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二十件大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本世纪论文,中国社会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1900年8月14日,英、法、德、日、美、奥、俄八国联军侵入北京。15日凌晨,清朝慈禧太后带着十几位王公大臣携光绪皇帝仓惶逃奔西安。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东方文明古都在西方列强的野蛮践踏下一片凄凉惨淡。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在民族耻辱中翻开。
(二)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鼓舞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它的失败,又给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人们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以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为导火索,从5月4日起,先是北京,继而遍及全国,广大学生以罢课、集会、示威游行等方式,强烈要求政府“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驻日公使章宗祥、币制局总裁陆宗舆。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军阀政府的残酷镇压。6月,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开展罢工、罢课、罢市等声援学生。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3人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会议移至浙江南湖进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是:李汉俊、李达、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谭秋、王烬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国50余位党员。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因路途遥远未派代表参加。1941年6月,中共中央在《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纪念指示》中,正式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建立了革命武装,平定了商团叛乱,稳定了广东革命政权。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0个月中消灭了吴佩孚与孙传芳两大军阀主力部队,解放了上海,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黄河流域。
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国民党新派代表人物蒋介石为打击共产党于1926年3月和5月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对蒋介石的进攻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方针。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蒋介石于1927年4月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其控制的地区进行反共“清党”。7月15日武汉汪精卫集团召集“分共会议”,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失败。
(五)八一建军与井冈山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赴南昌领导起义。1927年7月27日,前敌委员会正式成立,周恩来任书记,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长。8月1日凌晨2时,南昌起义爆发,经过近5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南昌城。8月3-5日,起义部队陆续撤离南昌。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紧急会议,派毛泽东到湖南去领导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到1928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1928年4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在发动了湘南起义后,到达宁冈砻市,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井冈山道路。
(六)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
1934年10月开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突围长征。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分别由瑞金、雩都等地出发,开始实行战略大转移。
1935年1月15日—17日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博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洛甫;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还有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及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以及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正确路线的领导下,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冲破围追堵截,于1935年6月到达川西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两个方面军会师后确定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前后历经两年,途经11个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七)抗日战争
从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入侵中国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起的转折点。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又一次实现合作,组成拥有各阶层民众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夺取战争的胜利有了坚实的基础。这8年,中国军民以伤亡人数3500万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约1000亿美元的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担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八)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谈判,力求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和社会改革。1945年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在重庆召开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社会贤达的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改组、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但国民党在完成其军事部署后,于6月26日起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从1946年7月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人,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几个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从根本上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统治。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毛泽东主持了会议,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0月1日下午3点,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九)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顺利完成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步入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新时期。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10月入朝作战,在将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以南后,双方于1953年7月在朝鲜板门店签定了停战协定。
在抗美援朝同时,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到1957年执行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一五”计划规定5年中国家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是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建设,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开始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在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加速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到1956年初,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斗争,由于对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右斗争犯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随后,政治上“左”的错误又扩展到经济建设领域。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继续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片面强调发展的高速度,使年初已经发动的“大跃进”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会后,全国各条战线提出“跃进”指标,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提出1958年钢产量翻番,达到1070万吨,并作出了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会后全国形成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新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中共中央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曾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但庐山会议后期,由于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在全党开展了“反右倾”的斗争,打断了九个月的纠“左”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造成了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1958-1960年连续3年大跃进,使中国在1959年到1961年的3年中陷入严重的经济灾难中。
(十一)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59年到1961年间,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原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全面失调,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主要表现为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严重亏损、通货膨胀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针以这种情况,1960年到1965年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国民经济时要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贯彻这个方针,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大规模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坚决缩小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工业生产规模,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回笼货币,稳定市场;加强农业生产;调整经济管理体制等。
到1965年,国民经济困难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工农业生产已经全面恢复,农、轻、重比重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市场供应显著改善,物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文教科技有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的调整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十二)“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五·一六通知》始,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经历10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灾难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全局性的“左”倾严重错误始终占支配地位,并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它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一六通知》到中共九大,是“文革”的全面发动、全面开展阶段。这3年是“文革”期间最为混乱的时期。从“九大”到1973年8月中共十大为“文革”第二阶段,其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林彪叛逃事件。这一阶段“文革”势头衰落,广大干部群众开始显示不满和怀疑。从“十大”到粉碎“四人帮”为“文革”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长期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抵制和抗争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力量进一步壮大,最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在各方面都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是一场破坏中国社会进程的长时间的动乱。
(十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所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联合国大会。11月2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出席了安理会会议,开始履行中国作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职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后,被联合国宪章称为“专门机构”的一些组织也陆续通过决议,恢复中国的合法权利。
(十四)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中日建交
1971年7月9日—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取道巴基斯坦秘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7月15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的公告。1972年2月21日—28日,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两国间扩大交流开辟了道路。后经过几次谈判,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同意的各项原则,并且指出,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在中美建交的同日,美国将宣布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中美两国自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推动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于1972年9月25日来华访问,9月29日,中日双方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宣告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结束。声明中,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过去与中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欧、北美和西南太平洋地区许多国家在此之后都纷纷与中国建交。
(十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新时期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此之前召开了为期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全会根据工作会议讨论的问题和邓小平讲话,确定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重大决定,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宣布从1979年1月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和一系列决定,标志着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它撤销了中央在1976年发出的有关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处理1976年天安门“五四”运动的错误文件,提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须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它批判“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断然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不但结束了1976年以来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而且将中国的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引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同志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时期中,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作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个是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坚持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另一个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订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党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到形成全国范围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经济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祖国和平统一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对外关系打开了崭新局面。
(十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于同年6月下旬在北京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进行了调整,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早就主张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他本人口头恳切表达了退休愿望。党的十三大决定同意他不进入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顾委,留任中央军委主席。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多次表示:等新的领导班子一经建立威信,他就要坚决退出中央领导岗位;他希望大家能够以江泽民为核心,很好地团结。几个月后,在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前夕,鉴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并逐步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邓小平再次正式向中央提出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并表示要带头建立退休制度,结束过去实际上存在的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据此,五中全会于1989年11月9日通过《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并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全会高度评价邓小平的革命历史和卓著功勋。经过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顺利过渡。
(十七)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的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快改革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总结了改革开放14年的伟大实践,提出我国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分析了国际形势并阐述了我们的对外政策,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十四大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我党历史上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会议,具有多方面的历史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二是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十八)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12日到1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在会上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江泽民同志的十五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会庄严宣告,把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十五大的重大历史意义最根本的在于,我们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十五大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这个决策充分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十五大的重大历史意义还在于,这次大会充分显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无愧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的伟大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奋发有为的开拓者,具有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驾驭局势的能力,能够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夺取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新胜利。
(十九)中国与美俄欧日开始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坚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积极与美俄欧日等大国探索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1996年4月,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在北京会晤,共同作出了建立中俄两国“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决定。1997年江泽民主席成功访美,奠定了中美面向21世纪关系的重要基石,1998年克林顿总统对中国的访问,使中美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两国间建立起具有深远影响的建设性战略性伙伴关系。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领导人先后出访欧洲,中欧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得到发展。1998年3月31日—4月7日朱镕基总理出席伦敦第二届亚欧会议,中国——欧盟领导人首次举行会晤,使中欧关系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1998年金秋,中日建交二十周年之际,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两国关系将在认真总结历史、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世纪之交前夕,中国正以崭新的外交姿态面对国际风云中的种种挑战和机遇。
(二十)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百多年的民族耻辱,得到彻底洗雪。香港的顺利回归,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日益繁荣强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了切实执行,保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对台湾和平统一问题的解决将起着示范的作用。香港回归祖国后,澳门也将于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表明中华民族已经从世纪初的衰败走向21世纪的振兴。我们相信,海峡两岸的华夏子孙只要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统一大业一定能早日实现。
(1998年第34期《了望》)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主席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历史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邓小平论文; 文革论文; 大跃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