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的原因_美国政治论文

冷战结束的原因_美国政治论文

试论冷战结束的一个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冷战论文,试论论文,原因论文,结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已有多年,对冷战结束原因的探讨也当提上议事日程。笔者认为,战后持续四十多年,被某些西方学者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东西方冷战于90年代初宣告结束(注:关于冷战结束的时间,请参阅拙文《冷战结束时间辨析》。载《陕西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苏美两国政府在各种压力下的政策转向,又有世界和平、民主运动的推动,甚至也不乏作为冷战产物的美苏两国令人生畏的庞大核武库的反作用。其中,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取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5年3月,苏联在两年多时间里连丧三主之后, 由领导集团中“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出台主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际,苏联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在国内,已实行了六十多年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苏联经济困难重重,发展速度不断下降。与此相伴随的,则是市场供应紧张、商品短缺,人民生活日趋困难。这种情况使苏联在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有丧失超级大国地位,沦为二流强国的危险。

国际上,70年代苏联利用美国战略收缩之机四处扩张,虽连连得手,但也背上了不少包袱。80年代初,美国调整了对外战略,重新对苏实行强硬政策,力图把苏联从70年代夺得的阵地上“推回去”。同时大力扩充军备,企图凭借美国的经济技术优势,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里根表示,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在军备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认为“俄国人永远不会赢得军备竞赛,因为我们可以在开支上永远超过他们”,同时,“我们有能力永远保持技术上的优势”(注:《里根自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235页。)。为此,里根政府甚至制订了需耗资上万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把美苏军备竞赛引向太空。面对美国的进逼,苏联强硬对抗,在军备竞赛方面,大力加强和更新核攻击力量,并进行太空武器的研制。苏联的综合国力远不如美国,其国民总产值只及美国的一半左右,且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和美国进行这种耗资巨大的军备竞赛,使十分虚弱的苏联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不堪重负。

戈尔巴乔夫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上台执政的。他作为苏联新一代领导人,较少传统思想的束缚,比其前任对苏联的处境有更为清醒的认识。1985年4月23日,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全会所作的报告中,分析了苏联在国内外面临的严峻局势,认为“国家正处于危机前的状况”,“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革新方针。5月17日, 戈尔巴乔夫在列宁格勒视察时,在斯莫尔尼学院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苏联经济状况是美国的技术进展之所以威胁到战略均势的根本原因。苏联必须进行改革,以加速经济发展。1986年2月25日,苏共召开第27次代表大会, 审议和确认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把它作为本世纪指导苏联各项工作的总战略方针。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报告中强调:“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不论是近期的和远期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对内的和对外的问题的关键。”

要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国内的困境,实现苏共二十七大提出的到2000年使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增长1倍,劳动生产率提高1.3~1.5 倍,国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提高到5%,人均实际收入增加60%~80 %的战略任务,就必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二十七大强调苏联外交的战略任务是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戈尔巴乔夫改变了其几位前任与美国强硬对抗的做法,开始推行缓和战略。戈尔巴乔夫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要改善苏美关系,不断向美国和西欧发起和平攻势,单方面暂停核试验,提出一个又一个裁军建议。美国此时认为,经过前一阶段争夺,美国已重新处于战略优势,加之国内外反核和平运动的压力,也想通过谈判迫使苏联收缩。于是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限制军备和热点地区等问题进行广泛会谈。苏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缓和。因此,可以说,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的战略使苏美关系走上缓和之路。

戈尔巴乔夫在提出和实施加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对外政策“新思维”。

1985年11月,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里根在日内瓦举行最高级会晤时首次提出了“新思维”一词。翌年1月15日, 戈尔巴乔夫在一项关于销毁核武器的声明中阐述了这一概念,说“新思维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哲学”。之后他多次阐述了这一概念,特别是在1987年11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使之成为指导苏联内外政策的依据。

戈尔巴乔夫认为,当今世界战争已不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手段。在核时代,无论是核战争还是大国间的常规战争都不存在“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将导致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灭亡,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一旦爆发战争,一切生灵都将从地球上消失”(注: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同时, 当代世界已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170多个独立国家, 各有各的利益,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全球性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指靠几个大国,而是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两个不同社会政治体系应当长期和平共处。和平共处应成为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和普遍的国际新秩序。戈尔巴乔夫特别强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注: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 页。)。

根据这些思想,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对外政策的原则:确立全人类价值观,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必须从对抗走向合作,由斗争转向为实现和平、改善生活等“人的普遍价值”方面的合作;对东欧实行不干涉政策,对西欧争取建立“全欧洲大厦”;继续与美国就裁军、削减核武器、限制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谈判,争取达成协议;和中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加强彼此合作;争取阿富汗、柬埔寨、安哥拉、尼加拉瓜等问题的政治解决(注: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5页。)。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为苏联的缓和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此之前,缓和战略的理论依据是“加速发展战略”。“新思维”与“加速发展战略”不同。前者认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全人类利益为出发点,后者只是从苏联一国的发展考虑;前者着眼于世界的全面、长期的缓和和稳定,后者着眼于21世纪的争夺。“新思维”与“加速发展战略”相比,可谓发生了一个思想的飞跃。戈尔巴乔夫对外政策的“新思维”为东西方关系的全面缓和与冷战的结束奠定了思想基础。

戈尔巴乔夫依据其对外政策新思维,在外交上实行全面收缩,放弃与美国对抗,使冷战最终走向结束。

1.在限制军备谈判中作出重大让步,和美国签署《全面消除中导条约》和《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激烈的军备竞赛是美苏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后四十多年,美苏双方你追我赶,展开激烈军备竞赛,既消耗了两国人民无数血汗,又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其间双方虽然也曾多次进行限制军备谈判,但由于缺乏诚意,都想保持优势,压倒对方,结果是越谈双方的核武器越多,到80年代中期双方已分别拥有25000枚左右的核弹头。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在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即发表讲话, 表示希望同美国停止军备竞赛,冻结核武库和停止部署导弹。3月12 日双方开始在日内瓦举行新的军控谈判。在谈判之初,苏联坚持要求把消除中程导弹、削减战略核武器和禁止太空武器试验挂钩,力图打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但美国拒不放弃该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作出重大让步,不再坚持要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同时在欧洲中导问题上接受了美国的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陆基中程导弹的建议。这样,双方在1987年达成并签署了全部销毁陆基中程导弹的条约,在1990年6月达成了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框架协议,并于翌年签署。 这两项条约的达成与签订大大降低了美苏核对抗的水平,是两国在核裁军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一改过去只限制不削减、只限制对方不限制自己、只向上平衡不向下平衡的做法,由限制转向削减甚至销毁,转向“限制对方,约束自己”,成为苏美关系走向缓和的一个重要标志。

2.从阿富汗撤军。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不仅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同时也形成苏联直逼波斯湾和包围中国的战略态势,因此遭到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美国因此而放弃前一阶段的缓和政策,对苏采取强硬措施,美苏掀起第三次冷战高潮。因此,阿富汗问题能否解决,苏联能否从阿富汗撤军,就成为关系到美苏关系、中苏关系、国际紧张局势能否缓和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仅一个月, 即下令对阿富汗的形势进行“扎实的和不带偏见的分析”。1986年2月,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表示:“一旦达成政治解决办法,能够保证实际停止和保证不恢复对阿富汗内政的外来武装干涉,就将同阿方商定分阶段撤出苏军的期限。”同年7月, 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威发表的讲话中提出苏将分阶段从阿撤军的打算,表示年底之前先撤回6个团。之后经过多次谈判, 1988年4月14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主持下,苏联、美国、 巴基斯坦、阿富汗四国代表在日内瓦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汗的协议。5月15日, 苏联宣布开始从阿撤军,9个月后苏在阿的12万军队全部撤出。

苏军撤出阿富汗,使横在美苏乃至中苏之间的一块顽石被搬掉了,大大促进了美苏、中苏关系的缓和。

3.摒弃“勃列日涅夫主义”。

根据二战末期苏、美、英三大国在几次首脑会议上确定的雅尔塔体制,战后东欧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但冷战爆发后美国一再寻机向东欧渗透,通过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对东欧发动宣传战、心理战,秘密扶持东欧一些国家的反对派势力,力图瓦解苏联东欧集团。苏联则为了防止其阵营的分裂,维护其势力范围,抛出“勃列日涅夫主义”,对东欧各国严加控制,在东欧部署了大量军队,把东欧变成与美国对抗的一个主战场。

戈尔巴乔夫调整了与东欧各国的关系,表示“一定要在完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整个政治关系体系”(注: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1989 年东欧发生剧变,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反对派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政府运动,要求实行民主选举和私有化。对此,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与布什会晤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干涉东欧各国内政。苏联外交部发言人吉拉索诺夫发表声明说:“勃列日涅夫主义已经死亡。……你们知道弗兰克·西纳特拉的歌‘我的路’,匈牙利、波兰正在走他们的路。我们现在有西纳特拉主义。”(注:〔英〕彼得·波依尔:《美苏关系——从俄国革命到共产主义的衰落》,罗特莱吉出版公司,1993年,第230页。)这样, 戈尔巴乔夫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对东欧剧变采取了听其自然、不予干涉、让他们走自己的路的“西纳特拉主义”。之后,东欧各国的共产党纷纷易帜或丢掉了政权。东欧各国摒弃了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这意味着,经过数十年的争夺,苏联最终放弃了东欧这块阵地。东西方冷战在走向结束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4.同意两德统一并加入北约。

在东西方冷战中,由于民主德国是东欧集团的前哨阵地,双方在这里的争夺尤其激烈。两次柏林危机曾把东西方冷战推向两次高潮。第二次柏林危机中民主德国又在东西伯林之间修筑了一道长达165 公里的“柏林墙”,把柏林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就成为“铁幕”和冷战的象征。

1989年民主德国发生剧变。11月9 日民主德国政府决定开放柏林墙和其他边界检查站,象征冷战铁幕的柏林墙被推倒。随着民主德国的剧变与柏林墙的拆除,两个德国开始讨论统一的问题。

对于德国统一,苏联最初持反对立场。因民主德国是华约的重要成员和前哨阵地,苏联在东欧驻军的2/3在民主德国。民主德国的领土面积不及西德的1/2,人口只有后者的1/4。两德统一很可能意味着西德吃掉民主德国。同时担心统一的德国威胁欧洲安全,打破欧洲格局与东西方力量均势。但由于大势所趋,加之戈尔巴乔夫为摆脱国内经济困境有求于西方等原因,苏转变了态度,同意德国统一。但苏联坚决反对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而要其保持中立或同时加入华约和北约。

但联邦德国和美国坚决主张统一的德国加入北约。5月17日,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与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向记者发表谈话,指出统一的德国将是北约的完全成员国;德国在北约中的身份是不容谈判的。同时,美国和西德对苏联百般抚慰。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意识到,如果继续反对统一后的德国归属北约,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引发东西方关系新的紧张,危及其五年来谋求的缓和成果。如果顺水推舟,同意德国归属北约,不仅可以谋取经济利益,而且可能利用德国统一推动欧安会进程,建立欧洲安全的新格局,即其一直倡导的“欧洲大厦”。于是,戈尔巴乔夫再次作出让步,和来访的西德总理科尔经会谈后在7月16日宣布, 苏联同意“统一后的德国可按自己的意愿决定归属问题”。10月3日,两德正式统一。11月9日, 戈尔巴乔夫访德,两国签署了《德苏睦邻、伙伴关系和合作条约》。德国的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在欧洲的解体,也为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

5.在亚非拉热点地区收缩。

80年代上半期,美苏在亚非拉热点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在这里竭力培植亲己势力,颠覆敌对政府,压制和消灭反对派,力图把这些地区控制在自己手中。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并未立即放弃在这里争夺,企图利用热点地区的争夺迫使美国在军控谈判中让步。但随其新思维的形成和国内危机的加深,苏联逐渐放弃了在这里的争夺,促成了柬埔寨、安哥拉、尼加拉瓜等热点地区问题的政治解决。

6.单方面裁军。

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东西方关系,实现其加速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新思维”,频频发动外交攻势,多次宣布单方面停止核试验和裁军,特别是1988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今后两年内苏联将单方面裁军50万,约占苏军总数的10%,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欢迎。西方舆论界说这是戈氏送给西方的新年礼物。

戈尔巴乔夫采取的上述措施,搬掉了横在东西方缓和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扑灭了冷战的一团团烈火,消除了东西方冷战的紧张局势,博得了西方社会的信赖与好感,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最终能够坐在一起,召开了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宣布东西方对抗的结束。

综上所述,戈尔巴乔夫上台之际,苏联内外交困,超级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美国总统里根认为苏联的经济“已毫无希望”(注:《里根自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496页。)。 这种形势迫使戈尔巴乔夫改弦易辙,将注意力转向在国内制定加速发展战略,对外则谋求与西方的对话与缓和。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其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对外政策“新思维”,提出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此为契机,在对外政策方面实行了全面的战略收缩,和美国停止了核军备竞赛,签订了全面销毁陆基中导条约,达成了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放弃了对东欧的控制,允许两德统一并加入北约,从阿富汗撤军,从其他热点地区收缩,单方面大规模裁军。这一系列做法赢得了西方的好感与信赖,使东西方结束对抗,走向缓和,持续战后四十多年的冷战得以终结。因此,可以认为,戈尔巴乔夫在结束东西方冷战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布鲁金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雷蒙德·加特霍夫认为“是戈尔巴乔夫把冷战引向结束”(注: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产生与结束的原因》。美国《外交史》季刊,1992年夏季刊,第 288页。)。当然,戈氏结束了冷战,却断送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标签:;  ;  ;  ;  

冷战结束的原因_美国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