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力系统设计中的安全和节能性,既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的需求,也能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电力企业来说,改善电力系统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性,对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文章就电力系统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节能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系统设计;安全性;节能性
由于社会生产生活中损耗的电力逐渐增加,电力系统在设计上必须要考虑到安全及节能两方面。为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要求,在设计上要保证居民的人身安全。如今,我国正处于能源短缺阶段,为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电力系统的节能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和损耗的主要原因
1.1 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主要原因
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承受各种干扰和故障的能力,包括电压稳定性、系统解列、功角稳定性、频率稳定性等多个评价指标。电力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其安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自然灾害。包括干旱、地震、洪水、雷电、风暴、火灾、热浪等;二是人为因素。包括人员操作不当、程序设置错误、人为蓄意破坏等;三是系统故障。包括继电器损坏、断电器操作失误,变压器、输电线、发电机故障,以及频率不稳、电压急剧波动等。
1.2影响电力系统损耗的主要因素
电力系统通常在电能分配、交换电压、电能传输中出现损耗,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电耗监管制度不健全完善。有关用电部门在节能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对电能消耗缺乏监管,无法从源头上根治电能损耗问题。二是传输电能的运行结构不科学合理。电网结构布局不合理,供电过程中出现重叠迂回。管理维护不善,输配电线路质量较差,都会导致实际传输电能损耗。三是技术人员素质不全面。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与电力系统运行的相关要求有差距,在电力设备、输配电线路管理维护过程中缺乏经验。四是配电变压器、主变压器的工作运行效率高。配电变压器、主变压器自身容量配置大,导致变压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较大损耗。
2电力系统安全性及节能性防护措施
2.1电力系统设计安全性措施
一是积极开展基础研究。电力系统是国家基础民生设施之一,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众日常生活。针对电力系统高维、时变、非线性、信息不安全性、广域互联性等复杂特点,应创新研究基础理论,探索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新的方法途径,进一步完善应对措施。应加强基础研究的各项保障,将其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专项研究基金,增加科研经费投向投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二是大力推进电网建设。电网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应按照“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兼容协调、理念超前、技术先进”的建设思路,重点加强二次系统、受端电网、远距离输电网建设。对已建成的电网,要及时检查和更新陈旧设备,从源头上降低事故概率,提高安全稳定性。三是注重加强监控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前,数字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电力共享、资源优化配置,但是这种高效互联也有弊端,电力系统的个别故障易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大面积瘫痪。因此,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加强统一管理和实时监控,第一时间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建立健全监控管理制度,定期培训操作人员,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着 力改善电网运行环境,做好日常维护性工作,降低外界因素对设备造成的损坏。
2.2电力系统设计节能措施
一是发电端的节能。在传统的火电供电方式上,应进一步优化发电机组的启动、运行方式,定期进行检查维护,进而降低机组供电煤耗。同时对发电产生的废料、废气进行优化处理,提高能源的再利用率;在新能源供电领域上,应大力开发推广水力、核能、太阳能等新兴发电方式,并加强对海洋温差发电、垃圾发电、磁流体发电等再生能源供电方式的研发,进而实现增效、降耗、节能和环保。还可通过晶闸管串级调速、液力藕合器、变频器调速器的安装、变级调速电机等方式调节电动机的变化负荷,实现节能效果。二是输电网络的节能。合理规划和建设输电网,采取环形或多路供电,减少电压等级,及时调整运行方式和负载,减少空载消耗。同时,通过选取电流密度小的导线或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降低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消耗。另外,研发新材料和智能补偿器,也为降低输电线路线损提供了新的节能方式。三是变压器的节能。系统分析变电所具体的配电功率,根据用电单位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在科学定量计算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节能型的配电压器和主变压器。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强用户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确保用电设备能够在额定电压下正常运行。同时,可采取改造变压器的方式,将阻抗电压、短路损耗、空载电流、空载等损耗量降到最低。四是建筑材料的节能。目前,我国已建房屋多数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在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比例较大,建筑耗能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应采用高新技术提高供暖系统的效率。可通过平衡阀及其专用智能仪表合理分配管网流量,可通过热量分配表和温度调节阀,实现用户自行控制供能,还可通过送暖管道使用新型保暖材料的办法,减少管道热损;其次,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减少热量流失。应大力推进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构造技术和保温隔热材料,提高门窗、外墙、屋顶等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和密闭性能。最后,降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能耗。据统计,空调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约占 35%,其能耗主要来源于冷热源能耗和风机、水泵能耗。要改进空调节能技术,提高制冷、制热系统和输送系统的效率。同时,要合理选用光源和灯具,比如优先使用开启式直接照明灯具,或选择电子镇流器、节能型高功率因数电感镇流器,提高功率因数。五是改变用电方式。可通过负荷管理技术改变用户用电方式,主要技术手段包括:直接负荷控制、可中断负荷控制、时间控制器和需求限制器、低谷和季节性用电设备及储能装置。直接负荷控制是指在不影响用户用电的情况下,通过负荷控制装置将各类用电负荷在时序上重新 组合和调度,从而降低总峰荷。可中断负荷控制是消峰的主要手段,对负荷侧管理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时间控制器和需求限制器等自控装置,可实现负荷的间歇和循环控制,进而控制电网错峰。同时,在电网日负荷低谷期运用电器储能装置进行填谷,在负荷高峰期进行转换利用,可提高用电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综上,我国正处于能源短缺阶段,为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电力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和节能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总结了电力系统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问题,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对电力系统设计提出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秀乔.电力系统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节能性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1期.
[2]陈云霄,唐永菁.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问题的探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
论文作者:王洲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8
标签:电力系统论文; 节能论文; 负荷论文; 安全性论文; 变压器论文; 电网论文; 电能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