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热点问题论文,当代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遇到种种困难,但国外社会主义作为一项理论研究却越发呈现空前的活跃态势。从探讨苏东剧变、共产党的发展趋势到前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社会主义未来的走向等等。可以说,今天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已经从苏东剧变之初的沉寂低谷中走出而逐渐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我国理论界部分学者把包括苏联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演变过程归纳为:有规律性的“三部曲”,即敌对势力打着“民主”的旗号,淡化、混乱意识形态的认识,然后乱中夺权,最后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导致苏联演变的原因则更为复杂。有的学者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与苏联内部共产党的严重失误的合力所致。苏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以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共极力倡导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不仅逐步改变了党的性质,放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偏离了改革的正确方向,而且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夺权的步步进逼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一味退让,终于演变成党被解散、国家被解体的悲剧。有学者认为苏共“革新”是国家解体的罪魁祸首。苏联共产党的“革新”实际是破坏和取消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进一步从分裂走向了毁灭。
有的学者则认为,严重缺乏民主是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例如,美国《每月评论》的主编斯威齐和麦克杜夫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的第一批尝试的失败,不但是外部因素,而且也是由于缺乏内部的民主”;波兰科学院院士沙夫认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历史教训,是长期以来由于放弃民主并接受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而付出和正在付出的代价的结果”,“共产法西斯主义这个怪胎正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人还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即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原苏联联盟的基础本来就不牢固,原有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遗患并未根除,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催化了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致使民族冲突不断,而苏共中央对此不但不采取任何措施制止,反而采取了纵容的错误路线。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势力乘机插手,支持苏联境内的民族主义者、政治野心家和激进民主派,利用议会总统选举的时机,大肆夺取各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在几个加盟共和国首脑策划宣布建立独联体后,苏联的历史也就彻底终结了。
有的学者则认为,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苏共对于国家的领导的政策没有与时俱进。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经济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苏共的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在世界主题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的新的时代背景下,苏共仍然沿用高度集权的具有战备体制特征的苏联模式,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滑坡,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人民对苏共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失去信心。而当苏联出现危机后,原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不但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挽回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信任与领导,反而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而是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苏联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苏共《真理报》1991年8月8日公布的题为《社会主义、民主、进步》的党纲草案,就公开宣布苏共以后将由无产阶级政党转变为“社会进步和民主改革的党,社会公正和全人类价值的党,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党”。苏共明确表明要建立的社会是“人道的、公正的、民主的社会”。苏共所遵循的原则也将变为: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利益、人道主义、全人类的价值、社会公正、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国家与国际社会一体化利益,以及社会与个人自由、经济与政治自由、精神与宗教自由等等。再加之对社会主义的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终于酿成了剧变的悲剧。
因此,《亚洲华尔街日报》在1991年9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苏联不稳定的根源》的文章中,把苏联解体之谜归结为改革的性质,“戈尔巴乔夫试图做的是改变权力关系的性质”;“对党加以限制,通过公开性揭露党的缺点”。他说,国家的稳定取决于没有严重的民主矛盾、工人阶级相安无事和统治集团团结一致等三个要素,“过去所有这些条件都靠意识形态来保证,在公开性的压力下,意识形态的瓦解使所有三个条件都受到了破坏”。智利共产党总书记科尔巴兰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不能前进是因为受到了中央集权和官僚主义的侵蚀”,“没有更多地关心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戈尔巴乔夫“采取的措施却是把国家推向了崩溃,客观上,戈尔巴乔夫成了苏联政权的掘墓人”。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也认为苏联的解体主要是由于党参与所有的政治与经济问题,也不对它加以改组,这就注定共产党要灭亡,多民族的苏维埃国家离开了共产党无法生存,它失去了基本的凝聚机制”。
二、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化倾向
伴随苏东剧变,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倾向也已成为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令人瞩目的问题。这种倾向主要发生在原苏东地区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共产党易帜换旗,正式加入社会党国际,完全社会民主党化。这些政党主要是在原苏东地区。如意大利共产党就改名为左翼民主党、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等。他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党的工人阶级性质、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基本上改旗易帜,但没有加入社会党国际组织。如中亚各国、乌克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共产党、工人党等;三是共产党的名称、目标未改,但党的纲领、斗争策略以及行动方针则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如西班牙共产党、俄罗斯共产党等;四是有些共产党员公开声明要求退出共产党,加入社会民主党,或另行组建社会民主党。如俄罗斯一些原共产党员组建了劳动人民社会党,罗马尼亚组建了社会民主团结党、劳动党,英国共产党的许多党员则在退党后加入了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等。
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当前共产党民主党化的现象背后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与现实原因,概括有几点:一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对于时代主题的转移和新科技革命兴起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滞后,没有及时有效地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而社会党国际和各国的社会民主党以其改良主义的发展变化和要求,使自己得到相对发展。与共产党相比,就形成了社会党比共产党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二是社会党国际和各国社会民主党极力推行的“以接近促转变”的战略取得了较大成功,如社会党多次声明表示支持苏东演变,并把苏东作为其促变的重要地区。三是“欧洲共产党明显地向社会民主党靠拢或认同于社会民主党,直接申请加入社会党国际组织,这一变化促进了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速度。四是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倾向的发展。五是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暴露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失败,对于这些国家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起到了反面的示范效应。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
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稳定与发展,在产业结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高科技产业改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势。以在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的贡献率作为衡量经济的集约化程度的指标,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西方主要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不过占10—20%,当时的经济增长率主要依靠劳动力、原材料和资金投入的增加。到5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所占的比重,已经上升到50%左右。到八、九十年代,这一指标已提高到70—80%,这说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已经高度集约化了。以美国为例,高科技产业已成为美国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出现低失业率、高增长率的经济发展良好势头。
其次,西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企业制度等方面的重大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资本主义逐渐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限制私有财产的绝对权力,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在19世纪曾一度由于个人资本和个人企业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出现了“股份公司”。这是对资本主义企业形式和企业体制的一次飞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一种“自我扬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又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股份公司,形成行业性乃至跨国际的大公司,从而使垄断资本成为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企业也逐步成为更大规模的社会企业。此时的公司股权进一步分散化,成为更大的“公众公司”。这就使企业必须实行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完全分离,企业内部也因此能够实施严密的组织和科学的管理。
再次,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战后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全球资本主义。这种“全球化”与“分裂化”是当代资本主义两个并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更具活力,使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金融扩张,弥补需求不足,缓解结构性经济危机的能力增强。但另一方面,全球化又带来了世界性的贫富分化和动荡危机,逐步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这是因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和生产、科技的巨大优势,对落后国家进行支配、控制和剥削。致使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及其利润日益向发达国家集中,而低科技和低附加值的产业日益向落后国家“下泄”,使其产业结构、贸易条件和社会结构更加恶化。经济的两极将逐渐形成。一百多年来,尤其是战后五十多年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给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的主要形态是社会民主主义,一种温和的、议会制的社会主义,其基础是得到强化的福利国家。这种模式的社会主义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科技产业革命兴起到80年代末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蜕变,特别是90年代西方资本全球化、财政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逐渐陷入这种危机中。新自由主义者就曾这样描述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一切罪恶的源泉,正像当初的革命左派把资本主义视为一切罪恶的源泉一样。有一位学者这样写到:“我们将带着轻蔑的嘲笑来回顾福利国家,正像我们现在会玩笑地说奴隶制是组织有效率、有动力的生产活动的手段一样。”福利国家“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困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在他们看来,福利国家对公民社会的秩序具有破坏性等等。
这些观点以及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其面临更多的危机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曾是社会民主党引以自豪的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模式遇到了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强有力挑战。后福特主义时代新科技产业革命、劳动生产率的革命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造成了大规模的就业危机。高失业率、社会新贫困、劳资关系紧张以及各国政府无力单独对本国国民经济进行经济宏观调控从而扭转财政赤字的困境,迫使社会民主党执政政府不得不改革以劳资社会伙伴关系和社会福利国家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二是理论纲领危机。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民主社会主义再也不能保持其所谓“中间道路”的特色,出现了右倾化的转向。在一些大的理论问题上,党内分歧很大。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关于要不要用社会主义色彩更淡化的“社会民主主义”概念代替“民主社会主义”概念的激烈争论,就反映了党内存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以及社会民主党是否还要把社会主义当做理想等问题的重大分歧和矛盾;再如,民主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国有化和公有制基本主张,已经被英国工党和法国社会党两党所抛弃,英国工党党章原第四条曾明确规定象征工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求是实现公有制。然而党章修改后,工党社会主义目标却只剩下追求混合经济、民主和社会公正等一些连保守政党都认同的观点。另外,由于社会民主党内成分复杂,派别林立,所以,纲领的“每一个字”都是妥协的产物。纲领写得没有任何吸引力和动力。党的唯一明确目标已经变为只是获取大选的选票。
国内学者认为,社会民主党在政策调整方面,一个普遍趋向是比以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福利政策客观上受经济承受能力的制约,保持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维持和扩大社会福利保障的基础;他们开始主张在追求社会公平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协调发展。为此,各执政的社会党普遍开始削减自己一手创办的社会福利。
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总体的发展态势是:苏东剧变引起的震荡、滑坡和混乱已经结束。从总体上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全面低潮中出现局部复兴,在大挫折中有小的发展,在外延缩小的同时,有内涵的深化和质量上的提高。虽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最终会出现复兴与高潮。有些专家认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社会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相适应,使社会主义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国家和民族特色。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进入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民族化、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渐突破计划经济模式,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
三是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既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又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社会主义与世界潮流相结合,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因而社会主义不再是封闭的社会主义,而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国扩展到多国,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又遭到过严重的挫折。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实现复兴与进一步发展,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标签: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