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及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群论文,模式论文,铁路沿线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分析了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原因,指出了城市群的现状特征,并对沿线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胶济沿线;城市群;空间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91;F127.52
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分析,城市群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群体亲和力的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群体。城市群按城市组合的空间形态,又可划分为组团式集聚的城市群、沿交通走廊发展的带状城市群、地区分散形式的放射状城市群等几种类型。本文主要探讨胶济铁路沿线带状城市群的空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构想。
1 城市群的演变
胶济沿线城市群是位于济南、青岛之间较为发达的城市群集体。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四个省辖市,章丘、青州、胶州等县级市及其沿线周围的县城。面积42216km[2],总人口2437.3万,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轴线地区。
胶济沿线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划分山东为其势力范围。同时,为进一步开发和掠夺山东内地的重要矿产资源,便于将农产品从内陆运向沿海市场,德国全力建设青岛港,并联合投资兴建了胶济铁路线(济南—青岛)。从总体上看,胶济铁路和港口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经济格局,在“极化效应”作用下,青岛日益发展为区域内单一强大的工业中心,其它地区的发展相比之下仍旧落后,形成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对济南铁路枢纽的改建和对青岛港的扩建以及70年代末已基本完成了胶济铁路复线工程,使胶济沿线形成多核心的空间结构,出现了全国性的强大工业中心——青岛、强大次级中心济南和次级中心淄博、潍坊。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勃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之配套的“引黄济青”水利供水工程,改建扩建了沿线的主要铁路枢纽和港口,新开通济青高速公路,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由多种交通运输形式,能源供给线、信息通讯干线和水源供给线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进一步加快了本区城市化的进程。首先,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据统计,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四市的人口从1964年的1451.1万增加到1994年的2437.3万。其次,城市数目增多,密度增大。1978年本区只有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等几个初具规模的城市,发展到现在已出现了济南、青岛双强大的全国性工业中心,淄博、潍坊等主要区域中心及章丘、青州、胶州等一系列地方中心,形成了以多中心相互密切联系为特征的带状点—轴空间结构。
胶济沿线城市群体在其演变过程中,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港口条件和开放政策是本区城市体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对城市群的现在及未来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1)本地区有煤炭、石油、铁、金、铝土矿等自然资源,济南、青岛、淄博、青州等为重要的工矿业中心;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气候温和;大部分处于低丘陵和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农业耕地面积广,垦殖复种指数较高,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集约化水平高,农产品丰饶,盛产粮食、棉花、烟草、蔬菜、果品和海产品等,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良好的农业基础不仅为城市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城市的工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占主导地位,如青岛的轻纺、食品工业、青州的卷烟工业。
(2)胶济沿线城市群体居山东省东部沿海的腹地,加之优良的港口青岛。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有易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吸引更多的外资,尤其有利于与亚太地区发展国际贸易和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因此,这显现了本区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
(3)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是胶济沿线城市群体兴衰的根本因素。历史上,实行开放时,贸易繁荣,城市兴旺,如清代末年。长期以来,本区域对外经济联系密切,人们有较高的开放和经商意识,整个社会文化与经济具有外向型的特点。因此,城市群要繁荣,必须有对外开放的环境。改革开放伊始,青岛就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此后,胶济沿线所经地区又成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国家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并赋予沿线开放城市较大的对外自主权限。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胶济沿线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体系的扩展。
2 城市群的现状特征
2.1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特征明显
目前,以青岛、济南两大城市为中心,不同规模和职能的沿线城市布局已经展开。整个城市群规模结构呈“蜂腰状”,即“两头大,中间小”。本区城市等级较全,既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济南、青岛、淄博等,又有中等城市潍坊和小城市章丘、青州、高密、胶州等。
另外,胶济沿线城市群可按主导功能和职能构成分类如下。
(1)综合性中心城市:这一类型的城市是指其工业、交通、商品的流通均比较发达,包括济南、青岛和大部分县级小城市,这些城市一直作为行政中心。济南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科技、工业和商贸、金融中心,是全国和鲁西地区的交通枢纽。青岛是海港城市,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工业、旅游、金融、信息、海洋科研、外贸出口基地。
(2)工矿业城市:指工矿业生产成为全市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城市,包括淄博、青州等城市。淄博是以重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结构,是山东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机械基地。重型机械则是青州的主导产业之一。
(3)旅游和历史文化城市:如潍坊市是“世界风筝都”,旅游业在其产业构成中占有一定比重,且很有发展潜力。
2.2 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较高
交通、电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衡量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交通运输方面,胶济铁路线与蓝烟线、辛泰线、张八线、张东线等相接,把山东沿海、胜利油田、淄博工矿区和广大鲁中南地区连接起来,吸引范围十分广阔。而且,胶济沿线各城市间已形成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区内外联系十分方便。80年代以来,沿线就特别重视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速公路发展迅速,济青高速公路已经开通,潍坊—莱阳高速公路也正在筹建中;水运设施也得到改善,青岛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0年的1779万t增加到1993年的3650万t,净增产1871万t。
2.3 城市群的开放性和边界的模糊性
一个城市群,当它形成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地区生产力水平提高,区域间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干线以及通讯设施等),城市群的明显特征表现在由过去自成体系的状况向开放性导向发展,并具有边界模糊的特征。胶济沿线城市群在改革开放以来,借助中央的优惠政策和优越的区域优势等有利条件,扩大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和项目,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区、生活区以及市区服务设施不断发展,加快了胶济沿线城市的密集。而且,城市的辐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城市职能由市中心向市郊区以及周围的小城镇扩散转移。如具有组群式结构的淄博市,是由几个城镇组成的一市多点的城镇群体。全市有张店、辛店、博山等9个工业片和30多个工矿点,城市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分布,具有面上的大分散和每个片的小集中特色。因而,淄博市市区和周围乡村的边界就显得较为模糊。同时,胶济沿线城市群的开放性和边界的模糊性也正说明城市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城市群之间、城乡之间不强求有明显的界限。
3 发展构想
近年来,胶济沿线的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猛增,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沿线多数城市产业重点偏重于工业,而工业结构又停留在传统产业为主的阶段,有些城市的工业部门仍是耗能、耗水、耗材高的“三耗”企业,产业与资源配置严重失调,也使环境容量严重超负荷运转。鉴于此,作者建议,胶济沿线城市群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继续有效贯彻“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以求城市的辐射范围拓广和整体功能的增强。
3.1 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大城市的迅速发展,造成人口剧增,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用地用水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所以调整工业布局,控制大城市规模,促进小城镇发展,是优化胶济沿线城市群结构的中心任务,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合理布局产业。在中心城区,今后原则上不应再安排大、中型项目。对原有大中型企业,占地面积大、耗能耗水多、污染严重的,应加以限制,必须新建的企业,应安排到远郊卫星城市或周围的县镇去建设。
第二,调整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职能基本特征的客观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效益。胶济沿线的济南、青岛两大城市,应根据不同市情,不断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交通条件。如青岛市,可凭借优越港口条件,发达的农业、便利的交通运输网、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和培养对内对外辐射能力较强的优势产业,使产业结构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青岛市的经济结构近期虽仍以纺织、轻工、机械等为主,但下一步应尽快向高、精、尖的新兴产业转变,发挥智力密集优势,改造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城市基础建设,提高城市整体水平。
3.2 积极建设卫星城镇和发展中小城市
卫星城是现代化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郊区其他城镇更多地承担着分担、接纳大城市人口和职能的任务。它们对改善市郊区地域结构,促进城市周围地区开发以及大城市市区多级中心结构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对完善城镇规模体系和人口分布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为完善胶济沿线城镇体系,就必须积极发展卫星城,旨在把郊区发展为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基地。制订区域和城市规划,采取种种措施,利用地价、税收、福利等经济杠杆和手段,鼓励人口和工业外移,从而大大推进郊区城市化的步伐。这不但使大城市拥有地域宽广、经济发达、城市化较高的现代化郊区,而且推动郊区及城市范围内中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另外,还要进一步采取有力的政治、经济和法制措施,在距大城市20~40km(特大城市为40~60km)的范围内,选择位置适当,条件适宜,基础较好的城镇进行重点建设,使许多镇逐渐演变成小城市,规模以20万人为宜,市政及公用设施力求齐全,并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安排各种就业人口。以此,胶济沿线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将不断扩大,届时会与沿线以北的东营市、烟台市、湖南附近的德州、泰安、济宁等城市连成一片,这将大大促进整个山东省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来稿日期:1996-06-02
A Study on the Spatial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long with the Jiaoji Railway
Gai Wenqi
(Department of Gevgraphy,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
Abstract The artide analyses the reasons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long with the Jiaoji railway,proposes th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and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Key words along with the Jiaoji railway;urban agglomeration;spatial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