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合亚木·海排提[1]2016年在《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既是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叁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重要措施,也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具有课程政策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双重价值。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具有课程改革的推动、民族政策的支持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等现实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忽视优秀民族文化和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认识问题与技术问题。从课程开发的流程来看,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重在学生的民族文化理解和传承;在内容选择上,重视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物质文化课程资源主题,以及节日文化、民间文学、民族语言和娱乐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主题;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来看,最重要的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在选择课堂组织形式时,要注意课程的性质,学生的特点,一门课可以单独用一种组织形式,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形式,包括开放与独立的课堂、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全班教学等课堂组织形式。从课程评价的理念、原则和框架上来看,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评价应该是动态的,整体的,应该具有民族、地方和学校的特色,以及多元化的特征。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遵守开放性、实践性、可行性、整体性、多元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途径。通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这对特定少数民族、对其他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还需要更多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和突破。
马志颖[2]2014年在《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新兴内容,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而且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即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对于文化选择研究的价值,不仅仅限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本身,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我们的课程在学校实践中如何真正树立起“基于学生发展”为本的教与学的资源开发理念与行动。民族中小学由于其所处民族地区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使得这些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必然地、先天地面临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对象,如何在这些文化中选择那些学生成长真正需要的内容就成为了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大西北,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一个以回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因此,宁夏从自然地理环境到少数民族文化都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本研究就是寄希望于通过对宁夏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选择现状的审视与反思基础上,思考民族地区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应然走向,发挥课程在育人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使得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在民族地区走向一种智慧的文化选择。本研究以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哲学以及心理学相关理论做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调查法和观察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变迁、民族教育发展现状为现实背景,以宁夏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选择为研究对象,对宁夏民族中小学已开发出的相关校本课程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文本分析,对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个市区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实然状态、涉及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在内的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选择主体在意识与行为、内容与结果方面的态度和现状、涉及包括国家文化、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在内的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在文化选择中的样态。研究通过对宁夏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现实性与特殊性的展示,发现影响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文化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文化选择主体的文化选择意识与行为、对文化选择内容与结果的认识;民族地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本身的特点。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选择体现出对学生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价值、对校本课程自身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民族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价值。所以,本研究认为,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选择是一个多元参与的动态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过程和步骤来展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文化选择主体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文化选择内容民族性与特色化的关系、文化选择结构平衡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文化选择过程标准化与操作性的关系、文化选择结果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关系,以指导未来新的文化选择实践。在此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要努力使研究在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使研究走向反思性的实践。
马正学[3]2004年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漫卷全国。校本课程开发则是这次课程改革大潮中,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舶来品,要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就必须在遵循其本质特点和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以及该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等实际出发,走适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为此,有必要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作本土化的界定。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引下,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当地学校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为依托,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由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学科专家联合或与校外团体合作或个人合作开发的,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课程生成过程。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等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SDP)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开发和利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区课程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 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遵循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关于学习经验选择的五条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多元性与一体性、本土性与现代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多种途径,其中教学活动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充分重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给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一条通向成功的光明之路,第四章以甘南藏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个案,在对该地区璀灿辉煌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整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历史、自然地理、语文、音乐、舞蹈、美术、安多藏戏、科学等9个主题领域,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入的个案探究。 在目标的确立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遵循本土化、全面性、马正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层次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人”为本和实用性等7条原则。以上述原则为指导,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架构如下:第一,多元、平等、个性张扬的理念必须引入课程;第二,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素质与能力,并不断深化和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意识;第叁,培养无偏见地、自然地和不同文化、风俗习惯的人交流、沟通以及共同生活的素质和能力;第四,加强文化整合,减少课程内容遴选上的偏见;第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族特征与认知风格;第六,为儿童提供感知和应用的模式:第七,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自主发展。与“目标模式”所谓的目标不同,这种目标始终是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计划的,而不是在课程开发之前决定好的,它是在教育活动中,即在课程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制定的,因此目标的制定与活动的过程密切相关,随着活动的进行,目标也在变化,它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因而相对于目标来说,课程开发过程是重要的。 在课程开发模式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在课程开发的目标上应体现多元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体现开放性,充分关注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世界;在课程的实施上要关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进步;在课程评价上要倡导多元评价;在课程管理上应走向分权化;在课程的编制与设置上应异彩纷呈、各宜其趣。 需要强调的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立足于并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实出发,注意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文化孤立主义”或“文化部落主义”来看待多元文化问题,不能以文化相对主义为准则,过分强调一成不变地保存自身固有的文化,从而拒绝变革,造就边缘文化霸权。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光大,才能海纳大川,走向辉煌,并引领一个民族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蓝翠柳[4]2011年在《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规范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规范化问题”为研究内容,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不规范的原因,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校和国家的层面,就校本课程的规范化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对策。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不规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学方面和师资力量方面。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和调查,笔者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不规范的原因。首先,课程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课程领导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地课程组织管理体系和经费保障;其次,教学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保障性不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计不合理、简单化;最后,师资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本校教师的资源分析不到位,教师结构欠缺合理性,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必须规范化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思考。首先,在学校层面上,一是学校要加强学校要加强课程组织管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能力;建立校内、校外资源邮寄互补的资源开发体系,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建立科学的课程组织管理体制,在课程类型上,实行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管理体系,实行弹性化课时制度;同时,保障课程教学的经费支出。二是在教学方面,完善教学设施,促进教学多元化和规范化,具体如下:设计规范化的教学目标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用规范化的教学材料,合理使用教具、改善教学材料的组织顺序、组织教材编写,改善教学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本校师资与外校专家和文化传承人联合教学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管理,建立校本课程档案库,规范化课堂管理。叁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本课程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同时,引进教师奖励机制,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疏通教学科研渠道,并根据学校情况适当引进教师。其次,在国家层面上,一是树立校本课程规范化意识,加强课程规范化管理力度;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课程规范化纳入国家政策范畴;叁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邵忠祥[5]2008年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大量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线曙光,同时,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定的叁级课程管理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和空间。这样多元文化教育为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入课程提供了思想理念,而校本课程开发为少数民族文化进入课程提供了可取的途径,两者的结合将有利于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多元发展。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以黔东南苗族传统文化为个案,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问题。相信这种多元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积极的尝试将会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既能体现全国的统一性,又能体现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差异性。本论文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部分:前言。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多元文化教育的综述性研究,介绍国内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指导意义;第叁部分:校本课程的综述性研究,介绍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作用,并探寻多元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的契合点;第四部分:通过访谈、问卷、参观等方法了解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第五部分: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建构,包括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教学及评价等;第六部分:对多元文化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困难提出解决的对策并展望未来。
成丽宁[6]2016年在《藏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政策的保证和课程专家的引导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化,校本课程开发成为课改浪潮中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然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舶来品如何才能在藏民族聚居地区学校生根发芽,如何与藏民族聚居地区文化资源结合,怎样才能开发出适应藏民族聚居地区学生学习的课程,这是藏民族聚居地区学校课程改革成效高低的关键所在。本论文试图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和课程资源论为理论基础,就藏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对青海海北州、海南州、玉树州等藏民族聚居地区学校进行了试调研。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青海某藏民族聚居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处理、分析以及实地考察可发现: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思想上比较重视藏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认同藏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关藏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现状仍然比较凌乱,缺乏理论指导,成型的成果较少。形成这种思想和行为脱节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者理念比较陈旧保守,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应有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经验,缺少专家指导和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没有形成本土化的开发操作流程和模式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从政策、学校和支持系统等方面对青海藏民族聚居地区学校藏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藏族文化资源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藏民族聚居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切实可行的对策,如加强领导对藏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与内涵理解;培训教师扎实掌握多方位的理论知识;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和课程管理保障机制等,从而确保青海藏民族聚居地区学校藏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促进和完善青海藏民族聚居地区学校藏族文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全面开发与利用。
宋生涛[7]2015年在《校本课程开发在西北民族地区落地生根——读《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有感》文中认为李定仁先生是我国着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先生在民族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是影响巨大,"十五"期间承担了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研究成果在西北民族地区扎土生根,建构了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带出了一批从事西北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骨干队伍。
李斌[8]2016年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研究:盘点与反思》文中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教学工作的完成和教学特色的形成、学生个性自我的充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各不相同,具有民族文化多元性、民族语言多样性、经济类型特殊性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特殊意义和内涵,如何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应成为人们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对新疆校本课程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刘江峡[9]2015年在《东北地区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对东北地区的兴隆台锡伯族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地调查研究,并以文化分析的理论着重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探究,发现该校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是随着两域间的跨域反哺传播而逐渐形成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即是自西北地区而来的锡伯族音乐文化反哺传播至东北地区的过程,由于两域民族文化语境的差异,该校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受西北、东北地区锡伯族文化双重语境影响,而在这一双重语境影响下的锡伯族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了以必修课程锡伯语(内含音乐部分)、选修课程慕客登艺术团等“基础+特长”的校本课程体系,为锡伯族音乐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承培养了艺术人才。该校本课程在承担民族文化传承重任的同时,也成为东北地区锡伯族文化身份构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校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却面临师资缺乏、课程连续性不够等方面的难题,笔者基于文化分析的理论,对该校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构建具有文化自觉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凸显民族特性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文化选择、寻求民族文化整体性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设置以及关注东北地区文化语境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建议。
刘晓艳[10]2018年在《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西北民族地区的学校课程体系,以期从女性的视角找出该地区学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发现的实际问题重构该地区的学校课程体系。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构西北民族地区的学校课程体系并不是建立一个女性霸权的学校课程体,让女性成为学校课程的核心,而是旨在建构一个促进两性共同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解决目前学校课程以男性为中心、忽视女性需求的问题。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但以质性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口述史法、深度访谈法、非参与式观察法、问卷法、文献法五种。基于研究内容与需要,本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论文绪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本研究已有的相关文献、重要概念、研究的对象及思路、研究可能取得成果及创新。第一章论述了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主要集中于女性主义的教育观、知识观及课程观叁个方面。分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课程仅限于分析其课程观是不够的,其教育观念对课程有方向性的指导,其知识观是其课程观的核心部分。第二章分析了女性主义视角下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存在的性别问题及出现该问题的原因。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及口述等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者从课程结构、教材文本、课堂教学及纸笔测试四个方面对该地区学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性别问题进行了论述。第叁章论述了女性主义视角下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如何重构的问题。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与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实际相结合而提出了该地区课程体系重构的四大指导理念,在相关理论指导与实际性别问题的双重分析中,研究者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对课程体系建构进行了实例分析。第四章论述了建构该地区学校课程体系的保障路径为何。研究者分别从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保障、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保障和微观层面的学校制度保障叁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北民族地区的学校课程体系并进行重构既是两性学生共同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人性化的彰显,没有性别与种族之分,所有人都是学校课程关注的对象。
参考文献:
[1].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如合亚木·海排提.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 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 马志颖.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马正学.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4]. 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规范化问题研究[D]. 蓝翠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5].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邵忠祥. 贵州师范大学. 2008
[6]. 藏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成丽宁. 青海师范大学. 2016
[7]. 校本课程开发在西北民族地区落地生根——读《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有感[J]. 宋生涛.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
[8].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研究:盘点与反思[J]. 李斌.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6
[9]. 东北地区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D]. 刘江峡.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10]. 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 刘晓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8
标签: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论文; 校本课程论文; 锡伯族论文; 课程资源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 课程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多元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