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世界遗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4月28日和6月5日,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两次召开在距都江堰1310米的地方修杨柳湖水库大坝的坝址论证会。此事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人们的关注。杨柳湖水库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之一的紫坪铺水电站的配套工程,开始准备建在离鱼嘴仅320米的地方,遭到否决,最近又打算建在离鱼嘴1310米处。该工程是紫坪铺的反调节工程,若不修,将导致紫坪铺水电站功能的弱化和每年近5千万的亏损。经国家文物局,环保局等专家论证,杨柳湖水库的修建将对都江堰造成巨大损害。第一,该水库大坝的位置处在保护区内,无疑是对景观的视觉污染。第二,水库的修建会改变岷江本来的生态环境。第三,最严重的后果是鱼嘴这个主体工程可能被冲刷掉,都江堰这个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将失去本来的功效,如一位专家所言“活文物会变成死遗址”。这场争论终以杨柳湖大坝停修结束。事实上,紫坪铺当年的论证就有问题,有专家认为它将都江堰水利主体工程架空,而杨柳湖工程不上马,紫坪铺投资的巨额贷款难以收回。紫坪铺与都江堰,确是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也是“天人合一”与“改造自然”的对比。众所周知,都江堰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经历了2259年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其重要原因在于原理的独特性,采用“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由于选址的合适,设计的精妙,代代相传,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饥馑不知”。它所折射出的恰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顺应自然规律,采用低廉的材料,让水流自动地泄洪,排沙,调节流量。紫坪铺正是现代治水的精神,修坝拦水,人工调节。为了灌溉面积提高一点去斥巨资修一个电站值不值?更何况,电站大坝的使用寿命经实践不过几十年,最多不超过200年,那200年后呢,再修一个大坝,还是再建一个都江堰?我们并不反对修大坝,但在这个已经有都江堰存在的地方,为了提高一点灌溉面积,或者水电能量,筑坝修库,让遗产消失,让这种治水精神永存博物馆实是上愧祖先,下愧子孙。
一、中国世界遗产的破坏
中国现有世界遗产29处,居世界第三。都江堰面临的是如此一般状况,中国别的遗产又是怎样一种情况?
据报道,2000年11月22日,孔子国际旅游公司保卫科职工庞斌驾货车到孔庙拉树枝做柴,将一高1.75米的元代石碑撞成6大块和若干粉碎小块,无法恢复。该碑是孔庙内重要的元代记事碑,属国家珍贵文物。紧接着的12月间,该公司在“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内进行大规模的卫生扫除,造成整个文物景区中,古建筑均有不同的油漆彩绘脱漆现象,其中孔庙最为严重,因为清洗或擦拭,一些古建筑的大面积彩绘已模糊不清;孔府内重光门“恩赐重光”匾的金箔全部脱落,前后堂楼走廊天花板已部分露出原木底。大面积建筑木架木质内渗水,造成漆层拱起,将会进一步脱落;而被水冲洗的石碑,一旦碑刻的石隔内渗水结冰后,石碑将会裂缝断开。
北京旧城改造,在距故宫50米内的“南池子”居民住宅区进行大规模拆迁。按遗产保护规定要严格保护遗产周围100米范围内的原始建筑物。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保护区将“复真观”改建旅游宾馆“太子养生堂”;2003年1月19日突发大火,武当山遇真宫主殿化为灰烬。
泰山炸山劈峰,修了三条索道。泰山当地有人不惜破坏泰山原有风貌,在泰山母体上挖出“风景石”,在“泰山文化广场”摆石场,高价卖往全国各大城市。
乐山准备修建“世界万佛园”,在大佛后山雕“阿富汗巴米扬大佛。”
张家界在武陵源保护区内大建接待设施,破坏原始景观,修世界上最高的旅游观光电梯。
南京明孝陵批准世界遗产不到20天,由于宁杭公路拓宽道路,明孝陵下马坊的三组石刻被计划迁移。作为明孝陵的起点,下马坊神奇地构成了明孝陵北斗7星中的第一颗星,搬离卫岗地区,明孝陵整体性将遭破坏,对石刻本身也有损害。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核心保护区内大建旅游设施。黄山在核心区内建水库。[4]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上述种种,有的已遭到相关部门勒令整改,如武陵源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拆除景区内建筑物19万平方米;有的引起注意暂未开始行动;但是像“三孔”,武当山这种已经无法恢复,令人痛心。
二、破坏原因种种分析
都江堰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是关于世界遗产价值的思考。近现代工业化过程和其它人为,自然原因对自然,文化遗产的破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的许多专家学者联合起来为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呼吁,先后通过了不少公约。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它的宗旨在于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相互支持,为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主要任务是确定和保护世界范围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并将那些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是出于保护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这份国际准则文件来确定那些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共同财富,并对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援助。缔约国具有相应的义务如“保管好其境内存在的属于全人类的那部分世界遗产;明确承认对其境内遗产的鉴定,保存,保护和转移后代的责任;规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采用的‘总政策’和适宜的方法、管理、科学、技术和财政措施。”[1]《公约》也规定了缔约国的权利,如可取得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包括可取得帮助的多种途径。总之,各缔约国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防止遗产的破坏,申报的目的是得到国际承认,从而寻求世界各国的协作帮助。中国很多地方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却带有相当的功利性,这也就导致批准后用这块金字招牌商业化,只重经济效益,不注意保护。中国世界遗产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由于管理的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管理机构,当地往往只重短期和自身经济利益,宁愿牺牲遗产。杨柳湖水库和明孝陵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为了地方的现行经济利益,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的私利,不惜以全人类的遗产作为代价。诚然,经济发展总会与文物保护有冲突,但为何不考虑另一种途径,甚至对当地经济利益的获取作出牺牲的方式呢?更何况很多问题是可以找到别的途径来解决的。如前所例,就都江堰灌水难以满足下游用水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改变粗放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来保证下游的用水。宁杭公路的扩建也并非不能改道,只是这样做需要付出代价。社会各方都需要真正认识世界遗产的价值,意识到其“不可逆转性”,“不可再生性”,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对待世界遗产。
(二)由于管理不善,缺乏科学的保护知识,导致遗产受损。曲阜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将“三孔”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了中国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对文物保护基本知识的缺乏和态度的不谨慎值得重视。如果连遗产管理者都没有一种对遗产珍惜的态度和保护知识,又怎么能要求游客保护古迹的素质呢?
(三)最大的问题还是旅游所带来的破坏。其一,旅游者纷至沓来对遗产所在地至少有以下几方面负面影响:1、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和交通运输量的增加及旅游接待设施用电量的增大而使发电燃油废气排放量加大,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和噪音污染加重,垃圾增多。2、长期大量接待旅游者使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甚至存在寿命受到威胁。明孝陵申报遗产成功后,有关部门连续三天向市民免费开放,近30万游客前来,创下历史之最。然而,到处可见游客攀爬石像的情景,甚至有人在墙上乱刻,还称是为了庆贺遗产的申报成功。3、大规模旅游接待活动的开展加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2]其二,旅游的“泛开发”和“滥开发”。如果说上述的还是旅游景点一般性的问题,那利用世界遗产作为摇钱树只重开发,不知保护就更为严重了。不少地方将遗产只看作旅游开发的对象,忘记了“世界遗产”根本的意义还在于保护,与申报时的承诺背道而驰。在保护区,甚至在核心保护区内大建宾馆,娱乐场所,缆车等旅游接待设施,严重破坏景观。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诸多普遍性问题,如管理不善,立法不全,意识不够,开发过度等。根据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等专家的观点,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至少有五点。1、改革管理体制,尽快建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现在的世界遗产缺乏统一管理,由文物局,建设部,林业局分管,实际又由地方管理,而“三孔”又由旅游公司在管理,问题重重。参照西方不少国家的经验,需要国家有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防止各地为一时私利损害遗产。同时增加国家财政支持。1995年,美国给国家公园的拨款达13.6亿美元,中国给119处风景名胜区的拨款是1000万元。为避免一些地方饮鸩止渴,有必要提高财政拨款。[3]2、立法保护遗产。最近有报道四川已经制定了世界遗产保护的法规。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包括对遗产价值的态度和正确的保护方式,培养专门的世界遗产保护人才,提供专家指导。4、处理好遗产和旅游的关系。世界遗产并非不能发展旅游业,由于其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极好的旅游资源。设立的目的也是让人们参观,感受文化和自然的魅力。但如何开发,如何保护是发展旅游需要先考虑清楚的问题,而不能“先开发,后保护”。学习国外的经验,比如西方国家的“国家公园”相当于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级别低于世界遗产,区内都是不许修索道的,仅在区外修有供滑雪者用的索道。相形之下,我国各景区管理不严可见。因为世界遗产的不可再生,一旦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对人类是一个损失,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当地。5、同时要增强旅游者对世界遗产价值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珍惜世界遗产的意识,世界遗产的保护需要全民参与。
三、实施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布伦特兰在一篇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并将“可持续发展”解释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2]。所以从社会发展观上看,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代际公平分配。从自然生态观上看,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长期共存。这已经在国际上达成了共识,成为旅游地发展的理念。
对于世界遗产来说,可持续发展更显必要。它是自然和历史为人类留下的财富,是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而不属于某一代人。实施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保护第一的原则,公约中没有规定世界遗产有权利或义务开发成为一个旅游胜地。从建立世界遗产的目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用来保护的,它不属于某一群人,某一代人,需要每一个参观游览者的珍惜。作为旅游区的世界遗产,所提供的不只是让人们娱乐的场所,因为这可以在任何风景区进行。重要的是,世界遗产肩负着传承文明,保存生态的任务。这便是各遗产地开发时所应注意的,突出自身特色。世界遗产的申报很严格,成功者必然有其景观的独特性,吸引游客前来。作为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要做的,也就应该是如何突出这种在全世界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挖掘其内涵,保护本来的面目,以恰当的方式维护环境,引导消费者行为,而不是盲目地修建高级旅游接待设施,或是以“最高的户外电梯”之类的噱头吸引游客。这是世界遗产地应该非同于一般旅游地的区别,旅游者不是来享受高档服务的,而应该是来享受这笔遗产所带来的精神财富。
寻求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国际标准,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于自然遗产,应注意:保护地球生物圈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存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稀有和濒危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保证生态系统和物种的永续利用,以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保留自然历史纪念物,如瀑布、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及古树名木等等。对于文化遗产,应坚持:保护它在生存全过程中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信息;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原生性;保护它的一定范围的历史环境,不要让它脱离历史形成的环境而孤立出来。[1]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利用科技手段,采用科学的方式保护好文物和景观。加强对世界遗产的管理,树立保护遗产的意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意环境容量,突出遗产本身的特色性,保护这种独特之处。正确解决遗产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的关系,从长计议,真正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有着严格的监测,保护不力造成损坏会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甚至开除。这是各国不愿看到的。杀鸡取卵,盲目开发,只重短期效益,只顾自身利益的做法将为世界所不容,也将损害自己。回到开篇提到的杨柳湖水库一事所反映出的两种哲学思想的对比,希望中国的世界遗产真正继承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对自然的尊重,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保护好这笔财富,勿让它们毁于一代,莫让“遗产”变成“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