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会”、股市及其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鼠会论文,及其他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鼠会”现象这几年也“传”到了我国(在台湾前些年闹得很凶),颇为引人注意。“老鼠会”当然是一个贬义词,是指那些事实上主要靠发展会员收取入会费,或靠向新入会会员高价传销物品,从中赚钱发财的那些传销经营组织或营销公司。并不是所有的传销组织都“够得上”老鼠会,因为在一定的规则管理下,可以存在很健康的传销组织。但就“够格”的“老鼠会”而言,其特点是,在它当中每一个进入市场的人能赚钱的前提条件是后面有更多的人进入市场。所谓“老鼠会”,可以说指的就是“先进入市场的人赚后进入市场的人的钱”这么一种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前人赚后人”。
以传销方式出现的老鼠会,只是“前人赚后人”现象的一种,只不过是比较明显、比较露骨、比较赤裸裸的一种“前人赚后人”。其实,在许多市场上都存在这种情况。比如说股票市场,买了企业股票,企业的利润率不过每年10-20%,可是股票价格却可能成倍上涨,“暴发”的人,无非是赚了后来进入市场买股票的人们的钱,赚钱的前提条件也是一样,后面要有更多的人进入市场,前面的人才能赚钱。房地产也是一样。有人被“套住”,是因为“没有后来人”。一旦没有了后来人,市场就是“崩盘”,市价就要下跌,有人就要赔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老鼠会、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因市价下跌造成的“赔本”,在很多情况下其实质就在于已经进入市场的人,原以为自己是“前人”,但由于没有后来人,自己事实上成了“后人”,成了“被前人赚了钱的后人”。股市大跌,一泻千里,是因为这时人人都想逃跑,以免成为“最后一个后人”。
以上的分析是一种“高度抽象”(其他因素我们后面再说)。但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解释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已经入市的人,最希望有更多的人入市;没有新人入市,市内的人就要开始想办法“造市”,用一些真真假假的信息增强“市外人”的信心,“勾引”他们入市。“造市”的本质就在于“勾引后人”。
第二,在股票市场上,所谓“市盈率”与企业利润率(“红利率”)的差额,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其它许多因素决定“市盈率”),可以理解为“市场扩大的速率”,是“后人”数目增加的速率。当然,这里的“后人”应该“资本化”,也就是指入市资金规模扩大的速率。而且,这一“规模”指的是“相对规模”。在土地市场上,相对规模与绝对规模从长期看是一致的,因为土地的供给一般说是给定的。而在股票市场上,股票的供给量是可变的,股票价格取决于入市资金(需求)与股票数量(供给)之间的关系,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入市了的人怕“股市扩容”。股市扩容(供给扩大)会使已经入市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最后一个”——即资金的相对规模停止扩大甚至缩小。
老鼠会和股票市场(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似乎有点奇怪)最怕“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市场上许多人都成了“最后一个”。股民们今后还可以凭手中的股票从公司企业那里领取“红利”,而参加老鼠会的人们,一旦老鼠会停了下来,大家就都白白投了资而不会再有回报(唯一的“回报”是慢慢消费他们买到的那些本想传给别人的高价物品)。也正因如此,老鼠会特别地可恶,非得有规章制度加以限制不可。
以上的分析是一种“极而言之”,其关键是把老鼠会、股票市场一类的事完全视为一种“赚后来人钱”的机制——只是在赚别人的钱,似乎没有一点“生产性”功能,没有提供一点实际的效率。然而,这其实并不全面,并非事情的全貌。
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别来加以理解:“生产性活动”与“分配性活动”。生产性活动是指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效用)的活动,不仅包括生产出物质,而且包括提供服务,比如商业服务、信息服务等等。举例来说,在传销活动中,无论如何,把东西变卖出去,或者通过自己的“戏说行为”为商品作了广告(传递了信息),都可以说是一种生产性活动,多多少少提供了“有用”的东西。但是在另一方面,经济活动还包括“分配性活动”,就是说,活动的目的不是靠生产出有用物、创造出新价值来赚钱,而是要去“分配”别人创造出的价值,是“赚别人的钱”。比如所谓老鼠会活动的主要部分其实不是“卖东西”(传销),而是“套人”,“赚后来人的钱”。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仅生产性活动和分配性活动往往是不可分割的、缠在一起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分配性活动就不能有生产性活动。比如,股票市场上,人们交易那几张纸(证券)这项活动其实是有很大的生产性意义的,因为第一,它使得股票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市场对企业施加压力,迫使其提高效率、生产出更多的有用物;第二,把各种有关的信息揭示出来,无论是有关生产者(企业)的信息,还是消费需求的信息,还是经济环境的信息等等,使更多的人得以分享,从而有利于更迅速、更准确地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使有限的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真正的有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长期的、平均的角度看问题,股民的收入与他们所创造的有用物相一致。但是,股票市场怎么才能起作用?人们为什么要去股票市场交易?如果只能像其他人一样获得一个“平均利润”,就不如到其他地方去从事更“实在”而且更“稳当”一点的经济活动。到股票市场这个风险比别的市场来得大的市场上进行活动,一定得有较高收益作为诱惑,人们才会感兴趣。超额的“高收益”从哪里来?并不能从生产活动本身提供,因为股民们所生产出的有用物是一定的;高额收益的诱惑,只能来自股民们“相互赚钱”的“分配性活动”,也就是靠“挣别人的钱”。正是股票市场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赚钱也就是得以从事“分配性活动”这样一种机制,为人们提供了较高收益的可能性,从而把人们(主要是那些对风险有较大“偏好”的人们)引诱到了市场上来,也才能实现股市投机的“生产性功能”。从长期看,股票市场上大家获得的总收入,仍然是一种平均利润,与其生产性功能相一致,只不过有人在股市风波中多赚了一些,有人赔了一些,有人今天赚得多一点,有人明天赚得多一点,前人赚得多,是因为不断有后人进来赔钱,等等。
理解经济活动的多重性质,有助于理解不同市场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没有分配性活动,生产性活动可能就不能进行。不能总看着人们在“赌博”就认为这些活动没有用。不仅股票市场,就是“老鼠会”也有其“生产性功能”,只不过在有的情况下,经济活动的分配性性质过大,会使许多人“赔钱”并因此造成严重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造成市场的大起大落,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市场管理”,需要对这种分配性功能较大的经济活动进行“规治”,对“传销活动”进行监督并限制、取缔那些只靠“扩大会员”赚钱的活动;需要有“证券市场监督委员会”来防止市场的过度投机,防止内部交易、市场垄断、欺诈等等现象的泛滥,这些都是为了一方面发挥各种经济活动的生产性功能,另一方面适当限制其分配性功能。这就是所谓的“规治”不同于“取消”的特殊意义所在。如果看到市场出了一点问题,就把市场活动取消,其实也就取消了它的积极作用。市场上没有一项活动是没有“分配性”或所谓“投机性”的,如果我们见到一些投机,见到有人赚了有人赔,出现了财富的重新分配,就去取消那项活动,那么最终我们会发现什么都得取消,于是我们也就不再有什么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