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识过程:山“自在”到“自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在论文,自为论文,意识论文,民族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国民族理论学术界开始探讨一个重要课题——民族意识。各地学者、特别是青年朋友在有关民族研究刊物就此问题发表的文章,少说也已近百篇。一个原属“禁区”、颇为敏感的课题,好似闸门开启,一下子在学术探讨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可以说已经初露锋芒,收获颇大,并有欲罢不能之势。今后的问题是继续探索,以求在广度上与深度上大大前进一步。
笔者曾就民族意识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写过一组文章(请参阅拙著《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概括说来,论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民族意识随着一个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它的涵义主要有两条。第一,它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亦即认同。第二,在国家生活中,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兴衰荣辱、权利与得失、利害与安危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因此,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意识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原动力。
(二)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中,民族意识具有不同的色彩、表现形式、层次和发展规律。一个民族,不仅在遭受歧视和压迫时会激发民族意识;在获得政治独立和自由之后,或者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时,其民族意识也往往会随之增长,这是新的民族觉醒的一种合乎规律的现象。
(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意识表现出来的主流是健康的,它对民族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其消极面的问题,主要靠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来化解。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者破坏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行径,已经不属于民族意识的范畴,应当另作别论。
本文主旨,就是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下“民族意识过程”这个问题,以补前几论的不足。
一般说来,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从“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转化和深入,或曰升华。以下试对这两个阶段的民族意识的基本面貌状况分别略作论述。
第一:何谓“自在”的民族意识,它是怎样形成的,具有什么特征?
世界上没有无民族意识的民族。在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意识即与之俱来,伴随而生,无一例外。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同的是,不仅不同民族有各自的民族意识,而且同一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形成及其发展的程度,也会呈现阶段性的差异、前后的区别。
所谓“自在”的民族意识,可以称之为民族意识的原生形态,说是自发或自然形态亦无不可。其形成是由于这样一些条件和因素——人们有共同的居住地域;基本共同的语言(不一定很发达);共同的生活习俗、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有的民族,还由于在种族上的共同。在这种民族共同体之内,其成员对本民族群体还只有一般的外表的感性认识,只是开始感到它的存在;民族归属感虽已萌发,但其民族意识一般还处于朦胧、潜在的状态。又由于生产不很发达,民族内部经济联系还比较松散,尚未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因而参与社会活动,谋求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也尚属薄弱——这些就是处于“自在”阶段或原生形态中的民族意识的一般特征,其功能或作用是为本民族的成长、为民族意识转型到“自为”阶段准备条件。
在历史的长河和时光流逝中,“自在”的民族意识以人们不易察觉的进程从萌芽、成长到充实、增强、变化,直至逐渐转化成“自为”的民族意识。由于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人们只能依靠近代兴起的科学调查研究和分析的方法来说明其基本状况,而不可能象研究自然现象那样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何谓“自为”的民族意识,它是怎样形成的,又具有哪些特征和社会功能?以下依次略作阐析。
关于“自为”的民族意识的形成,大体上是由于具有这样一些条件和因素,诸如一个民族所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日益发达,民族内部共同经济联系加强;与其他民族接触、交往的增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兴起,尤其是本民族知识群体的出现与扩大;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产生,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确立和演进;民族成员日益广泛地卷入、参与国家政治活动与社会生活,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等等对民族共同体的作用,“自为”的民族意识也就随之逐渐形成。这是“自在”的民族意识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演进的结果。
民族意识之由“自在”到“自为”,从认识论来说,就是一个民族的成员在自己的日益扩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本民族的认识由表及里,从感性升华为理性、从存在转化为思维、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质的飞跃。这个过程,是通过逐渐摆脱民族意识原生形态的朦胧与潜在,民族群体“自为”活动的表现逐渐显露和增强而实现的,最后是“自在”让位于“自为”,“自为”的民族意识在民族生活中起主导与支配作用。
关于“自为”的民族意识的涵义。所谓“自为”的民族意识,简言之即自觉的民族意识。它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清楚地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价值和历史使命,并且通过参与种种社会活动(一般地与国家活动及社会组织紧密联系)来追求其实现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同时也不断完善自我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于“自为”的民族意识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民族意识发展到“自为”阶段后,一个民族也就告别了“幼年”时代,步入“而立”之年,开始走上漫长的成熟与发展之路,在历史舞台上塑造自己,献身社会(通俗地讲就是有作为),开创各种各样造福于人类生活的业绩。一幕一幕,承前启后,有声有色,蔚为大观。其中既有平凡的劳动,也有杰出的成就,伟大的创举,乃至旷世的功勋。我们可以根据对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众多民族的观察,来看看具有“自为”的民族意识的民族的精神面貌及其特征,具有什么功能,或者说,能够起到什么社会作用。揆情度理,“自为”的民族意识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可以略举如下几个方面,以窥一斑。
——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发展到“自为”阶段,也就意味着它觉悟到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笔者在论民族意识的四篇文章中,多次论述到民族意识的基本涵义,内容在本文开篇时已引全文,其中第二点结尾所说的“认识、关切和维护”六个字,就概括了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愿望,这无疑是民族觉醒的一个明显而重要的标志。一个民族的兴盛发展,严格地说,是在真正认识到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一起点开始的。例如:我国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由于以往长期深受压迫,贫穷、落后、闭塞等原因,对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悟,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在民族政策的教育下才开其端。
——“自为”的民族意识,在民族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从而使民族共同体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日益巩固。这种非常的稳定性是人所共知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属性,它在民族发展、民族问题中是一个经常起作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还应指出,这种凝聚力不仅表现于每个民族自身,而且与它所在国家的发展又息息相关,与国家相依存。例如:20年来的实践令人信服地表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激发了各个民族的“自为”的民族意识,它们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亦即凝聚力因之大大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稳定性也更为牢固。反过来,这种凝聚力,又会成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积极因素。
——“自为”的民族意识,在民族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原动力。这里指的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迸发及其实践活动。一个民族就是凭借这种觉醒、原动力来参加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抵御外侮,自立自强,顽强拼搏,谋求振兴和发展。所有民族,莫不如此。与此相关,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民族的成员,身居异国他乡,有的还改变了国籍,但依恋祖国之情依旧,也是源于“自为”的民族意识。例如,我们中国遍布在海外的众多华侨及华裔人士,视故土为祖籍,以祖国之忧为忧,以祖国之喜为喜,在为所在国效力的同时,不忘为曾经养育他们的祖国争光添彩,无私奉献,始终牵挂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以上所说由“自为”的民族意识形成的凝聚力、原动力,涵义各有其侧重点。凝聚力,主要说明两点,一是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认同、聚合与凝集,二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也有和睦相处、凝聚合作的问题。原动力,主要说明觉醒着的民族在一切内外活动中的力量源泉(或曰能量)问题。当然,凝聚力和原动力亦有相互联系,不可绝对化。
——“自为”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本身即意味着民族素质有所提高;而且,它还会不断地促进民族综合素质结构诸如人口、文化、科技与教育、社会与政治,以及道德与心理等因素的优化发展。这是现代文明社会对民族的客观要求。须知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民族素质的高低优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一个民族愈是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就愈发能增强自身对生存竞争的适应性和跻身于先进民族之林的能力。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是如此,欧美诸发达国家的民族也概莫能外。
总起来说,“自为”的民族意识一旦形成,在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全部活动中,都会给予十分积极的能动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在世界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一些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仅指正义的行动)方面的重大事件,一些杰出人物的言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为”的民族意识之形成,或者“自为”的程度不断增强与深化的事例。
人所共知,美国是由许多不同国籍、民族移民构成的国家。这些移民在新的地域、新的生活方式的“熔炉”环境中,结合成为美利坚民族,并且日积月累地逐渐产生了挣脱殖民枷锁,与母国(主要是英国)决裂的思想。在一段颇长的时间里,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意识,基本上是处于“自在”阶段。而后,由开展各种形式的、规模或大或小的抗英斗争,酝酿独立建国,直到1775年发动独立战争,则可以说是已经进入“自为”的阶段。独立后,在开发西部、南北战争、解放黑奴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中,“自为”的民族意识又继续铸炼、成长和增强,成为开拓进取、民富国强进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
犹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国主义一声召唤,就有二百余万人相继从世界各地返回以色列。至今它已成为一个颇具实力,可说是已经进入发达行列的国家。犹太民族虽经流亡生活二千年,史无前例,但是流而不散,流而不亡,“自为”的民族意识始终未衰,其坎坷与复兴的曲折历史,对研究民族意识问题很有价值。
民族压迫愈深,被压迫者“自为”的民族意识也愈浓。南非黑人民族经过长期斗争,终于结束了白人极端种族主义者的残暴统治,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国家。可以说,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歧视与压迫,使黑人的民族意识比较早地就开始由“自在”进入了“自为”并不断增长,独立建国则是“自为”的民族意识相当成熟的颇具说服力的政治表现,尽管在黑人民族内部还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部族偏见与政见差异。
19世纪60年代初旧俄帝国的废除农奴制,60年代后期日本国的“明治维新”,都为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力开辟了道路,成为重大历史转折关头,“自为”的民族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原动力的作用。而在废除农奴制以前旧俄帝国的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改革”,则是在俄罗斯民族“自为”的民族意识发展过程中历史人物个人作用的一个例子。
我们还可以举几个这样的历史人物: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的甘地,近代土耳其开国之父凯末尔,以及当今在巴勒斯坦民族长期斗争史上叱咤风云的阿拉法特等人杰出的革命活动,在一定意义上都能说明其所属民族“自为”的民族意识的发展程度。
在近、现代时期,“自为”的民族意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发展与成熟的情况,也富有典型意义。下面试作一个简略的考察与回顾。
近、现代百余年的中国(1840~1949),内忧外患,波涛迭起。久已形成“自为”的民族意识的中华民族,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既是考验又是发展的时期。为抗击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之民族意识的“自为性”、民族尊严感、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观念也大大得到锤炼和提高,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用无穷,这是帝国主义侵略者用战舰和枪炮也不能使之逆转的客观规律。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历史面临重大转折关头,中华民族“自为”的民族意识崭露头角,后浪推前浪。处于变法、维新、改良——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交替演进时期的孙中山,就是革命的民族主义的卓越代表;他的强烈的“自为”的民族意识和自强精神,永载史册。在革命实践活动中,他所著《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自为”的民族意识在理论上的典范之作。
之后,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与基本胜利,中经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八年抗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自为”的民族意识的一次空前的大发扬,在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亦属罕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直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中华民族的“自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但同时也经过一段不应有的扭曲,这就是人所共知的“文革”动乱、左倾思潮泛滥对发扬“自为”的民族意识的压抑、干扰和损害,例如某种程度的盲目自大自满、近乎闭关锁国孤立自己的做法。
值得应幸的是,“改革开放”在70年代末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页。它是经济体制的大变革;政治上的革新与自我完善;又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与冲击和现代价值观念的开始构建——这三个主要方面,对中华民族和56个单一民族来说,无疑是全面发扬“自为”的民族意识的一次大演习、大磨砺、大促进,可谓史无前例。中华民族自立自强,正以昂首阔步雄姿,向世界先进民族行列迈进,并为此感到自豪!
在经过百余年的迂回曲折的斗争之后,香港在1997年终于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亦将于1999年回归)。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富有自强精神的中华民族的儿女,以“自为”的民族意识激励自己,同时又使这种民族意识在当代达到了新的高度。
论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也是邓小平理论中精髓的部分。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世界伟人朴实简练的话语,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饱含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祖国意识的情怀,集中凝结了中华民族“自为”的民族意识和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
综合以上所论,本文试作一简短的结束语。民族意识是民族构成中一个敏感的层面。然而不是不可认识、不可捉摸,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寻、没有章法可依。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国家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在于善导:发挥其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因素,使之健康发展。在我国,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两个大原则,已经成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政治基础。这是56个民族的共识,也是民族意识中的主流。若要问,新时期“自为”的民族意识的主要社会作用何在?我们的回答,一言以蔽之,就是每个民族都要有充分的民族觉醒,都应当有强烈的民族振兴、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感、紧迫感,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为已任,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度文明和良好素质的现代民族,从而为逐步解决民族问题创造条件。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收稿日期:1999—01—04
标签:改革开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