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与生活世界的实践--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述评_哲学论文

人的存在与生活世界的实践--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述评_哲学论文

面向人的生存与生活世界的实践—价值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述评论文,向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体系之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和“非体系化”问题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体系问题?需要不需要建构一个科学而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此,我国学者提出了不少理论。有以物质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有以“劳动和人类历史”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有以实践为基点的“实践唯物主义”体系,也有非体系论提出的“方法论体系”;此外还有“生存论”“价值论”体系、“生活论”体系、“人类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元化”体系等等。

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分为批判和赞成两派。持批判观点的学者认为,现代哲学本质上是反体系的。一般而言,在存在形态上,传统哲学的体系化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在黑格尔那里,这种体系化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哲学思想的表述和阐释总是需要一定的理论逻辑和框架,需要一定的体系。但是,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论变成各种理论教条和理论原理的强制性逻辑结构和具有话语霸权的理论体系,那么就超越了一般的理论体系的范畴,出现体系化的问题。其最要害的问题是,哲学固有的创造本性和批判本性往往被强制性的理论原理和体系所消解。实际上,哲学从本性上讲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其真正价值在于关于人的文化存在的反思、批判和对话活动,而不在于具体的可以到处套用的理论教条和原理。“哲学主要地不是具体的理论体系和结论,而是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活动,是哲学家理论反思和理论批判,是社会过程内在的批判的自我意识,是生活世界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要素走向自觉的理性启蒙运动”。

二、“哲学观之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方式问题

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等问题的不同理解,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当代形态的理论表达形式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究竟是什么?是实证认知性科学观点,还是人道批判性价值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中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普遍认为,通行的教科书关于“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等界说和规定,带有鲜明的哲学科学化的倾向,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超越传统以及近代“哲学的知识论立场”。有学者指出:“在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历史活动中,‘科学’是否是惟一有意义的活动方式?‘哲学’是否只有跻身于科学才有意义?趋向于和囊括于科学之中的‘哲学’还有什么独立存在的价值?”同样有感于此一局限,有学者断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如何摆脱西方知识论哲学传统的影响就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入的反思,不管人们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多么高的评价,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始终还是在原地踏步”。

那么,究竟何种观点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对此,学者们在对原有的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反思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哲学观形态有以下几种:一是所谓“实践形态说”,其理论表达形态有三种——“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二是“人学形态说”;三是“类哲学形态说”;四是“生存论形态说”;五是“价值哲学形态说”。

1.“辩证唯物论形态说”。此观点以黄楠森先生为代表,他坚持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因此,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核心对象是世界,即把世界作为整体来研究,它的一部分是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图景),一部分是辩证法(世界的一般辩证规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中包括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论,它的组成部分是实践论、人类社会结构论和人类社会规律论(人类社会辩证法)。由于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精神论或意识论从历史观中分列出来与之并列,精神论的组成部分包括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

萧前先生基本赞成“辩证唯物论形态说”,但在理论倾向上又有所不同,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是有机统一的,他指出:“我们又把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叫做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因为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才得以确立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今天着重提出实践唯物主义不是为否定或贬低辩证唯物主义,恰恰相反,实实在在是要维护辩证唯物主义”。

2.“实践形态说”。高清海先生是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颠倒,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真正的思想革命,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和新的思维方式,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新时代。“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做出划时代的理论贡献,关键在于他找到了理解现实世界的新视域,找到了突破传统哲学框架的新范畴、新语言和新思维方式,这就是作为感性物质活动的‘实践’。……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可归结为‘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发现和确立”。

这一观点得到国内许多学者的赞同和认可。欧阳康先生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确立科学的实践概念、严整的实践观和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哲学观念和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也就是他们愈益自觉地从实践角度来理解和界说哲学的过程”。[19]

3.“人学形态说”。此观点以韩庆祥先生等为代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生存、发展、人的价值实现和解放的学说,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主题;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命运发出深切关注,对一切不合理、不人道的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描绘并不懈地为之奋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所在。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下形态就应该是人学。这里有三层意思:人学是在当代哲学的众多分支学科中占主导地位的一个分支学科;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以“完整的人”为主题和中心来建构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来处理与以往哲学成果的关系;只有到了当代,哲学的最根本、最深层的本质才真正地、自觉地显示出来。

4.“生存论形态说”。此观点以张曙光先生等为代表,他们认为现代哲学的主题是生存论哲学,生存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因为古希腊哲学的主题主要是本体论;近代哲学的主题是认识论;进入20世纪,“西方哲学已成功地冲跨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牢笼,使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呈现出来,现代西方的文化哲学、价值哲学、语言分析哲学、解释学、社会批判理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交往理论等,原则上都属于现代生存论哲学谱系”。

5.“价值哲学形态说”。此观点以李德顺先生等为代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就是价值哲学。这一学说虽属于现代人文主义哲学传统,但马克思是通过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分析来完成它的价值哲学建构的,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正是立足于此,马克思揭示了人的终极价值的形成及其实现过程,并通过实践的文化功能,建立了考察价值哲学的整体性方法。

6.“文化哲学形态说”。此观点以衣俊卿先生为代表,他们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形态是实践哲学”,而“马克思哲学的当下形态,则是文化哲学”。必须承认,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再属于那种单纯地“解释世界”的传统哲学理论,而是革命地、批判地解释世界并现实地“改变世界”的现代哲学理论,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仅代表着19世纪哲学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理性的导向,而且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范式之争”——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精神的理论表述

以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争”,表现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界“从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突围,在现代制高点上创新”的学术气象,并呈现出了“继承与完善”(黄楠森等)、“批判与突破”(高清海等)、“寻根与创新”(俞吾金等)、“出走与重建”(杨耕等)以及“颠覆与构建”等复杂景观。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论表述而言,实际上可以归约为“超越”与“反思”两种不同的方式。前者主张反思性建构,纯属一种理性化表述,而后者则主张批判性建构,是一种实践性表述。

以“继承与完善”为例,黄楠森等先生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至今的一百多年里,它以其关注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独树一帜,从众多的流派中脱颖而出,使自己与别的哲学流派严格区别开来,体现出强烈的个性特色。而就其共性和一般来说,它是历史上唯物主义的一派。马克思曾多次声明自己的立场,声言自己与黑格尔不同,是唯物主义者,并要求我们在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永远不能脱离唯物主义立场。因此,昭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的前提是唯物主义。就具体研究目标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开创的哲学路线,从而保证这一理论在其理性进化的道路上下段接近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其阐发形式逐渐净化、剥离研究靠自我的附加成分,惟此,这一理论对对象世界的真理把握和理论体系自身的解释才能更多地获得普遍的品格。

以“批判与突破”理路为例,高清海先生是国内率先发动对传统教科书批判并取得积极成果的哲学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提出的“实践一元论”思想无疑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1987年左右他又将对教科书体系的反思引入更为深层的哲学主题上,研究重点从体系建构转移到内容观点的重新思考。[26] 他抓住马克思主义之中人学主题,开始探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主体进步问题,以此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27] 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以弘扬主体性为特征的“人学思想”,也同时奠定了“类哲学”的思想逻辑基础。高先生试图用“实践”来解释全部的人,但从其他表述看来,他又用“人”来解释“实践”,这构成其“类哲学”的一个内在矛盾。同时,由于马克思本人并没有说过“实践是人的生存本性”这样的话,因此,他对马克思的解释显然溢出经典文本,所以在进一步讨论“人”的本性时,其立足点之“实践”和“人”的二元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随着他研究的深入而愈发明显地表现出特定的人学逻辑来。

以“寻根与创新”为例,俞吾金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寻根”工作,他所提出的“马克思的知识考古学方法”,“以非欧社会,尤其是东方社会为重要研究对象的英、美、德、俄人类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第四个组成部分,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解释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等,都为解读马克思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路。俞先生“寻根”的目的,正是为了重新发现马克思,从而重建我们对马克思学说的信念。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判定上,他指出:“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则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反叛知识论的”,[28] (P10)他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未来哲学总体框架中的地位。显然,从西方文化背景和当代西方哲学文化成果中开拓性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代表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入口。但是,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俞吾金先生并没有能深入马克思的文本并在理论上进行充分说明,而表现出对人道主义的友好,应该说并没有超越出人本主义解读模式的局限。

以“出走与重建”为例,杨耕等先生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是传统哲学的最高代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继承传统哲学的性质,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哲学一样也具有解释世界的作用,不同的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传统哲学超验的性质,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一种从经验科学知识中抽象出来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现代哲学的开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布传统哲学灭亡的同时,也宣告了现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具有开创现代哲学的性质。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时候既要注意它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联系,又要强调它对传统哲学实现的时代性的超越和发展。

标签:;  ;  ;  ;  ;  ;  ;  ;  ;  ;  

人的存在与生活世界的实践--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述评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