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吕林1,陈擘威2

(1.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绵阳;2.绵阳师范学院数理学院 ,四川 绵阳)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和体现。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课程育人质量,每一位高校教师责无旁贷。文中分析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育人的背景下,对《教育心理学》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并阐述了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实践

一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内容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高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任务和新挑战。在2018年9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科学概括和集中阐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为深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把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完善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3],笔者针对《教育心理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期望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三全育人”。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都是由教师讲授知识和技能,学生一味地跟着学习,简单的采用期末考试来衡量学生成绩的好坏,这些方式都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学生最多学会了一些技术方法和简单的应用,根本没有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大赛,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对知识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可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 当前《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课程是师范院校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师范生具有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职业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又称作“职前教育阶段”。在这期间,师范学生应形成区别于非师范学生的专业结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高师学生除了必须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能力,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是师范生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有理由认为,《教育心理学》课程是高师院校“师范性”的标志之一,也是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象征。高师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其师范性,师范教育是否真正具有师范性,学生能否胜任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开设的质量有关。

然而,作为一门高师院校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经调查发现,当前《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课程体系庞杂、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空泛,与中小学教育实际脱离;缺乏思政元素,缺少德育内容,没有综合育人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育心理学现有的教学情况,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后没有印象;另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并愿意学好这门课程,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有的甚至是不愿意去运用,因为他们总认为所学的理论与实际是严重脱离的,实践育人的内容没有真正融入到《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中。

她当然不是抢劫犯而是好心的女孩,也许她拥有赤道烈阳般的热心,才会在这拥挤的公车上主动帮助我,我应该要感激她。

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工作的意义,认同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愿意从事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与学生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领学生在品格、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一) 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引领课程思政。

教师坚持不忘初心、以人为本、问题导向、尊重个性、回归生活、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为学生做好示范,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在教育心理学的课堂上,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授过程,而是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是生命意义的呈现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教育的感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教育心理学知识与能力的习得,更重要的是积累对生命的经验,洞悉生命的内涵,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教育心理学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这种相遇,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心情的释放、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体现;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交流,达到共鸣。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递和时光的流逝,而是师生之间人格的完善、灵感的启迪和情感的交融!

(二) 以教学理念为指引,渗透课程思政。

师范生的培养关系到未来教师质量,同时肩负着国家下一代人才培养的重任,师范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怎样不改变专业课程重要内容,又要发挥课程的思政功能,运用德育的科学思维方式,将《教育心理学》课程融入德育功能,融入理想信念的思政教育,笔者对《教育心理学》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有关人士应当明确了解到的是,实验室管理系统是根据相应的实验室数据信息库而建立起来的,同时它的维护管理工作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最终使用的平台才能面向于学生。整个实验室管理系统平台,往往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方案器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要自身申请相应的设备,这样一来,由系统依据学生的综合信息来展开实际的分析,从而在数据当中建立出相应的数学模型,最终来批准或是驳回学生的申请。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首先应该整合知识、能力和情感三大目标,注重理清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在努力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规律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让他们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敢于实践创新的自信心,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心理学独有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式,了解、思考现实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渗透思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想状态,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理想信念培养,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

(三) 以教学方法为依托,加强课程思政。

在教学方法方面,重视启发式教学,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将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理念,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在开展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着重改变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打破原来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方法,通过淡化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根据不同教学主题,比如学生心理、教师心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和实践联系紧密的部分,采取学生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教师主讲与学生研讨、前沿文献阅读与沙龙分享、课堂教学观摩与教学实录分析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融入课程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学会”,努力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性与育人性的良好统一[4]。例如,在进行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的时候,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表演绘本《鱼就是鱼》,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释放,学会表达,在实践中领会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和绘本传达的深刻德育内涵。在讲解学习动机这一部分时,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分小组拍摄视频,调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讲解新课前十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组成,并随机抽取小组同学在全班进行分享。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分享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以教学内容为契机,践行课程思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进行教育心理学“开学第一课”,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读心术、催眠、梦的解析等话题,联系实际举例分享心理学与教育、生活的关系,共同探讨教育、教师和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喜欢任课老师,从而提升他们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兴趣和热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在学习教师心理这一部分时,我们会重点讲解教师的职业素质,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特点是教师从教的根本动力,而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又是师德的核心。教师会结合不同的专业,以在这个专业领域中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为例,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在学习品德的培养这一部分时,我们会以漫画、大量的社会道德热点话题为导入,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讨论,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入手进行品德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明白做人“底线”的重要性,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 总结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和体现,其源头起点是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课程育人质量[5]。教师是课程的人格化载体,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最积极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师范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范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党和国家的心,要有国家情怀、政治担当,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师范生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将专业、实践以及教育情怀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是提升师范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也是培养一名合格教师的关键课程。所以,《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能教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优秀教师,才能顺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笔者将继续践行课程施政,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德育素养,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 王晶,对师范平台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100-101.

[4] 曾小兰,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背景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8(08):129-130.

[5] 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7-79.

[6] 李菁.浅谈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教育现代化,2018,5(37):184-185.

本文引用格式: 吕林 等.《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6(57):231-23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7.078

基金项目: 本文系绵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MNU-JY16152)和绵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项目(Mnu-JY18120,Mnu-JY181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吕林,女,四川成都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研究;陈擘威,男,四川达州人,绵阳师范学院数理学院,副教授。

标签:;  ;  ;  ;  ;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