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慢速城市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_国际慢城论文

国外慢城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情况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862(2011)04-0084-07

1 慢城的概述

慢城(Slow Cities or Cittaslow)是1999年自意大利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如今在欧洲及欧洲以外的地方已有相当规模,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慢城协会①。在国内,关于慢城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在宜居城市理念得到越来越重视的今天[1],引入这一概念并了解西方慢城运动对于中国的城市发展与规划还是有着较大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1.1 慢城的定义

慢城是由“Slow Cities or Cittaslow”翻译而来,暂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国外已有的慢城实例和各种文献对其的描述[2-4],慢城是这样的城市:环境清新优美,徒步区和绿地星布棋罗;地方的传统生产、工艺与烹调得到大力的支持,鼓励发展有机农业,支援本地的农民和贩卖本地制品的商店、餐馆等,拥有服务于本地特色与个性的现代产业;居民生活节奏悠闲,充分享受当地的美食和亲切的人文氛围,热情好客,敦亲睦邻;政府重视环境保护,鼓励环保科技,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新技术为居民生活谋取福祉。总之,这是一种更加宜居的城市模式:具有独特的地方感,拥有美食、健康的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节奏悠闲舒适的社区生活。

1.2 慢城的背景与起源

2.1 慢城的背景

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人与地域面临着空前规模与超速的变革。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导致了以资本、信息与人力快速流动的“网络社会”的产生[5]。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被紧密联系在由通讯,知识,产品与消费所构成的全球性快节奏的网络中。这个快速的网络很大程度上是全球规模资本扩张的产物,随着资金在地方、国家和国际资金的加速流通,日常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6]。与此同时,公共社会生活的节奏也不断变快。不断加快的节奏没有为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其本身却成为城市中于死亡率与发病率紧密相关的问题[7-9]。

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和信息成为全球的共享资源,地域文化由于差别不断淡化被推向了同化和消亡的危险边缘。这种全球文化的一致性使得建筑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对城市专业化的空间设计及商业化的空间组织和运作,非但没有产生所追求的空间特色,反而导致城市原有的秩序、独特的地方感正在慢慢消失[10,11],变成“无处不在的社区”[12],走向了空间一致性。许多城市趋于同质化,城市个性走向模糊。

总之,全球化带给了我们许多便捷的同时,也强加于我们来了一个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城市个性模糊化。如何确保我们的生活质量、发现并保护地方独特的精神与风貌已成为当前地方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1.2.2 慢城的起源[13-16]

1999年10月,意大利城托斯卡纳基安蒂地区的小城市Greve-in-Chianti的市长Paolo Saturnini与另外三个城市Orvieto,Bra和Positano的市长联合发起了“慢城运动”,决定将慢食运动的原则运用到当地的社区、政府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以保护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特色并致力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会议定义了慢城的属性,成立了慢城协会,并发表了《国际慢城宪章》。这四个城市成为最早的慢城,慢城运动也由此而生。

图1 慢城的标志

来源:http://www.cittaslow.org/

《国际慢城宪章》致力于解决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共有55条准则,定义了慢城协会的性质与目标、会员城镇的必须做出的承诺与享有的权力以及年度慢城协会大会的相关要求。

依据《宪章》,会员城市需要做到:保护环境,维持和发展本地区特有环境和文化;合理发展利用土地,积极利用新技术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生产和采用天然的食材,保护当地的美学与美食传统,保护当地的传统生产和手工艺等;发扬居民的热情好客,促进相互认同,通过公共教育来培养居民的审美意识和慢城意识,从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宪章》规定,申请加入的城市人口须在5万人以下,须在以下六个政策方面:环境立法、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品质、本土产品、热情友好和知识教育,提交执行情况的自我评价报告,并经相关的慢城协会的领导人的视察与批准。被批准的会员城镇会签署一系列的保证书,他们慢城政策的执行情况每隔四年就会被重新视察,以确定他们符合慢城原则[4]。考核的标准是根据慢城运动的目标而建,各个成员国标准一致。在这六个政策方面,除对会员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政策方面是硬性要求,其他仅是参考建议。

被批准的慢城将得到一个慢城编号,可以使用慢城的标徽,有权将标识运用到各项有利于实现慢城目标的活动。年度会议每年将会在不同的城市举行,它为会员城镇间相互分享从美食到设备方面的体验、交流关于慢城建设的理念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慢城政策在会员城市的继续执行提供动力与支持。

1.3 慢城运动

自1999年后,越来越多的认可慢城的城市,开始申请加入慢城协会,一场国际性的城市运动——慢城运动由此开始不断地发展。

1.3.1 全球化与慢城运动

Knox从城市空间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慢城运动旨在向全球提供一种城市的管理模式,并通过当地自身模式的管理,致力于抵抗全球化[17]。Pink认为,慢城运动旨在推广一组关注于地方可持续性与独特性的环保原则和管理模式,并以此来替代全球化的一些形式[18]。

慢城运动是一场反对全球化的运动?事实上,“反对”或“抵抗”两字并不能准确地概括慢城运动与全球化的关系。随着慢城协会跟会员城市之间联系的密切,慢城成为一个全球性水平的城镇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慢城运动也将全球化运用到自身的营销中。二者并非势不两立,慢城运动是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快节奏的生活、同质化、环境污染、地方感的渐渐缺失等的一种回应,并不反对“良性的全球化”②。其发起者Paolo Saturnini指出,慢城运动不是一场保守运动,它并不提倡返回到公社时代或者固步不前③。全球化带来的那些能够提高技术水平与效率,并且不损害当地的特色的东西,也受到慢城的支持,如网络。良性的全球化可以成为慢城营销当地特色产品的一种途径,从而促进和维护当地的特色和传统[19]。然而,这种良性的全球化关键是以当地事物优先。

慢城运动旨在向全球推广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和哲学——慢城,并希望通过其教育作用,让人们明白对于生活,他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可替代选择[20]。同时,慢城是一种引导城市经济的模式与方法,也是一种通过解决环保、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21]。慢城运动的目的很简单,即反对标准化和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倡保护地方特色传统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让城市更加宜居。

1.3.2 慢食运动[22]与慢城运动

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产生于慢城运动之前。为了反对全球化带来的美国快餐文化,1989年由Carlo Petrini在意大利的Bra发起了慢食运动,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当地生产、传统美食和相关的文化。慢食代表着这样一种精致生活理念:人们经常会面,悠闲的用餐,大家一起交流红酒、美食和哲学方面的看法[23]。

慢食运动作为一种基层运动,至1999年在意大利的城市和小镇上已非常普遍,在欧洲已有相当的群众基础,慢城运动就是在此基础上而发展起来。慢食的哲学也被运用到慢城之中,可以说,慢食运动是慢城运动的灵感源泉。

尽管二者属于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二者有着复杂的联系。慢城中运用的‘慢’哲学是对慢食哲学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忠实于慢食的生态美食和保护农业生态多样性的原则外,慢城哲学还从城市管治层面设定了一系列的原则。将慢城中‘Slow’仅诠释为对快节奏生活的反击并不准确,它还意味着对时间的优质利用,代表着一种高质量的生活,以及对这种高质量生活的诉求[19]。

1.4 慢城运动的现状与前景

目前,慢城运动在欧洲及以外的地方蓬勃发展,慢城正成为一个跨国性的城市网络。2001年,第一批的28个慢城多位于意大利北部。到2010年,国际慢城协会已拥有135个会员城镇,分布在意大利、英国、德国、挪威、西班牙、葡萄牙、新西兰、美国等20个国家,其中有过半是意大利的城市,但其他国家的慢城也增长很快,亚洲的韩国和日本也有不少城市加入[24]。慢城人口五万的标准并非必需,但这一政策已在小城镇建立起来,如果一个人口超过此规模的城市申请加入,慢城委员会将通过商议决定是否批准。慢城运动更适用于小规模的城镇,因为慢城的政策和目标在这样的小城镇施行起来更容易取得成效[19]。最近运动又增加了‘熳城支持者(Cittaslow Supporter)’[25]一类,其类似于慢城之友之类,不能成为慢城的城镇可以通过成为慢城支持者而加入慢城网络,明显地扩大了慢城运动的适用范围。

尽管如此,这一运动明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对慢城政策和目标的施行情况也处于不同阶段。鉴于欧洲的慢城都是一些小城市或小镇,Sudan就对慢城在美国Manitoba的运用进行了采访,提出了慢街区/社区(Slow Neighborhoods or Communities)[19]的可能性,通过标识不同的街区,在不同的街区运用,从而渐渐实现在较大的城市中推广慢城模式。慢街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有待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与其相配套的政策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慢城运动有望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基层城市运动。

图2 慢城2010年在全球的地理集聚

来源:http://www.cittaslow.org/

2 国外典型的慢城案例评价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对慢城的探索,而在欧洲的意大利、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已有许多慢城。作为慢城的发源地,目前欧洲的慢城已发展的比较成熟,其成功的经验将对我们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2.1 意大利[3,19]

意大利是慢食与慢城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拥有慢城最多的国家(至2010年,一共有68个)。在意大利,慢城多是中世纪的小城,区域特色相当显著,即使是很临近的城市,人们也会体验到各城市完全不同的风貌。其中Greve-in-Chianti、Orvieto是两个资历比较老的慢城。

2.1.1 慢城Greve-in-Chianti

Greve-in-Chianti是慢城的诞生地,坐落在托斯卡纳的基安蒂地区。Greve-in-Chianti曾是一个就业水平很低的小镇,当时许多人迁移到其他的地方去找工作。后来为了吸引人们回来就业,大型的工业被引入了小城。然而多年以后,当地的景观、传统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都受到了工业很大的影响,为当地人敲响了警钟。当时的市长Saturnini就决定不能再让这种悲剧在发生在其城郊。他根据当地历史制定了慢城政策并发起了这场运动。这些政策包括:支持传统的土地利用,如葡萄园;保护当地的传统建筑——石头别墅;在慢城与慢食网络中推介当地的特色生产,如基安蒂红酒,提高品牌知名度等。通过诸如此类的系列措施,当地的生产取得了经济上的持续,从而确保了大型工业不必再被引进,由此当地的风貌与特质得到了保存,周围的郊区的生活质量也在其成为慢城后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1.2 慢城Orvieto

Orvieto其实在慢城运动开始之前就是一个典型的慢城了。近二十年来,Orvieto一直将保护镇上的历史文化中心和解决污染、噪声、交通和停车问题放在首位。由于其独特的高地地形与软岩地质,为了维持其地质的稳定和墓穴的可持续性,Orvieto把解决交通问题放在首位,修建了缆车和一个两层的地下停车中心,缆车和车库中的电梯可以直接将人运送到城市中心,从而解决了城市中心繁重的交通问题。这些举措都是在慢城诞生之前已完成,“慢”哲学在其成为慢城前早已经渗透到其生活哲学和政策中。在Orvieto成为慢城以后,其最大的改变可能是增加了在当地学校餐厅同本地生产的新鲜食物的要求。对Orvieto来讲,成为一个慢城并不需要太大的改变,但对于有些城市来讲成为慢城可能要冒着较大的风险,因为它们必须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才能走向更好的可持续性。

2.2 英国[19,20,25]

英国的慢城运动与意大利有不同的特点,它没有直接的政党组织形式,由慢城委员会和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慢城积极分子领导。英国慢城协会通过呼吁广泛范围内政党的参与,从而与政府合作,将慢城运动的原则和哲学嵌入到政府政策中。目前,英国有九个慢城,其中Ludlow是第一个加入慢城的英国城市。

Ludlow是一个传统型的商贸小镇,位于英国的Shropshire郡,于2004年加入慢城协会。其实在成为慢城之前,Ludlow就已因为售卖高质量的地方特色商品和其真实的地方特色而闻名。慢城这个标签是对Ludlow已存在鲜明的地方特色的认知,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为加入慢城协会,Ludlow采取了以下举措:首先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的差别,Ludlow对慢城城市管理政策的进行了调整,但其基本的原则、目标和哲学仍然忠于原来的城市愿景。其次是关于超级市场的建设,当地慢城积极分子通过加强与当地的商会组织的联系,建立当地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更密切的联系,鼓励多样性的小型商业,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消费路径,从而维持了当地独特的经济可持续模式,超级市场对当地商业模式并没造成很大的冲击。可以说,‘慢’哲学的支持和其之前到位的城市政策是Ludlow成为慢城的重要原因。

2.3 德国[3]

德国也是欧洲拥有慢城较多的国家之一。至2010年,境内已有10个慢城。这里我们以Hersbruck为例,说明德国为加入慢城而采取的举措。

Hersbruck人口12521,位于Nuremberg以西30km处,在贸易和通勤上与Nuremberg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服务业和制造业发达今天,农业仍然在Hersbruck经济发展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于2001年5月加入慢城运动,是德国境内的第一个慢城。首先,为保护当地传统的牧场与果园,并把这种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和市民增收联系起来,Hersbruck当地的环保组织与农民、政府和中小企业形成了强大的联盟。另一个努力是关于古苹果树的保护,通过用当地果园和牧场的苹果来生产苹果汁并在区域内销售,从而保护苹果树。另一个举措,即通过在当地生产者和美食供应者间形成一个团体,农民提供本地的季节性食材,而餐厅提供具体的菜单,同时对青少年一代进行食物和品位的教育,从而建立起当地文化景观和社区经济发展间的纽带。通过以上这些努力,Hersbruck既注重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又兼顾了环保与经济发展。

2.4 案例总结

通过对众多慢城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化各异的背景下,各国在建立慢城时虽对政策有所调整,但是他们都将慢城哲学融入到当地的政策和文化中,忠实于慢城协会的原则和共同目标。其政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敬重自然,保护环境,致力于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重视地方传统物质文化遗产和风貌的保护,保持和维持自己城市的独有个性;其次,遵循传统,注重保护和维持当地的传统——传统的生产方式、传统的土地利用、传统的食物等,致力于利用这些传统为当地创造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再次,强调生活质量,提倡生态美食,注重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如减少机动车交通、增加行人设计、关注绿地空间等。慢城运动提倡这样一种行为方式:放慢脚步、敬畏自然、遵循传统、倾心于精神需求,涉及规划、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这些城市为我们在处理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相似问题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更理想的城市生活模式、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3 对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3.1 在我国引入慢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慢城运动在欧洲及以外地区的蓬勃发展,不难看出,慢城是一种宜居的城市模式,理想的城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它已拨动人们心中对美好城市生活渴望之弦。

通过分析慢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功的案例,笔者认为在中国有发展慢城的可能性。首先,“慢”原本便是中国传统生活的哲学,如老北京人、成都人的生活皆体现着“慢”的智慧,和中国拥有相近文化的日本和韩国都已有成功慢城的实例,中国一样有着成为慢城的文化基础;第二,国内不乏历史悠久,同时保持着传统生活节奏的小城,如丽江、乌镇、西塘等,这些城市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中国自己的慢城,并对其他城市产生影响;第三,宜居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慢城作为宜居的城市模式之一,将成为我国城市提升宜居性的一种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在中国发展慢城(社区)也有着一定的必要性。首先,快速城市化使得我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处在战略转型阶段的我国,必须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和反思;第二,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从重量到重质转变,提升城市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实现包容性增长,城市发展需要多元理念,慢城为今后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约为47%,除了大中小城市外,还存在大量的小城镇,以及有潜力成长为小城镇的中心村。对于大中小城市,可以不必拘泥于慢城人口五万人的标准限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设慢城街区或慢城社区;而对于小城镇,可摒弃以往“摊大饼”的一贯做法,依据地方的实情,结合地方的资源、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将慢城的原则和哲学糅合到本地的城镇建设和管理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慢城”。

3.2 慢城对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根据国内城市自身的特点,综合国外慢城建设思路与实践经验,从城市个性、城市功能区、生态空间、饮食文化、民众参与等角度,谈谈慢城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启示。

3.2.1 积极培育和发扬城市个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的今天,保护与发展城市个性,使城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已是摆在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参考慢城在保护和发展城市个性方面的做法,在国内对本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时(城市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的传统建筑、传统优秀文化,还应包括地方的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民众传统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一个地域文化的代表),首先摒弃静态保护的做法,在保留其精髓的前提下,发展的保护,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为居民的生活发挥力量,创造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如充分利用资源、本地的生产和工艺,来实现经济上的发展和可持续性,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其次,要积极地对城市个性进行发展和创新。城市个性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它是动态和发展的,只有在延续传统文脉和地方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地域城市文化才能使它产生长久的魅力;再次,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并将其融合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实现本地文化的丰富,否则一味地模仿,只能大大冲击本地的城市文化特征,削弱城市个性。

3.2.2 营造人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

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宜居性的体现之一,而慢城在这一点显然做得很到位。在营造城市活动空间时,我们可以将慢的理念引入,强调空间的多样性,将居住、开放空间打造成慢社区,而商业区作为快社区④。通过诸如创造更多的绿色开敞空间,增加休憩和娱乐的设施,增加行人步行设计等措施来为人们日常接触和交流分享共知体验提供亲切的活动和居住空间。在活动和居住空间中增加非正式会面的场所,如小酒馆、售卖地方传统美食的商店、传统的农贸市场等闲适的场所,为人们提供情感交流的空间;同时限制公共交通的速度和流量,减少汽车鸣笛噪声,营造安适的生活环境。总之,就是要让城市空间不仅成为舒适的生活的空间,同时也是人们精神栖居的家园,唯有如此,城市才能真正称得上宜居。

3.2.3 打造独具地方风貌的生态空间

环境优美是慢城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建设也已经相当成熟。纵观欧洲的慢城,无一不是具有浓厚地方景观风貌的环境宜人的小城。虽然在国内,城市建设一直也很强调生态空间的规划和管制及对宜人居住空间的打造,但是相比而言,生态环境的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而且生态景观的设计还趋于景观一致性,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Greve-in-Chianti的葡萄园景观、Hersbruck的传统牧场景观就是很好的借鉴榜样。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生态资源,结合本地文化传统,营造宜人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景观并建造丰富的活动空间仍是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宜居性建设努力的方向。

3.2.4 大力提倡慢餐

全球化使中国的传统饮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今在各个城市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随处可见,快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遍的一部分。针对这种不健康的饮食文化的盛行,我们将慢食哲学引入。借鉴慢城的做法,大力提倡本地生产与美食,倡导对新鲜、本地生产绿色有机的季节性菜蔬、水果的消费,鼓励发展可持续性农业,保护当地传统的农贸市场,增加本地食材的供应;减少对麦当劳之类的快餐的消费,提倡传统的饮食,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进行审美教育,推广享受用美食,悠闲舒适生活的理念。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做法,让“慢”哲学渗透到饮食文化中,不论从居民健康的角度,还是饮食文化角度,提倡慢餐文化都是有必要的。

3.2.5 强化对民众规划和政策理念的普及

在一项城市政策或规划开始实施前,对民众进行相关意识的普及教育,对政策的有效执行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居民通过对政策的内容与实质有深入的了解之后,会提高参与的热情,其反馈的信息也会帮助管理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各种规划决议对其的影响,从而使得规划、政策等的实施更能符合民愿。国外一些城市在成为慢城之前已经在民众中普及“慢”哲学,从而成功加入慢城协会,十七大提出的以文化提升城市实力、文化强国的思想,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尝试,借鉴慢食或慢城运动的做法,打下坚实的民众及基础,从而有利于这一决议的实施,最大化政策的效用。

4 结语

起源于欧洲的慢城运动,正在欧洲及欧洲以外的发达国家得到不断发展。我国在文化基础、发展阶段等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对于我国如何发展慢城,能否较大范围推广慢城,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慢城的原则和慢的哲学,值得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加以关注。

收稿日期:2010-12-18

注释:

①慢城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ittaslow,即由慢城市形成的联盟,来自http://www.cittaslow.org/index.php?method=section&id=2012&title=Association。

②良性的全球化,即"Virtuous Globalization",由意大利布拉的Anya Fernand提出,摘自参考文献19。

③Paolo Saturnini "Slow Cities Were not Born as a Conservation Movement,Hut,Rather,as a Movement That in the Wake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sks Itself about How to Transfer `Cities' in a Globalised World Without Making Them Lose Their Soul in That Journey",摘自参考文献3。

④快社区,这是相对于前面的慢街区/社区(Slow Communities/Neighborhoods)而言。

标签:;  ;  

国外慢速城市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_国际慢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