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农产品论文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农产品论文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研究论文,物流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而言,它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其特点为:第一,农产品物流数量特别大,品种特别多。第二,农产品物流要求高。一是由于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它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所以,农产品的物流特别要求“绿色物流”,在物流过程中做到不污染、不变质;二是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一定要做到低成本运行;三是由于农产品流通涉及到保证与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在物流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服务增值,即农产品加工转化,农产品加工配送。第三,农产品物流难度大。一是包装难,二是运输难,三是仓储难。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难题。

就我国而言,虽然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出现得比较早,但无论是在农产品物流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操作上,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都很缓慢。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状况:

1.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

2.农产品物流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涌现出了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除原有的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外,农产品物流业中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各类企业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物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场(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均得到了较快发展。

3.农产品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外,还相继出现了期货、拍卖、订单等新型交易方式。农产品的流通手段也有所更新,不少地方还开通了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有的鲜活农产品有了专用运输工具,连锁经营、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方式也有所发展。有些农产品已进入大型商业销售网络,如新律三旺伍田食品的某些品种已进入国内麦当劳连锁店。

4.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布农产品信息得到加强,同时,各种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和农业专业性网站也相继建成。一些县乡和农村龙头企业及营销大户也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为农户和龙头企业生产、销售提供了部分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5.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但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中介环节过多,各种税费过多、过高,流通成本趋高。虽然农产品储藏加工业有所发展,但规模小、水平低。多数企业仅仅是把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冷冻保鲜目标定位于企业的增值,而不是把它作为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物流环节的长久永续经营战略目标。

6.生产主体多样,组织形式较为复杂。生产主体有农民、农业企业,表现为农民的小规模生产与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并存。目前农产品物流生产组织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公司+农户。农户按公司要求生产,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2)农户+农户。农民生产,农民销售。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农民在市场上做销售,一部分农民在家搞生产。(3)市场+农户。农民生产,农民交易。通过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来实行农民与市场的结合;(4)公司+基地。农业公司自主承包农民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企业化运作。

7.交易主体多样,交易环节比较多。农产品交易主体主要有自产自销农民、农业企业和流通中介体(如流通协会、村级集体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流通协会,指的是农民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合作联合体。目前,我国农产品交易环节形式多样,有生产直接进入零售的,也有生产、交易、一级、二级批发等多环节的。

8.以传统的流通渠道为主体,新型流通业态逐步形成。从县城到集镇、乡村,县城商业网—集镇商业网—乡村商业网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集中分布固定网点,并以流动网点作为补充,以中小型网点为主,以县城为中心,集镇网络为骨干,联系乡村分散网点并与农产品采购网络结合起来的新型流通格局已逐步形成。随着农产品零售市场渠道的不断拓宽和规范化,特别是超市农产品销售等新型农产品销售业态的出现及规模的扩大,使农产品企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地发展。

9.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是农产品物流的中坚力量,而农产品第三方物流还处于起始阶段,专门从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还很少,而且规模小、管理水平滞后,经营成本高,利润低。

10.相对于工业品物流而言,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而且成本高。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值达295437亿元,同比增长27%(按现价计算),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其中,工业品物流总值为249570亿元,同比增长26.8%;农产品物流总值为11261亿元,同比增长2.5%;进口货物物流总值为34193亿元,同比增长40%;再生资源物流总值为278亿元,同比增长18.3%;邮政物流总值为136亿元,同比增长3.2%。可见,工业品物流总值占全国社会物流总值的84.47%,而农产品物流总值仅占3.8%。

11.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的,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在运输的过程中,保鲜、包装、再次加工技术比较落后,而且运输工具不能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要,农产品在物流的过程中损耗严重。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以上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流通渠道疲乏不畅。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流通渠道不畅,物流缓慢。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在时间和流通效率上,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则更为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而造成的损失达7.5亿元。目前,农产品流通渠道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多渠道的营销体系。

2.物流设施手段相对落后。首先主要是交通运力不足,其次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的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环节较为薄弱。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3或1∶4,而我国为1∶0.8,差距很大。

3.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需要。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4.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不少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都是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同时,各物流职能部门又难以协调,不能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物流大系统,从而降低了物流效益。

5.物流技术落后。“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存在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问题,这就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25%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蔬菜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上的损耗率仅有1%~2%。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其仍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农产品大多数因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因此,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薄弱状况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6.投资结构单一、不合理。目前美国农业的生产环节投入比例为30%,产后投入比例为70%;生产环节的人员少,采后加工服务的人员多。国外水果经过采后储藏加工,增值比例为1∶3.8,而我国是1∶1.8,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由产地以原始产品(采摘后的初级状态)的形式销售,而农产品附加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所以,我国农产品鲜销的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此外,我国采后商品化处理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

7.物流成本过高。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结合差是农产品采购和经营的“瓶颈”之一。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尽管一些地方在当地开辟了农副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但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仍然在不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副产品的跨地区外销障碍重重,这无形间增加了流通成本,加大了农产品大宗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造成了大量积压和损失,挫伤了业主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我国农产品的交易多采取“协商买卖”,即“对手交易”的方式。“协商买卖”交易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一是协商买卖是买卖双方私下议价达成交易,不是竞价成交,透明度较低,竞争性相对较弱,不能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原则;二是一对一的议价需要寻找多个对手,不利于节约交易时间,不利于提高流通效率;三是对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要求低,商品档次不高。

三、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有如下几点:

1.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2.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应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使其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物流主体可以是以下几类企业:一是国有流通企业,如国有粮食公司、供销社;二是农业公司,即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三是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能将社会上众多的闲散物流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提高整体物流效率。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整合农产品物流市场,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能减少农产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将农产品从农户或产品生产企业直接放到零售商的货架上,甚至是消费者的菜篮子里。此外,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零售商的信息反馈,对农户或农产品生产直接下订单,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真正实现“订单农业”。目前,江苏省苏果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农村物流,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3.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面对全国逐步开放的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需要有科学准确的市场信息作为指导,从而发展农产品生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规划协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建立农业生产科技和新产品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规划、组织一条龙的信息交流和服务体系。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信息共享,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发布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国际上传统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已逐步被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经营方式所取代。这种经营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利用现代信息网和网上交易,实现农产品“双向直达式平衡物流配送”。这大大提高了物流速度,拓展了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空间。

4.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截止到2000年,我国已组织制定了农业国家标准300多项,农业行业标准900多项,农业地方标准1500多项,但仍未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升级和国内外流通贸易的要求。目前,一些大型连锁超市集团在向全国推出生鲜食品招标采购计划过程中,不得不参与推动标准化的工作,对招标采购的主要农产品品种,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安全食用指标、鲜度指标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批量招标采购数量,农产品必须经过科技关、规模关和信誉关,对产地进行大气环境测试、土壤成分测试、水资源测试,控制农药使用。

5.建立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体制,消除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日本、欧美等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才形成了从农产品生产到流通一整套的理论和体制,基本上实现了经营规模化,功能综合化,资本股份化,市场开设和经营管理分离化。值得我国参考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将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安全卫生、上市运销、零售消费等生产和流通诸环节的行政管理职能,都归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事实证明,这种管理体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一体化的运行原理,也符合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的规律,可减少政出多门,充分发挥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6.立法建章,确立以批发市场流通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地位,规范批发市场的开设、管理与经营制度。日本于1921年颁布了《中央批发市场法》,将中央批发市场的开设、管理、交易等纳入了法治轨道,并于1923年开设了日本第一家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批发市场地位的日益提高,日本又于1971年修订了该法,将《中央批发市场法》改为《批发市场法》,将地方批发市场也纳入了法治轨道,进一步确立了以批发市场流通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地位。以后每隔5年修订一次,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依照该法制定具体的地方性法规和市场运行规则。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以省市为单位,合理布局产地中央批发市场和销地中央批发市场,利用当地的交通条件,向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地专业批发市场辐射。

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法》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借鉴国外法律法规,对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规则、市场准入制度、软硬件设施管理以及违规处罚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7.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的研究开发。一是要研究农产品的包装技术。包装是物流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生产的终点,物流的起点,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功能、定量功能、标识功能,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产品的使用价值,以防被污染或腐烂变质,也便于在柜台上零售时提高工作效率。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不断改进包装,发展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二是要研究农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坏,这足以供养2亿人1年的生活,造成此浪费的原因是从事商品流通环节的企业及人员对冷冻保鲜物流理论认识不足,技术手段落后。自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市场压力以及寻求高素质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改变现状已势在必行。一些品牌食品零售商及快餐连锁店,如家乐福、麦当劳等著名品牌正在极力推动和改善我国冷冻保鲜物流,以保持其品牌声誉。另外,我国家庭对冷藏食品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货币来取得高质量的服务。

8.提高农民素质,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应通过教育、培训,来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来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9.应创造条件努力推进“拍卖”方式,使之逐步成为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主要方式。农产品拍卖制,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规章,通过公开或密封出价竞购的办法,把农产品逐批地卖给出价最高者的一种交易方式。拍卖是一种看货成交的现货交易,买主在购货之前已经看到了实物或样品,所以,在拍卖成交之后,买方一般只需出具一份购买确认书,写明所购商品的名称、批次、规格、数量和价格,交给批发市场收存,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定,在拍卖结束后的一定时间里,买主向批发市场交付货款,提取农产品。荷兰、丹麦和芬兰的农业都注重市场流通环节,特别是荷兰的花卉产业发展始终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得益于花卉市场的建设。荷兰在1912年就建立起了阿斯米尔联合花卉拍卖行。它是世界花卉行业之最,主要经营花卉和盆栽植物的拍卖,现占地715000平方米,相当于120个足球场的面积。花卉生产户生产出鲜花后,由专门运输车辆运往花卉市场,统一商标、包装、冷藏和市场质检,然后经过拍卖运往欧洲和世界各地的花店。农产品拍卖是市场营销的新形式,我们应根据实际,按照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加快高标准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引进先进的营销方式,促进农产品流通。

标签:;  ;  ;  ;  ;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