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在减少剖宫产术中不良反应的观察。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的患者90例,ASA分级1-II级,年龄22~35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 例。在胎儿剖出后,D组静脉注射小剂量咪唑安定(0.03mg/kg)复合盐酸右美托咪定0.6μg·kg/h 持续静脉泵注,M组静脉注射小剂量咪唑安定(0.03mg/kg),N组以0.9%氯化钠溶液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麻醉前、腰麻后5min、胎儿剖出时、静脉注射后10min、手术结束时的心血管循环系统变化情况,Ramsay 镇静评分情况,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产妇的血压在腰麻后5min 较麻醉前降低,在胎儿剖出后开始逐渐回升,手术结束时均恢复基础水平,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产妇心率在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后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较N组也明显减慢(P<0.05);观察组产妇Ramsay 镇静评分在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后较麻醉前明显升高,较对N组也明显升高,但未发生镇静过度;D组寒战、恶心呕吐及牵扯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M组和N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0.03mg/kg)在剖宫产术中有满意的镇静、抗焦虑、术后遗忘及抗内脏牵拉反应,降低寒战发生程度和发生率,有更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咪唑安定;剖宫产;恶心呕吐、寒战、麻醉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142-02
近年盐酸右美托咪定常用于椎管内麻醉的镇静辅助用药,右美托咪定是一种相对选择性α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1],临床上可用于围术期镇静,也可与其他麻醉药物合用增强麻醉效果[2]。为此,笔者观察了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手术时产妇抗焦虑、抗应激、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和寒战反应,以及其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拟行剖宫产术的患者90例,ASA Ⅰ~Ⅱ,术前无心、肺、肝、肾、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无凝血功能异常。妊娠期合并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压史者均排除。手术均在同一时间段进行。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禁饮,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3~25℃。选择L3-4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1.5mL+0.5mL脑脊液共2mL,向硬膜外腔头侧置管,麻醉平面上达T6即可。3组产妇仰卧后均把手术床左倾30°以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孕妇常规吸氧,维持血压波动范围在基础值±20%。当MAP<60mmHg时给予去氧肾上腺素50μg静脉注射,当HR<55次/min时给予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胎儿娩出后,观察产妇情况,D组静脉注射小剂量咪唑安定0.03mg/kg复合盐酸右美托咪定0.6μg·kg/h持续静脉泵注,M组静脉注射小剂量咪唑安定0.03mg/kg静脉注射复合0.9%氯化钠溶液静脉持续静脉泵注,N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复合0.9%氯化钠溶液静脉持续静脉泵注。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 表示,研究组和对照组定量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到3组孕妇T0、T1和T2时的MAP、HR、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麻醉后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P<0.05),N组牵拉反应发生率高于D、M两组(P<0.01),M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D、N两组(P<0.01),详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采用单纯的咪唑安定麻醉以及复合右美托咪定两种方式来观察剖宫产术过程中患者的情况,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镇静、抗焦虑、术后遗忘及抗内脏牵拉反应,降低寒战发生程度和发生率等方面,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0.03mg/kg)在剖宫产术中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因此,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0.03mg/kg)适合剖宫产术中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谷文萍,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剖宫产术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2,23(48):4558-4559.
[2]李晓锋,范明威等.盐酸右美托咪定对预防剖宫产患者椎管内麻醉期间寒战反应的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1):6130-6139.
论文作者:石祖安,何光权,吴锐,周鑫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1
标签:咪唑论文; 盐酸论文; 静脉注射论文; 寒战论文; 安定论文; 发生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