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_课堂教学论文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_课堂教学论文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0)05-0058-04

当前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已形成不少成果,但基本上仍然停留在“泛德育”的环节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实践缺乏深入研究。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素养的培育,其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离开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素养的培育终将是一句空话。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试图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审美化教学,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审美化的理论基础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审美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盈于课堂之中、流动于师生之间、以自由和谐的审美精神浸润学生生命,舒展并生成其健全人格,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核心价值是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良好的教学目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审美化是针对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审美化,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第一,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人是实践着的存在物,人在活动中存在且人的活动多种多样,而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运动和独特精神活动,是最能体现人的自由本质特点的。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作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自由地实现着自己,人所独有的本质力量才能充分地显露出来;也只有在审美中,人才能把现实与理想、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完全统一起来,从而充分体验到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尊严和价值。[1]价值哲学把真善美的统一看成是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在真善美三种价值中,真是最基层的价值,美是最高层的价值,人经真→善→美而达到自由,[2]“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3]如席勒所言:“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4]自由的精神就是审美的精神,人的自由本性决定了人应是活生生的和充满诗意地生活于基本的经验世界中,即“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审美作为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灵魂的解放,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5]正如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指出: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显然,课堂教学生活作为学生教育生活的一个重要世界,其内在的要求便是主体能够在课堂上以知识的探索作为载体、以师生的互动作为翅膀而舒展和张扬充满智慧与人性光辉的自由生命运动,从而本真而诗意地存在着、成长着。这种理想的课堂生存状态只有通过课堂的审美化教学过程来滋养。

第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的目的是不断解放和完善人的自由个性,陶冶和唤醒人的人格心灵。德国学者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以爱为根本的文化传递,但它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把人的传统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6]雅斯贝尔斯把教育的过程看作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是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追求灵魂与情感,“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7]教育学是从由知识到情感灵魂的次序与高度来观察教育的。显然,作为教育主场所的课堂教学活动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堆积,应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而能够实现知识向灵魂的生成、自然向人的生成,把人的生命感唤醒、触及精神之根的恰恰是审美的力量。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而这种求真、向善、爱美认知情感和品质意识需要通过某种规定的形式来实现和固化,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力量就在于通过培育学生审美的尺度实现课堂合规律性(真)与合目的性(善)的统一。

第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看,审美教育对其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促进作用。按照一般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道德规范要求约束自己,其基本的价值追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偏重于说理;而审美教育主要靠美的事物和意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化,使人乐善好施。[8]应该说两种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吉利根指出: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一是公正趋向的道德观,一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前者强调人都应该根据原则、规则、权利、义务生活,以讲究道德的客观性、逻辑性、理性为特征;后者则强调每个人都应得到关心、照顾,至少不是每个人受到伤害,具有较多的主观色彩和非理性色彩。[9]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前者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后者理解为美育的价值取向,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就可以使人格完善的两个必要方面,最终相互统一于一体,形成统一的完美的自我。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质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10]其最终目的和核心任务要使大学生通过美育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就此而论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因而两者是统一的。正如康德所言:自然界的秩序和道德领域的秩序有其同一性,这就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能体悟到自然界的必然性和道德自由之间的超感性的统一。[1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审美化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美学为指导,以实现道德教育自由为目标的一种思想、理论和操作模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实践

实施审美化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是“创美”与“立美”。

(一)“创美”:实现审美化教学的基础

创美即教师的创造美,通过教师的创美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逻辑美,教学内容美,教学方法和形式美,从而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谛和精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人们献身于美的创造和唤起审美乐趣为目的的艺术。艺术的基础是情感,艺术的哲理是美学,教学艺术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情感的投入,整个教学活动要求“真善美”的统一,要求“精气神”的统一。[12]因此,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创美”与“立美”。“创美”是实现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前提条件,是“立美”的基础;“立美”是“创美”之实践和升华。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忽视审美的倾向。一些教师只追求教学内容中的价值取向,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教学内涵;只采用理论宣讲、逻辑推理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缺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来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有效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乐”,在于教师课堂美的创意。

如何实现教师的“创美”?我们认为,实现授课教师课堂“创美”,必须对教材、教案、课件、案例、教具、教学情境等进行系统化的审美设计,从而使整个课堂活动呈现出美的面貌,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并在不断接受美的洗礼过程中,完善和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

一是对教材进行“创美”设计。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从知识点上看仿佛和高中阶段学习过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国历史》等有近似性,导致学生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知识点的似曾相识,如果教材取舍不当,必然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对教师持排斥态度。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创美设计时,必须做到取舍组合得当,择其善者而从之,着重从理论性、逻辑性、科学性以及实证分析的角度取舍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和方法,既不完全照本宣科,又不完全抛开教材,确保学生能够对教材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二是对教案进行“创美”设计。教案设计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常规做法就是:一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要;二要备方法,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内容,有效把握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确保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过程高潮迭起,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结尾回味无穷,发人深思,使学生在浓浓的气氛中,好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理性思维,端正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三要制作好课件(或者板书设计),课件是展示给学生的“视听”内容,色彩搭配、字体大小、音乐陪衬、展示节奏、动漫效果以及核心内容关键词语表述的准确性等都是“创美”的关键。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综述《风云变幻八十年》一节,既属于开篇之首,又属于整个教材的开篇,要通过幻灯、电影片段、动漫效果让学生通过时间隧道,仿佛置身于一个封闭落后、处处挨打的弱国臣民悲哀之中,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民族振兴、匹夫有责的呼喊。如此课件创意,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创美”设计。一般来说,教学情境设计包括日常课堂情境设计和实践基地的选择。课堂情境设计要根据课程的不同有所侧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应侧重科学性、哲理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应突出浓浓的情感氛围等;实践基地的选择应该体现人文和历史特色,比如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情教育基地、英雄人物工作地或出生地等,通过这些专题性的基地建设,让每个参观考察的学生,能够置身于基地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和体验,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使教学达到实效。

(二)“立美”:美化教学的价值追求

按照弗莱德的观点,审美是以两个角度为基础的,一是以我为视点,二是以宇宙为视点,二者的合一,就构成了整个审美体系;而第一个视点,审美是我在审美;第二个视点,宇宙的本质是善与恶;二者的合一,实质上就是主体(我)与客体(宇宙)的统一,而这个统一的过程中,主体的“我”是实现审美价值的核心。[13]因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审美化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创美活动,更重要的在于学生审美活动的参与,即“立美”实践。从此角度来解读和把握,我们认为,“立美”实践的主要落脚点在于:“愉悦”与“对话”。

一是“愉悦”:“愉悦”即是创造施展学生个性自由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生命本真的自由支配自身在课堂中的存在,不必由于外部力量的强制而被动地压抑自我,从而战胜自我,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活动和建构生成,实现学生自身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意味着以“乐”为核心,使学生从外在束缚和自我羁绊中彻底解放出来,以主体参与的自由精神充盈于课堂之中,感悟乐趣,体验成功,使课堂真正成为令人愉快的、心向神往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审美化应是体验“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否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快乐,是一切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艺术的审美性,包括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教师的语言美、教态美,教学评价的激励美,师生情感融合、共鸣美等,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以极大的兴趣投注于课堂、以自主能动的精神积极地参与课堂、以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渗透于课堂。只有当学生战胜自己,积极主动地把教师的“乐教”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和情感场域,从自我活动、自我实践、自我成就的内在体验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由感和精神享受,而这才是“乐学”的精髓所在。因此,建构审美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营造快乐的课堂,建构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是“对话”:“对话”即是师生主体间的互动,它有助于打破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以平等交流体现学生自我尊严和话语权力的自由,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对话”的课堂意味着学生从教师的话语霸权中解放出来,主体之间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交流与平等共享,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情感认知的共鸣。首先,课堂对话是一种开放的、自由探究的理性思维交流活动,它要求师生一道共同参与到追求真、善、美不同类型的知识过程中去。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可以说,对话是“化知为智”的中介和力量,是课堂审美化的升华。其次,从动态上看,“对话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关系”,[14]在对话中,师生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共同步入教育的“之间”领域,并在其中相互理解、平等交流。“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以引导——发现的方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校正或情感理性的升华,在双方的欣赏和自我欣赏中,愉快地陶冶人的情操。再次,对话过程同时又是师生在经验共享中相互造就的过程。作为信息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大量的信息储存量,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青睐,脑海中可能已经积存大量社会生活信息。因此,师生之间在平等对话中共同摄取双方创造的经验和智慧,达到文化共享、责任共享、精神共享、价值共享,最终是审美共享,从而相互造就、共同成长。[14]通过精神相遇、经验共享、自由开放的对话,课堂不再屈服于工具——技术理性和分数的权威,学生不再毫无主体意识地服从教师的价值观,而是两者都以活动主体、独立人格的身份自由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师生、生生双方平等交流,互尊互爱,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着和谐,从而建构知识,生成智慧,完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标签:;  ;  ;  ;  ;  ;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