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王公龙
摘 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凝练出的关于未来世界发展的美好构想。对外开放的中国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流砥柱。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将有力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对外开放是中国自己做出的战略选择,但它日益紧密地联结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对外开放正在成为21世纪中华民族发展自己、贡献人类的公共产品。
关键词 对外开放 习近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推进国内改革,激活人民创新创造意识的同时,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努力在对外开放中积极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主动地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对外开放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基础上凝练的关于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对外开放孕育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开放的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既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一、对外开放是孕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沃土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一理念不仅拥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蕴,而且拥有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对外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断强化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责任感与使命追求。对外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对外开放塑造了中国紧跟时代潮流的自觉意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最为弥足珍贵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①所谓“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就是要敏锐地认识时代潮流,在紧跟时代潮流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的对外开放就是在认识并紧跟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展开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以此为依据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开发开放浦东,从加入WTO 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洪流,日益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注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正是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中国不仅赶上了时代潮流,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而且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潮流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时代潮流的理性认知,即:经济全球化反映的就是马克思早已揭示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基本规律,把握时代潮流就是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融入国际体系,走向世界历史,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争取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觉地从时代潮流的演变趋势和逻辑中看中国、观世界。正是“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②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③“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⑤既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就“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⑥
第二,对外开放增强了中国为世界做贡献的底气和信心。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为人类做贡献是党的使命追求。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较为充足的“家底”和贡献世界的底气。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提高,外部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贡献世界也有了更多、更大的期待。在内外双重因素的驱动下,中国贡献世界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不断增强。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要“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⑦要为世界做更大的贡献,就必须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直面时代难题,并前瞻性地提出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为人类作更大贡献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其本质追求就是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⑧
“那是那是,我手里闲钱有的是,不会亏待道爷和这位小师傅的。”胖子不忘还捎上王祥。王祥暗自佩服老道的手段,而且想到老道玉随缘的说法,不由地也信了几分。
第三,在对外开放中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看,今天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尽管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自己的事业,中华民族是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但与古代中国兴盛的历史环境不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可以关起门来自我实现,也不是中国自身就可以单独完成。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合作。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让实现中国梦与外部世界形成了不可分离的联系。只有让实现中国梦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二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效应,才能获得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利条件。基于此,习近平强调,“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⑨要把握历史前进大势,把中国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⑩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根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⑪
二、对外开放的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流砥柱
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对于未来世界发展的美好愿景,其目标是倡导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共创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实现这样的美好构想,必然要求世界各国顺应时代潮流,以开放的姿态和精神,在日益广泛的普遍交往中加强合作,携手同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倡导者,中国秉持对外开放的战略,在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携手并推动国际社会一道前行,无疑有助于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有研究显示,预防跌倒的管理流程可以有效预防住院患者跌倒[5]。首先要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不是有陪护在就与护理没有关系了。在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行为能力及依从性进行评估,同时对陪护人员的照护能力及预防跌倒及坠床等相关知识及安全意识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及陪护人员在住院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不断修订预防措施,以减低住院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2.降低购房者购买被动房的增量成本。政府可以通过降低首付比例、提升贷款额度以降低购房者的购买压力;适当降低物业管理费以减少购房者使用被动房的成本;通过对购买被动房的消费者给予适当贷款优惠或一定金额的奖励以降低购房成本,鼓励购房者购买被动房。
①②㉗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第二,中国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的普遍安全。首先,从经济对安全的制约效应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将厚植与世界各国的利益关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无疑会对各国间政治安全关系产生传导和“捆绑”效应,成为制约安全关系恶化和紧张的重要因素。中国与日本、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关系之所以总体上保持稳定发展的局面,与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经贸合作以及由此生成的利益捆绑效应更是早已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越高、经济合作越多元、利益纽带越密切,越有利于稳定大国关系、平衡利益格局,越有助于推动构建大国间伙伴关系,促进世界的普遍安全。其次,从发展对安全的促进作用看,中国的对外开放将为一些落后国家解决安全问题创造条件。发展是安全的基础,一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长期处于动荡,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发展的滞后。而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周边地区和非洲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开放,将为这些国家的发展带来机遇,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保持稳定,将关注的中心转向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因此,中国积极倡导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致力于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条件,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促进世界的普遍安全和持久稳定。再次,从新安全观的影响看,长期以来,西方传统的基于权力争夺和零和博弈的安全观维护的是少数大国特别是霸权国家的安全利益,国际政治始终无法摆脱对抗和冲突的阴影。而中国从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求中提炼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摆脱了西方传统安全观两极对立的思维逻辑,反映了国际社会谋求和平发展的普遍愿望,为世界实现普遍安全提供了全新的选择。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分量的日益加重,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国际影响力将会日益增大,对当代世界安全秩序秩序、安全格局、安全环境的积极影响也会日益得到彰显。
第三,中国对外开放有利于增进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物质基础。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贸合作,培育和扩大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共同利益,形成日益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对外开放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大量的资本、产品和合作机会,为全球贸易、投资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经过四十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实现空间的大大扩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利益重叠交织的趋势日益突出,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不断增强。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依存中实现发展的不归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经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客观现实。如果说过去40年中国的发展得益于相互依存和互利共赢,那么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更加离不开更紧密的相互依存和更高程度上的互利共赢。面向未来,中国只能选择“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⑮
第四,中国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开放包容。首先,对外开放增加了中华文明与世界上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机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共同体。建立这样的共同体,世界各国都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思维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孤立和封闭可能造成狭隘观念和排他意识,加剧不同文明间紧张关系。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文明开放,与所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经贸合作关系,促进了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加深了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欣赏。其次,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上不同文明间相互借鉴。一方面,对外开放让中国获得学习借鉴其他文明长处的机会。正是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邓小平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蕴含着诸多人类文明创造的先进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外开放也促进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在更大程度上认识中国和中华文明,扩展了当代中国关于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力。再次,对外开放有助于打破“文明冲突论”的思维定势。当今世界不同文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占据着国际话语主导权的“文明冲突论”给当代国际政治发展投下了浓重阴影。要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让不同的文明和平相处、和谐共存,国际社会就必须以开放包容的思维对待各种分歧。为此,中国积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强调“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⑰“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⑱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始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对外关系,积极探索与世界上不同文明间和平相处的新模式,目的就是让国际社会摆脱“文明冲突论”的思维定势,积极塑造新型文明关系。
三、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将有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理念,更需要行动。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先行者。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的贡献。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⑲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⑳
第一,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进入新时代,中国着眼于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目标,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目标的引领下,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㉑对外开放正在呈现新的发展态势。首先,主动开放。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姿态走向世界”。㉒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其意义在于以此为突破口,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开放系统。为此,中国积极建设一批自由贸易区,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以建设自由贸易港为方向,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在2018年5月的亚洲博螯论坛年会和11月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还宣布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等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新举措。㉓其次,双向开放。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对外开放不仅是在中国自己的国土上对外来资本、产业、人员等要素的开放,更是推动中国元素走向世界,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相开放、双向融合。同时,中国积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在深化沿海地区开放的同时,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的结合,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再次,全面开放。在开放对象上,坚持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并重,实现出口市场、进口来源、投资合作伙伴多元化。通过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努力实现全球的多赢、共赢,促进全人类的共同繁荣进步。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㉔
他问她,家在哪里。她说,没有。在伦敦或者中国都没有家。她一直住在学校宿舍,也租过短期公寓。她受别人照顾,目前已没有亲人存在于世。
第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当前,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但同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美国为了摆脱经济社会困局,逆全球化趋势而动,奉行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甚至不惜挑起贸易战。正是在西方“逆全球化”思潮上扬,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走向感到迷茫之际,中国发出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时代最强音,即“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㉕“各国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㉖“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㉗为此,中国在大力倡导“坚持开放融通,拓展互利合作空间”、“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包容普惠,推动各国共同发展”㉘等主张。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成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排名提升至第三位。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在国际经贸活动中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着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三,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良。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㉙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治理“赤字”,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先后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主场外交,深入参与各种多边合作机制,提出一系列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多边合作事业,推动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提出新的发展观、安全观、治理观,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中不公正不合理安排,积极参与气候变化、海洋、网络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致力于为全球治理进程注入新的活力。鉴于当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反映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和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上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问题和弊端越来越明显。为此,中国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㉚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应当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权利并对各国履行义务形成约束,促使经济全球化更加平衡。近年来,中国反复强调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推动全球经济合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还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注释: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凝练出的关于未来世界发展的美好构想,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责任担当和对人类的深厚情怀。对外开放不仅催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增强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也开辟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对外开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形成不可分离、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将不断增进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联系,促进世界的相互依存,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对外开放是中国自己作出的战略选择,但它日益紧密地联结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对外开放正在成为21世纪中华民族发展自己、贡献人类的公共产品。
目标指引行动。“让台州人民更健康,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是恩泽集团的使命,“成为中国医疗卓越运营的典范”是集团愿景。在综合目标指引下,陈海啸将其解构分类齐全,从而确立了“患者感知-安全与质量-员工学习与成长-财务平衡四个维度”的集团运行“真北”。
第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发掘古代丝绸之路的内涵,构建以亚欧大陆为核心、辐射全球的互联互通网络,塑造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和希望实现的“最终目标”。㉛作为中国扩大开放的助推器和动力源,“一带一路”连通全球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地区,连通亚欧大陆,有力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联动发展,实现同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正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首先,“一带一路”拓展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空间。“一带一路”的直接目标就是从经济合作入手,寻找和培育各国更多利益交汇点,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把各国和各地区联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携手有关国家着力打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以及六大经济走廊、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国际合作新空间。“一带一路”提出五年来,中国已经同8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 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 多万个就业岗位。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㉜其次,“一带一路”提供了各国共享发展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在“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㉝致力于把“一带一路”打造成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借助这一平台,中国积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合作机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努力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尝试在世界范围内填补发展的洼地,促进世界走向共同繁荣。再次,“一带一路”塑造着国际关系运行新模式。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致力于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立不同形式、内涵丰富的伙伴关系。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理念,大力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致力于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实处,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中国正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国际关系运行新模式,构建不同文明间相互尊重和包容的新范式。
第一,中国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首先,对外开放决定了中国维护和平的战略选择。中国对外开放需要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才能与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中国之所以能够实施改革开放,首先得益于中国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理性判断。中国要持久地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其次,中国对外开放将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中华民族自古爱好和平,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⑫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让中华民族深知和平的珍贵。基于对历史的惨痛感知,中国一再宣誓“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⑬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壮大自己的力量,就意味着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有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稳定,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创设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为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自1990年以来,中国军队已先后参加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7 万余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8年来,中国维和官兵新建、修复道路1.4万余公里;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800 余枚;接诊病人20 万余人次;运送各类物资器材135万吨,运输总里程1300 余万公里。⑭实践证明,开放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越是开放,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意义就越能得到充分彰显。
⑭《中国军队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解放军报》2018年5月28日。
桂娭毑吓了一跳,他这个身体,怎能上得水库工地,这一去,准是送肉上砧板。她晓得宝玉爹的脾气,宁折不弯从来不低头求人的,思前想后她豁出去了,瞒着宝玉爹,去找带队的大队民兵营长白招财。忘了跟大家通气,招财在部队待了两年,没有更光荣,复员回来了,当了民兵营长,如今也成了喊得水动的角色了。
④⑥⑮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
⑤⑦⑲㉑㉙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58、34、59 ~60、58页。
⑧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⑫⑱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月20日。
⑬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4日。
③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
⑨⑩⑪㉒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539、537、357、页。
⑰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⑳《习近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
㉓㉕㉖㉘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
我这段时间,其他几个《论》都出来了,《冰心评传》也出来了,《郁达夫论》没有出来,百花要出的,已经见了广告,但还没印出来。那么今后怎么样搞法,现在还没有什么想法,好像我最近看书的时间也没有,写东西更谈不上了。我想先弄一阵子再说,但总而言之还是要继续搞下去。更希望的是,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小组来接班,我当然要写下去,更希望未来这个路啊,大家一起来走下去!
㉔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㉚㉝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㉛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其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独特鲜明的农村特色,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区域传统村落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意义。
旅游市场环境的变化加上个性化旅游的兴起,必然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传统在线旅行社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为了在产品创新、服务优化以及价格控制上更具竞争优势,不少传统的旅行社巨头正在积极拥抱线上。
㉜《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
作者 王公龙,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 200233)。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BS02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晨光]
标签:对外开放论文; 习近平论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