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这些公务礼仪,就“人在囧途”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懂论文,公务论文,礼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递名片是单手递,还是双手呈?不打领带,衬衫衣领纽扣该解开还是系着?这些公务礼仪看似细小,不经意间却影响着公务人员的形象。因为礼仪知识的缺乏、忽视,有些场合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造成不应有的尴尬。 古人云“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公务礼仪中有哪些易出差错的区域,不妨看看下面几位公务员朋友的职场亲历。 案例一:男士露小腿 相当于女士走光 刘先生(区机关副处级干部) 因为负责招商引资这块领域,我参加过不少高大上的商务活动。一直以为,出席这种场合,男士只要西装领带、皮鞋锃亮就可以了。这样想显然太简单,稍有不慎,你可能就会中招。 我最初的教训是在“袜子”。那次,我陪同领导参加一个国际商务会谈。领导觉得我的英文不错,安排我坐在他边上负责翻译工作。我应付自如,译得颇为流畅,会谈气氛非常融洽。我有些小得意,不由跷起了二郎腿。这时,旁边一位女士善意提醒我,“你的袜子太短,露出小腿了。”顿时,我羞红了脸,悄悄放下了腿。 回去我就请教做秘书的同学。他告诉我,袜子不能穿得太短,男士露小腿相当于女士走光,天冷时坐下还会露出里面的秋裤,这都是很不雅观的着装习惯。“你看奥巴马的腿很长,他穿的都是高筒袜,没一次露小腿的。” 自此之后,我就非常注意穿着规范。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冠必正,纽必结。”很多人穿西装不打领带时,衬衫领子扣子都是扣紧的。老外告诉我,如果不打领带,衬衫领子的第一颗扣子要解开。全部扣住,或者解开两颗扣子,都是不合礼仪的。我注意到,这样随意着西装的人还挺多,显然他们还缺乏这样的着装小常识。 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务礼仪课。老师说,男士着西装,背后的开衩一定要剪开,当场就有人发现自己的西服至今还没剪开叉。 别小看这些着装规范,在国际化的社交场合,大家越来越注重这些基本的社交礼仪,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当然也要与国际接轨,注重公众形象,否则贻笑大方。 案例二:乘电梯不知谁先进 赵先生(市级机关主任科员) 女士优先、让长者先走,这几乎是职场人士下意识的行为习惯,可并非每次都奏效。 我曾经就为“电梯”秩序纠结过。那天,和同事们一起参加徐汇区的一个座谈会。走进办公楼,出于礼貌,我让女同事先进了电梯,然后,我去扶电梯门,想把手伸进按钮处。结果这台电梯反应很快,她刚走进去,门就合上了,剩下我和几个男同事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估计里面的女同事也很尴尬吧,要去哪个会议室开会,她似乎还不清楚呢。 经此“掉链子”之事,我对电梯礼仪有了经验。我注意到,让长者、尊者先进电梯,自己站在门外,手伸到电梯里控制按钮的场景不少,这既不安全,也不符礼仪规范。一般情况下,陪尊者、长者入电梯时,自己先走进去,让电梯门保持开启状态,然后招呼长者进来;走的时候,控制好按钮,让长者、尊者先走,这样就不会出现上述场景的尴尬。 上下楼梯也是一样,很多人出于礼貌,都让长者先走。殊不知,上楼梯时,走在他们身后,出现什么情况,可以托一把;可下楼梯时,应该倒过来,走在前面比较稳妥。其实,这些场合只要换位思考就行,换做对方是孩子,你就会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礼仪没有太深奥的道理,就是于对方方便。 案例三:贵宾坐在了副驾驶位上 张先生(区级机关主任科员) 我在区政府从事行政工作,有时候要安排出行,别以为这是小事一桩,一疏忽,可能就会造成工作上的疏漏。 就拿我一位同事的例子来说。那次,他是出行活动的协调者,安排好大家上车、坐好后,他习惯性地就往后面走,坐在了最后一排。那可是一辆大巴,结果车到点,前面的人都站起来往前走,他却傻眼了,这时他不可能跳窗出去呀。因为没人引导,大家走下车,都一头雾水,不知该怎么走。这就是经验不足。 作为工作人员,低调行事是对的,但他需要第一时间跑出去做引导,需要给司机指路,所以,一般情况下,他应该坐在车子前面,比如驾驶员旁边的位置,这样比较合适。 我们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次他陪同一个代表团出行,他把代表团的贵宾安排在了副驾驶的位置。那天回去后,部门主任委婉地对他说,“机关里的礼仪还是要好好学一下。” 乘车礼仪的学问是很多的。如果尊者或长辈亲自开车,副座是一号贵宾的座位,就是说旁边的位置一定不能空着,否则把尊者和长辈当做司机。如果有专职司机开车,司机右后方的座位则是一号贵宾座位。 案例四:拒绝盛情邀请的尴尬 龚先生(市级机关处级干部) 八项规定后,我们的公务接待变得规范简约。比如与调研主题无关的、收门票的景点一律不安排。如果是公务接待,只有一次公务陪餐,其他都由对方自行结算。这为我们的接待工作减负,但如果事先没有沟通好,讲清楚规范,可能会出现“误解”。 刚开始执行时,就出现不少尴尬。因为对新规不熟悉,对方又都很热情,吃饭时会招呼我们“一起吃”。这时,我们心里就很纠结,如果和他们坐一桌,就要让他们为我买单,这不太礼貌;如果由我来买单,属于自掏腰包,显然不现实。所以,每当这时,我只能委婉地拒绝。如果时间允许,我会溜回单位吃工作餐;时间来不及,我就在隔壁一桌坐下来,点个简单的套餐,和对方隔桌相望而吃。 我们是严格按照规定来行事,而对方因为新规,会觉得我们有些不近人情。有一次,有个团准备离开了,临上车前,却被我们的前台叫回来,“你们的餐饮费还没结清呢!”他们一脸疑惑,甚至还有点不理解,我就上前解释,“不好意思,现在餐饮都要自行结算。” 所以,我们在事先的公函接待里,都要很明确告知他们接待新规,反复沟通,否则,很容易出现上面这种情况。慢慢地,大家就熟悉了新的接待规范,不会再上演对方主动邀约、我们只能推却的尴尬。 案例五:搞错了席卡的名字 蔡女士(街道党务工作者) 开会是公务员最常遇到的公务活动。我的工作会涉及不少会务安排,每次我都会精心准备,可稍有不注意,还是会出现一些乌龙事件。 那次是关于环保治理的一场座谈会,活动邀请了4位嘉宾,他们将做会议发言,我们早早就准备好了席卡。离会议开始只有10分钟,嘉宾席上还有一位置空着。打电话对方也没接。这时,我注意到,有个人提着公文包满场找自己的名字,一问,才知他就是应邀而来的嘉宾之一,可席卡上的名字写错了。我连忙安排他坐到嘉宾席上,悄悄撤下他那张席卡。离会议只有2分钟了,更换席卡显然没时间了。我也很焦虑,因为主持人手上的出席名单上还是原来的错误人名,如果他按这个名字念,就会给这位嘉宾造成不便。会议已经开始,我灵机一动,就把这一情况写成小纸条,让会议的服务员借倒茶的时机递交给主持人。这一提醒也就避免了接下来的再次出错。 之后,我对会务安排更加细致了,都会提前精心准备,大到会议材料的核对、发放,参会者座位的安排,小至茶水的摆放、话筒音量的调节,每个细节都不敢放过,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我还会准备好备用席卡,以防不时之需。如果你不理解这些官方礼仪,你就会“上路”_人在囧途论文
如果你不理解这些官方礼仪,你就会“上路”_人在囧途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