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环境问题的科学真理观:从天然自然走向大自然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问题论文,真理论文,大自然论文,走向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增强,工业时代的人类在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在使得人口剧增、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剧增的同时,自然资源日益贫乏。全球性的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使人类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要么沿着传统的道路走下去,从而加速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及其人类的灭亡;要么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留下一个适合于后代居住的地球。无疑,后一条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转折。转折了的历史需要人类转变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范式,转变科学真理观。
一、绝对的科学真理观与环境问题
科学真理观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有关。20世纪以前,科学的对象是天然自然。盛行于19世纪的科学主义思潮把原本用于有限范围内的重要研究方法和片面的哲学概念抽象为独断的形而上学教条,造成了经验方法向经验原则的提升、机械模型向机械原则的提升、因果关系向因果模型的提升、拉普拉斯决定论向决定论原则的提升。这样的提升导致科学的偶象化,即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严格决定论的、精确的、形式体系简单的。科学以其完全排除了人的主观性的面貌,而显示它作为人类认识体系所具有的绝对的真理性。
也正是由于这种纯客观性的关于天然自然的绝对的科学真理观的影响,科学在20世纪以前的绝大多数人(除了少数的思想家)心目中就必须是正确的。作为人类知识的典范,科学方法应用于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科学知识体系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前者意味着科学知识体系比其它任何知识体系更客观、更合理,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地位;后者意味着科学能够正确地作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工具,能够将人类导向幸福的彼岸。由此,人们普遍地将科学对真理的追求提升为对真理的获得。科学研究提供给人们的就是发现了天然自然的纯客观规律,人们遵循这样的规律,利用这样的规律去改造自然,就必然会得到正确的结果,而不会遭到自然的惩罚。这就在主观上预设了人类可以正确地认识天然自然并改造天然自然的逻辑前提,从而导致在行为上毫不保留地利用科学技术去改造天然自然,按照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拼命向天然自然界索取,把天然自然看成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库和垃圾场,忽视了天然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自净能力的有限性,以物质和能量的高投入、产品的低产出和环境的高污染,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后果,威胁到人类生存。
但是,环境问题的出现清楚地表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出现了失误,对于这种失误的产生原因,很多人认为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造成的,科学技术本身没有过错,错的是人,如此,要解决环境问题,只要改变人类利用科技的方式即可,而不必改变科技自身,即不必改变科学的形象,科学仍然可以作为绝对真理的化身而存在。
科学真理所具有的这种完美的真理性果真能够使之逃避环境问题的责难?遵循这种真理性的科学去改造自然真的能够获得正确的实践结果?下面的分析给这两个问题以否定的回答。
二、绝对的科学真理观的破产
深入分析绝对的科学真理观,可以发现,它把科学看成是对纯天然自然绝对正确的认识。其实,这种关于科学的观念是错误的。科学知识体系既不是对天然自然客观存在的绝对正确的主观反映,也不是完全排除了人的主观性影响的纯客观性真理。
1.绝对的科学真理观不能获得绝对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
从科学理论的构建看,绝对的科学真理观要以经验事实作为基础,经过数学演绎构成。但是,(1)由于经验事实有可能是假的, 由此不能保证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绝对正确。(2)即使经验事实是真实的,由于经验事实获得和陈述命题是单称命题,它只能通过不完全归纳法获得理论命题,由此不能保证命题的正确。(3 )即使不由归纳法而以演绎法来构造理论,由于演绎法的初始命题的正确性无法保证,仍需要经验证据来检验,所以演绎法也无法保证构建的科学理论绝对正确。
从科学理论的检验看,绝对的科学真理观也不能保证通过经验事实检验过的科学理论的绝对正确。这是因为,(1 )经验证据有可能是假的,由此不能保证绝对正确的经验证据来检验某一理论是否绝对正确。(2)即使经验证据是真的,但是,由于经验证据并非中性, 它必然渗透理论,从而使得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不可分、陈述命题与理论命题不可分。这样,由渗透理论的经验证据去检验理论是否正确有可能限制对“被检验理论起反驳作用的经验事实的暴露。”(注:Peter Kosso,Reading the Book of Na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第154页。)增强了把本是错误的理论当成正确的可能性。(3)由于有限的经验事实不能完全证实理论命题普遍的结论,因此,从逻辑上看,全称性的科学命题不能通过有限的经验命题得到完全证实,而只能得到有限经验的有限的证实,经验命题不能保证科学理论的绝对正确。
鉴于上面两个方面的因素,科学理论不再是被严格构建和绝对证实的绝对真理,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被确证的相对知识,具有真理的相对性。人类必须由绝对性的科学真理观走向相对性的科学真理观,在获得真理、修正真理获得更完备的真理的过程中,将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和程度推向更高的阶段。
2.科学是人类的科学
真实性是科学真理的根本特性。为达到科学认识的真实性,在对天然自然的认识过程中,防止主体的主观性因素对自然的歪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用以规范人们认识世界的行为,竭力消除人类的认识活动对认识客体的影响,达到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认识。
这种对科学认识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追求本身无可指责。因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先认识简单的,然后再认识复杂的,先认识无人参与的天然自然,然后再认识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这就必然使得近代科学的认识对象是天然自然而不是人类或自然与人类的集合体,理应把真实性和客观性当作人类认识过程追求的目标。但是,如果将这种可靠性、严密性、真实性无限扩大,认为科学能够获得对天然自然的完全真实的、客观的认识则是错误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所认识的自然存在于我们之中,我们是在人一自然系统作为人类存在的背景下对自然进行认识的,决不可能消除人这一因素而获得对纯天然自然的认识,只能获得关于人化自然的认识。在人类认识天然自然获得科学认识的过程中,认识主体不可能完全作为旁观者,必然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和观众;不可能获得对纯天然自然的认识,而只能获得人化自然的认识。这就使得科学真理的形式和内容深深地打上了认识主体的烙印,使科学带有人的色彩。
由此可见,科学不能获得纯客观性的关于天然自然绝对正确的认识,而只能获得带有人化色彩的关于天然自然的相对正确的认识。科学的基础并非是牢固的、直接的、无需辩护的,科学的语言并非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的文化并非是“唯一”的凌驾于其它文化之上的,科学的物化并非完美的、满足人类所有需要的。这就动摇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关于科学的某些正统观念,消除了加在科学之上的绝对性、普遍性、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理想光环,体现了科学的批判、创新精神。
那种以绝对的科学真理观作为依据,认为人类能够正确地改造自然的传统观念从根子上是站不住脚的。通过对天然自然的认识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体系既非对纯天然自然的认识,也非绝对正确的认识,而是对由于人参与的天然自然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依据这样的认识去改造自然并不能总是获得正确的结果。由此,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我们在应用科学技术去改造世界的同时,前瞻性地预见科学本身的欠缺以及它的应用所可能带来的危害,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免得到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三、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的科学真理观
上面论述了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绝对的科学真理观转向相对的科学真理观,从纯客观性的关于天然自然的真理观转向有人参与的关于自然的真理观。这对于消除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上的错误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由相对的、有人参与的关于自然的真理观转向关于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类社会三者组成的大自然系统的综合科学真理观。
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过程是一个人类主体利用人工物对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改造活动的正确性获得,首先在于人类对于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这三者组成的大自然系统的正确认识,然后在于按此正确认识对三者进行改造。而与绝对的和相对的科学真理相对应的科学,追求的是对天然自然的正确认识,是对不与人发生作用的自然界的认识。它所认识的是天然自然界中各种存在相互作用的规律,而没有对人类实践过程所涉及的人类社会、人工自然、天然自然三者所组成的大自然系统进行认识。仅凭借对天然自然的正确认识去改造大自然系统,注定会出现内在的障碍:认识的对象与实践的对象不一致。会出现科学认识及其终极关怀的是客观实在,而科学应用作为人类关怀工具的指向既是天然自然又是人工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内在矛盾。因此,根据对天然自然的认识来对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类三者进行改造并不能保证改造的正确。
由此可见,传统的思维模式——人类认识自然(不包括人类、人工自然)规律,按自然(天然自然)规律办事,才能获得与自然的一致是错误的。也正是由于这一错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被人们发现,人们忽视了人工自然、人类社会对天然自然的影响,无限制地向天然自然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从而导致资源与环境危机。
现在该是人类由认识天然自然转向认识人类的活动所造成的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的变化的时候了。如果说采摘和狩猎时代,人类依靠自己的肌肉力量来与环境抗争,获得自然界现成的产品,从而将人类消融于大自然之中,获得与自然的原始协调、低层次的和谐的话,那么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类开始直接以自然界为对象进行生产活动,尤其是近代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对于天然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人对天然自然的主动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创造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人工自然物。这些人工自然物一方面满足了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它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消耗了大量的天然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系统危机和环境危机。这就是说,人类在建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已经使天然自然受到了不必要的破坏,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传统思维模式造成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危机迫使人们重新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必须从人类征服和控制天然自然以造福人类的传统模式向控制人类与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之间的关系以造福人类的现代思维转变;从以往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向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将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将国家、地区利益同全球利益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扬弃传统的工业文明,用“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时代的“灰色文明”,用“节俭社会”代替“富裕社会”,用满足必要生活资料的“适度消费”代替满足无限度的欲望的“高度消费”,以达到现在与未来、局部与整体、经济与环境、社会与自然在发展上的协调一致。
因此,从人类改造世界的真理性出发,必须从过去追求天然自然的规律转化为追求大自然系统的规律。科学理论的“可证实性”、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并不必然地推得科学的“绝对真理性”,人类不能把科学看成是改造自然的真理性工具;对天然自然的正确认识并不必然推得人类据此认识对天然自然的正确改造,人类不能盲信科学应用于自然能够将人类导向幸福的彼岸。这一切告诉我们,要获得人类的幸福,不仅要把天然自然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还要对大自然系统进行研究,正像人类生态学所做的那样,发现大自然系统的复合规律,按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与发展。
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当代科学发展呈现出“生态化”趋势。一系列以生态问题为中心、以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诞生了。生态经济学、政治生态学、生态化学、人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生态理论学等庞大的学科群,造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生态学综合”,促进了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统一科学图景的形成,预示着人类对天然自然认识的真实性为特征的绝对和相对科学真理观,正向以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系统的真实性为特征的综合科学真理转变。这是环境生态危机对科学发展和科学真理观的必然要求。
四、综合科学真理观的特征
明显地,综合科学真理观与绝对和相对的科学真理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不仅涉及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而且还涉及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而后者只涉及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前者不仅涉及天然自然而且涉及人工自然和人类,而后者只涉及天然自然;前者认为人类能够获得对天然自然的绝对正确的认识,并且人类只要按照这一正确认识去改造自然环境就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而后者则认为天然自然的正确认识以及按此认识进行的实践并不能保证获得正确的实践结果,只有按照大自然系统的规律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才不会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因此,综合科学真理观要求科学不仅要正确地认识天然自然,而且还要正确地认识人类改造天然自然的产物——人工自然以及人类改造天然自然过程中对天然自然的影响。这不是对科学的现实成就的忽视、对科学思维方法积极作用的低估、对科技仍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具的否定,而是依据科学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文化进行反思、对科学知识体系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的定位。消除人类出于对科学的崇拜而产生的成见,明确人类对待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应用的态度和对待科学发展的态度,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具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致性,从而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减少乃至消除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