汉语国际传播注重同先进教育技术结合,同文化产品结合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给汉语国际传播带来了变化和机遇。教学方式和资源形态都呈现出与先进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国内外以汉语教学为主题的网络平台数量日益增多,全球越来越多的教学机构开始实践远程网络教学,如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尝试开设远程课程;新西兰奥克兰孔子学院开发了“可视汉语学习网络系统”;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与门户网站Universia合作开展网络汉语课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推出“三常”(11)知识竞赛在线测试及学习系统(12)等。汉语网络测试和评估发展也很迅速。共在全球116个国家(地区)设立HSK考点886个,在美、加、韩、日、英、法、荷、意、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15国设立网络计算机考点316个(13)。随着国内知名高校与网络公司推出慕课(MOOC)学习平台,汉语课程加入MOOC平台的步伐也将加快。 近年来,汉语国际传播越来越多地同文化产品结合起来,相关文化资源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如国家汉办组织开发并向孔子学院配送含影视、戏剧、音乐、文学等各100部优秀作品的文化资源包,《家有儿女》《一个都不能少》《刮痧》等影视作品被改编为汉语视听教材,“孔子学院数字图书馆”上线各类资源20万种(14)。而一些综艺节目、中外合拍电影在国内的热播,间接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如2012年上映的《泰囧》掀起了赴泰旅游热潮,直接引起了泰国多地汉语导游供不应求,使近年持续高涨的泰国汉语学习热潮继续升温(15)。“非诚勿扰”“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在海外华人圈产生了强烈反响,并辐射到非华人群体中,激发了海外人士对中国语言和现代文化的兴趣。 (四)孔子学院进入调整转型阶段 1.体系结构的调整 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一直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直接管理,形成一种伞状传播体系,各孔子学院直接同汉办对接,同一区域内的学院彼此独立,各自为政。随着孔子学院数量的增加,原有体系结构逐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国家汉办的主导下,一些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开始成立区域中心。2013年,孔子学院美国中心在华盛顿成立,次年5月,智利成立了孔子学院拉美中心(16)。区域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当地特点,协调整个区域的孔子学院工作,强化区域内孔子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中心的建立显示了孔子学院体系的一种结构调整趋势——由伞状结构向塔网结构5的过渡。塔网结构的基本构建是,塔尖顶层为决策、指挥和研发机构(孔子学院总部),底层为最基层的语言传播实施机构(孔子学院),中间层是确保顶层和基层直接联络畅通的渠道(区域中心),这种结构的优势是辐射面广、结构有序且不会因为塔顶的扩张而导致塔网结构不稳。依照这一思路,其他大洲和孔子学院密集的国家也应陆续建立区域中心。加强区域中心的建设和研究,不但有利于管理和沟通,更有利于加强传播的针对性,区域中心有望成为推进汉语国际传播本土化的重要单位。 2.孔子学院功能的拓展 孔子学院的调整转型还体现在传播领域的拓展上。从单一的语言教学向文化交流、科技合作、信息咨询等多元服务功能发展,从简单的你来我往向深层次的汉学研究、国别研究和经典互译发展(17)。2012年国家汉办推出《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是全球首套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干内容的通用教材(18),同类教材还有《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丛书》和《中国蒙学经典故事丛书》等。此外,各国孔子学院与当地合作,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经典的译介活动。如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汉葡双语版《论语》,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孔子学院在当地推介《红楼梦》西班牙语少年插图版等。更有“孔子新汉学计划”助力海外汉学研究。可见,孔子学院正试图走出民俗、手工艺等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浅层次传播,向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方向努力。 3.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孔子学院总部鼓励孔子学院因地制宜,谋求特色发展。刘延东指出,有条件的孔子学院“可以积极开展当代中国研究,成为认识中国的重要学术平台。还要鼓励兴办以商务、中医、文学、艺术、武术、旅游等教学为特色的孔子学院,支持发展中国家实行汉语教学与职业培训并举。”(19)可见,未来孔子学院的类型不仅是语言教学类,还会有学术类、文化类和技术类等等,其职能将更加丰富。 此外,孔子学院的资金渠道也将趋向多元化。孔子学院已告别规模扩张时期,进入内涵发展阶段,财政投入趋于稳定。未来孔子学院将通过多元渠道实现发展融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孔子学院也开始讨论成立校友会和基金会等问题(20)。这些都表明,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市场化,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将促使孔子学院更加贴近当地需求,积极寻求合作。 (五)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日渐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随着汉语国际传播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已日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门研究学会的成立 2012年10月,由上海同济大学牵头,联合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大学共同发起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正式成立(21)。学会旨在从学术层面对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探索和有效解决汉语教学中的诸多难点和难题。学会选举该领域知名学者任理事会成员,每年定期举行“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这标志着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拥有了独立的学术组织。 2.相关理论著作问世,专门性学术刊物及学术专栏不断涌现 截至目前,汉语国际传播领域已有近14部基础理论和专题性、国别性研究专著出版(见表1)。 这些著作从国际视角探讨了汉语国际传播的背景、现状、问题和研究方法,其中吴应辉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全面阐述了汉语国际传播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第一部构建该领域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近年来,研究汉语国际传播的学术刊物不断涌现,如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主办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是首家以该领域命名的学术辑刊。此外,一些学术刊物以国际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传播为主要研究领域,或开辟专栏进行相关研究,亦有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集聚焦于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情况、新问题。 3.相关博士点建设取得进展 中央民族大学于2008年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博士专业之下设立了国内外第一个“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方向。2012年又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近年来该方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进展,到2014年底,已有18位该方向的中外青年学者获得博士学位,撰写了一批该领域的博士论文。其他高校也相继设立了相关二级学科博士点(见表2)。 以上这些都表明,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已日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三、汉语国际传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汉语快速向世界传播的趋势明显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快速向世界传播的趋势愈发明朗。汉语国际传播不是中国一厢情愿地单向输出,而是由世界各国同中国交流的愿望和需求决定的。如今,汉语国际传播已形成政府牵头、民间积极响应、语言文化交流并重的良好格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布点初具规模,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世界格局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方式已从单向传播转向多元对话。汉语国际传播活动以其独特的优势,直接和间接地推动了中华文化传播,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汉语”同“未来”联系起来,重视少儿阶段的汉语学习。我们应当把握时机,保持汉语国际传播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推动汉语走向世界,在全球青少年心中播下知华友华亲华的种子。 (二)应大力推进汉语国际传播的本土化进程 一种语言的传播程度,可以从教学的本土化程度上得到证明。纵观世界主要外语的传播状况,英语、法语、俄语等都是如此。语言传播得越广越深入,其本土化程度也越高。应当看到,自海外孔子学院兴建以来,中方外派教师和志愿者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随着孔子学院的日臻成熟和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深入发展,输出型的教师和教材已不能满足这项事业的发展需求,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矛盾。 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必须大力推进本土化进程。要在汉语国际传播的各个方面加速实现本土化,克服汉语传播“水土不服”“隔靴搔痒”等问题。本土化的核心是教师本土化,尤其要大力推进母语非汉语的本土教师队伍的发展。这类教师队伍的发展水平能够体现汉语教学为对象国主流社会接受的程度。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华人教师仍占本土教师的大多数,母语非汉语的优秀教师还十分稀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实现汉语国际传播本土化,让中国语言文化由“走出去”到“走进去”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高端人才培养和项目交流是促进本土化进程的加速器 “本土化”最核心的便是“人”。汉语人才的本土化将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教材、教法及其他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因此,应当特别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和项目交流。高端人才的数量可以成为衡量汉语国际传播深度和广度的指标之一。一方面,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各国汉语教学将逐渐由“普及型”向“专业型”发展,对本土高端汉语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高端人才的培养和项目交流将成为促进本土化进程的“加速器”。如“孔子新汉学计划”这类高端人才项目,其培养的人才不但会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专家,更是本土汉语言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他们的本土身份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不仅能有效避免对象国的抵触和质疑,还能发挥巨大的示范作用;与华人教师相比,他们的意见对本国政府和民众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雄厚的专业背景也是他们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利器。高端人才的特点是受过系统训练,系统的学习不但能提高专业能力,而且能建立专业意识,增强汉语国际传播的责任心,培养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这些与天然的身份优势相结合,使高端人才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能够发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作用。因此,应当大力支持中国语言文化的高端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汉语国际传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学科建设是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学术保障 如前文所述,汉语国际传播已日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与实践发展的速度相比,现有研究还十分薄弱,尤其缺乏系统的、指导性的理论研究。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关于“孔子学院”的期刊论文有24783篇,硕博论文10765篇,绝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次上,缺乏理论提升,缺乏宏观指导意义。究其原因,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学科,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难度较大,缺乏专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当前,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些结构矛盾将会凸显,如何优化结构,细分需求,制定传播方略,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科学地进行决策,需要加强学术研究和相关智库建设。在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汉语国际传播相关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地位;二是加大投入,大力支持相关学会的发展,设立专项研究基金,使各类科研基金项目向汉语国际传播领域倾斜;三是加强相关博士点建设,培养高端研究人才;四是整合研究资源,建立汉语国际传播智库,为这项事业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使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国家战略。 语言传播基于国家实力,语言传播又助力国家实力。过去四年中,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国家实力的快速增长同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长足发展。不仅体现在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数量、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汉语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各国人民心中的预期,并逐渐成为各国与中国共同的事业。在这项事业取得可喜进展的同时,与之相应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还显得薄弱。我们期待着学科与事业同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②⑥⑨⑩(13)(14)数据由中国国家汉办提供。 ③《“好声音”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5-02-06/content_13188767.html. ④中国文化中心网站,http://www.cccweb.org/cn/whzxjs/zxjj/23122.shtml. ⑤《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延伸的美丽风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http://www.mcprc.gov.cn/whzx/bnsjdt/dwwhlj/201408/t20140804_435021.html. ⑦(17)(19)引自刘延东在厦门“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上的主旨发言,2014年12月9日。 ⑧(12)数据来自《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年度报告2013》。 (11)指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推出的华文教学辅助读物《中国地理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文化常识》,系统网址:http://exam.hwjyw.com/. (15)《〈泰囧〉刺激中国人赴泰国旅游,当地华语导游紧缺》,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hr/2013/03-15/4645920.shtml. (16)《孔子学院拉美中心在智利揭牌》,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5/13/c_1110665413.htm. (18)《孔子学院转型传播,力推首套传统文化国际教程》,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2/12-16/4412047.shtml. (20)《外媒:孔子学院何去何从?》,中国日报网,http://ent.chinadaily.com.cn/2014-12/29/content_19194541.htm. (21)《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在沪成立》,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2/10-15/4248059.shtml.标签:孔子学院论文; 国家汉办论文; 本土化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中国语言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海外看中国论文; 孔子论文; 国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