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王志毅

无锡市梁溪区惠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门诊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选择中药汤剂治疗,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0.0%(24/40)、95.0%(38/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治疗时,中医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治疗;临床效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是因为幽门功能不全、胃内排空延迟等因素引起胆汁反流到胃中,持续性破坏胃黏膜上皮,进而导致慢性炎症,迁延难愈。现阶段临床中在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西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西医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具有较高的疾病复发率。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1-2]。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门诊患者。纳入标准:满足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存在反复性胃部疼痛,进食后尤为显著;存在反酸、呕吐、恶心现象;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出现炎性改变,胃黏膜上皮组织存在大面积细胞坏死;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胃肠道恶性肿瘤病史患者;消化道手术史患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严重心肝肾等慢性疾病患者。通过数字随机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22例、18例;患者年龄为20-67岁,平均年龄为(39.2±2.4)岁;病程为2-15个月,平均病程为(11.2±3.4)个月。实验组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21例、19例;患者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39.7±2.1)岁;病程为3-15个月,平均病程为(11.8±3.3)个月。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每天1-2次,每次20mg,每日晨起吞服或者早晚各服用1次;口服铝碳酸镁片,每天3次,每次0.5-1.0g,于两餐之间和睡前服用;口服吗丁啉,每天3次,每次10mg,于餐前服用。

实验组患者选择疏肝利胆和胃法的中药汤剂治疗,药方选择柴胡疏肝散加减,中药方剂的组成为:生甘草9g,黄芩、川芎、半夏、旋覆花各12g,姜竹茹、白芍、枳壳各15g,柴胡20g。如果患者胃痛严重,则应加用延胡索、蒲黄;如果患者脾胃气虚,则应加强党参、白术、黄芪;如果患者脾胃热盛,则应加用淡竹叶、蒲公英;如果患者严重反酸,则应用吴萸,海螵蛸,煅牡蛎。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二次煎各200ml,早晚餐后各服用1次。两组患者均给予为期2个月时间的治疗。

1.3临床观察指标

结合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来判断临床效果:症状、体征彻底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幽门口胆汁反流消失,胃黏膜澄清则判断为显效;症状、体征显著缓解,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幽门口胆汁反流显著减少,胃黏膜变淡则判断为有效;症状、体征没有显著变化,或者加剧则判断为无效;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之和则为总有效例数[3]。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0.0%(24/40)、95.0%(38/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中相对严重的一种胃部疾病,临床研究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是因为各种因素引起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让胆汁反流到胃部,破坏胃黏膜,导致刺激性损伤,进而引起严重炎症病变,如糜烂、水肿、充血等。如果控制不理想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4]。现阶段临床中在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常常选择多潘立酮、普瑞博思、吗丁啉等胃肠动力药,让胃蠕动有效加强,对胆汁反流进行有效抑制,并联合应用组胺H2-受体阻断剂,如雷尼替丁,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进行抑制,对胃黏膜进行有效保护;但是临床实践发现,常规西医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疾病复发率较高[5]。

中医学将胆汁反流性胃炎纳入到“嘈杂”、“胃脘痛”等范畴;中医学研究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忧思过度、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当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时,胆胃主降为和,肝脾主升为用,所以肝胃不和则可能引起胆汁上逆范围,进而导致胆汁返流性胃炎;而肝胆脾胃气机不调则是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坚持健脾养胃、疏肝利胆的原则。柴胡疏肝散的组成包括生甘草、黄芩、川芎、半夏、旋覆花、姜竹茹、白芍、枳壳、柴胡;黄芩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作用;白芍具有泻肝胆之气、缓肝、平肝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的作用;半夏具有和胃止呕、燥湿化痰的作用;旋覆花具有止呕、行水、消痰、降气的作用;姜竹茹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的作用;枳壳具有破气,行痰,消积的作用;柴胡具有疏肝利胆、疏气解郁、散火的作用;甘草则具有调和诸药的效果[6]。以上诸药合用具有健脾养胃、疏肝利胆的作用;能让胃肠蠕动加强,对胃黏膜进行有效保护,让炎症得以有效消除。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0.0%(24/40)、95.0%(38/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在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治疗时,中医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艳婷,阙任烨,陶智会等.纳达合剂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J].中成药,2016,38(2):246-251.

[2] 王燕云,陈炜,付君秋等.泮托拉唑联合多潘立酮、铝碳酸镁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J].中国药师,2014,(5):842-844.

[3] 丁宁.四逆散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J].河南中医,2015,35(3):486-488.

[4] 陈扬波,陈勇毅.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657-1658,1667.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4.09.030.

[5] 周新宇.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中医治疗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7):230-231.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7.185.

[6] 王志刚.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4):226-227.

论文作者:王志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  ;  ;  ;  ;  ;  ;  ;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王志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