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滩涂白虾池养殖技术

沿滩涂白虾池养殖技术

一、沿海滩涂脊尾白虾池塘繁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宋红桥,管崇武,张宇雷[1](2020)在《江苏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况分析》文中认为笔者主要简述了江苏如东地区的水产养殖现状。归纳了该地区主要养殖的虾蟹品种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脊尾白虾和三疣梳子蟹的不同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分析了如东地区虾蟹养殖品种现所存处的发展现状,以及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苗种、病害等相关问题。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加强科学养殖管理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相应的健康、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服务、坚持生态节水养殖模式,发展绿色虾蟹养殖业、打造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任帅帅[2](2020)在《青虾与脊尾白虾抗逆性以及寒区盐碱地稻虾立体种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筛选出适于寒区(高纬度)稻渔综合种养、短期内效益好的水产经济动物品种,并以其为基础设计出一套适用于寒区盐碱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模式,促进北方池塘养殖品种结构、方式的调整,达到促进寒区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的目的。本文以黑龙江省气候特征、盐碱稻田环境条件为实验背景,选取“太湖2号”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淡水虾)和“黄育1号”脊尾白虾[Palaemon(Exopalaemon)carinicaud](海水虾)为实验材料,针对低温、盐度、碳酸盐碱度等不良环境因素开展了耐受力研究,并就青虾在寒区盐碱地稻田中的放养进行了试验性养殖。研究在为青虾、脊尾白虾这些高品质水产品种在寒区盐碱水池塘、稻田的安全养殖提供了理论支持的同时,也为寒区盐碱地稻田青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高纬度地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建立、推广,提高盐碱地这一低产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率,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平均体长(2.76±0.66)cm、体质量(0.26±0.22)g的“太湖2号”青虾幼虾对碳酸盐碱度和低温的耐受力。将20尾青虾放在42.6cm×28.4cm×28.4cm的长方体透明水族箱中,用NaHCO3将实验用水中的碳酸盐碱度由低到高逐步调至12mmol/L、14mmol/L、16mmol/L、18mmol/L和20mmol/L,共5个梯度,每个碳酸盐碱度梯度和对照组各设置三个重复。低温实验在无氟环保型生化培养箱内的24.8cm×17.8cm×9.8cm的长方形塑料水槽中进行,水温逐步降至10°C、9°C、8°C、7°C、6°C和5°C,共6个梯度,每个温度设置三个重复,同时设置水温在2025°C的一个对照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3.1±1.48)°C、pH=8.9±0.30、盐度为0.62‰±0.27‰、溶氧为(7.2±0.30)mg/L时,青虾在12h、24h、48h、72h和96h的半致死碳酸盐碱度(LC50)值分别为27.66mmol/L、26.94mmol/L、22.51mmol/L、15.00mmol/L和14.42mmol/L,安全值为4.71mmol/L。在pH=7.75±0.12、溶氧为(7.84±0.97)mg/L时,青虾在12h内的半致死低温(LT50)为6.702°C。本研究为寒区盐碱水青虾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2.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平均体长为(2.74±0.5)cm,平均体重为(0.15±0.07)g的“黄育1号”脊尾白虾幼虾在低盐度及高碳酸盐碱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结果表明,脊尾白虾在盐度为3‰1.5‰时,24h之内存活率无明显降低;在盐度低于1.5‰时,24h之内存活率明显降低;在盐度在0.5‰保持96h之后存活率仅为5%。经测量所选实验盐碱地稻田水体盐度为0.34‰±0.02‰,无法满足脊尾白虾的正常生存需要。脊尾白虾在盐度为3.5‰,碳酸盐碱度低于5.0mmol/L时,24h之内存活率无明显下降;在碳酸盐碱度高于5mmol/L时,脊尾白虾在24h内的存活率出现明显降低;碳酸盐碱度在11mmol/L保持48h之后实验虾的存活率仅为4%。综上所述,脊尾白虾无法在盐度低于1.5‰,碳酸盐碱度高于5mmol/L的寒区盐碱水中正常生存。3.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盐碱水(地)资源,为了提高盐碱水(地)资源渔业利用率,带动区域性经济增长。本课题针对黑龙江省的地理气候、环境特点,选取经济价值高、养殖周期短青虾作为养殖对象,并依据青虾的生活习性和我国稻渔综合种养行业标准,从田间工程,水稻品种的选择、种植管理以及青虾生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次在1#、2#、3#稻田分别投放了3000尾、4500尾、6000尾“太湖2号”虾苗进行稻虾60d种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本次所采用的“U”形田间工程在保证水稻产量且提升稻米品质的同时可以满足稻虾种养生产,从各组青虾成活率来看,从各组青虾成活率来看,每667m2的稻田放养3000尾时的成活率最高,其次为4500尾,每667m2放养6000尾时成活率最低,从各组的青虾相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来看,放养密度为3000尾/667m2的青虾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也均高于放养密度较高的两组。综上,在寒区盐碱地开展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养殖青虾是非常有前景的。

吴建辉[3](2020)在《长江口中华鲟种群特征及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种群特征、降海洄游习性,及其栖息地鱼类群落关系等方面开展长期跟踪监测和科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华鲟标志放流、人工驯养、海洋中华鲟洄游及分布等保护研究,保护长江口中华鲟种群和海洋中华鲟种群,以延续中华鲟种群。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人工驯养中华鲟野生幼鱼能够实现中华鲟个体救护、活体基因留存、种群多样性保存的中华鲟保护目的。2006年和2015年对误捕于长江口的160尾中华鲟野生幼鱼,开展人工驯养环境下的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实验中华鲟,6~8月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从15.4±0.64cm和26±1.34g,增加到29.2±0.75cm和108±3.87g,日均增长1.54mm,日均增重0.9g。2015年实验中华鲟,经过3个月的人工驯养,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由14.90±0.22cm和22.25±1.34g,增加到28.32±0.84cm和148.65±3.02g,日均增长1.49mm,日均增重1.40g。拟合中华鲟幼鱼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分别为:W2006=0.1215L2.0313(R2=0.9457)、W2015=0.0086L2.9051(R2=0.996),2015年人工驯养中华鲟幼鱼生长好于2006年的。当实验池水体水温超过24℃时,中华鲟幼鱼瞬时增长(重)率随水温升高而降低。人工驯养的野生中华鲟幼鱼个体体长、体重变异系数小,平均低于2.60%和3.66%,表明个体生长速度快、差异小、大小规格整齐,也说明了人工驯养的野生中华鲟幼鱼没有因为环境、饵料等变化而造成生长的停滞或缓慢。与同期野生环境下的中华鲟幼鱼比较,两者的生长存在差异性。总体上人工驯养环境下的野生中华鲟幼鱼生长状况要好于自然生长的。另外,实验中华鲟死亡率为5.0%,致死疾病包括肠炎、水霉病和细菌性烂鳃病。研究表明,野生中华鲟幼鱼对人工驯养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生长速度快,便于驯化养殖,说明人工驯养野生中华鲟幼鱼有助于中华鲟的保护。2.2004-2018年,在长江口采样固定监测网监测和全年的随机调查的方式,共计监测到中华鲟幼鱼6600尾,中华鲟成体(年龄>8岁)有10尾,中华鲟亚成体(年龄为2-8岁)74尾。监测结果表明,2004-2018年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补充量呈连续下降的趋势,2014年后出现补充量断裂的现象。2014、2016、2018年均未监测到中华鲟幼鱼,从而更加证实了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从连续转为偶发的变化。2015-2018年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则与文献记载有所变化,出现了首现时间提前(近一个月),终现时间延迟(约一个月)和出现时长由每年的5月到9月,变化成不连续年份的4月到10月的新特点,推论长江中可能形成新的产卵场,且距离长江口更近,或者中华鲟自然产卵时间提前。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多年平均体长为22.7cm,多年平均体重为99.0g,两者均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肥满度的变化规律和生长指数b的变化呈显着关系。从网具对中华鲟幼鱼的损害性分析,致死率由高到低的网具分别为定置张网(24.84%)、刺网(18.45%)、浮动张网(9.33%)、插网(3.05%)。通过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补充量、时空分布、生长特征等方面的变化研究,为长江口及长江流域中华鲟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方向。3.2004年至2014年在长江口水域标志放流中华鲟12570尾,开展中华鲟降海洄游习性和海洋中分布的研究,以提高海洋中华鲟种群的保护能力。标志放流野生中华鲟872尾,人工繁育F1中华鲟11698尾,年龄包含1~25龄中的11个年龄段。2004-2009年以放流1龄人工繁育F1中华鲟为主,2010年以后逐步以放流大规格的6龄人工繁育F1中华鲟为主。放流前1个月开始对中华鲟实施盐度、摄食和波浪驯化,并逐步植入标志。放流中华鲟均进行了体内体外双重标志,标志类型包括射频综合标志(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 tags,PIT)、体外银牌(Silver brand tag,SBT)、飘带(Plastic streamer tag,PST)、骨板标志(Plastic bone armor tag,PBT)、锚标(Plastic tipped dart tag,PDT)5种常规标志,以及脱落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OP-UP satellite archival tag,PAT)1种卫星标志。运输过程中,放流中华鲟采用单体充氧打包运输,放流时,使用连续活水放流槽和滑梯投放中华鲟,以减少中华鲟的伤害。研究结果显示:(1)共收集到24尾次常规标志中华鲟回捕信息,以及18尾PAT标志中华鲟的标志信息,常规标志回捕率为0.19%,PAT标志回收率为52.9%。(2)标志回捕或标志信息回收的时间在1~198d范围内,总体上呈现放流初期回捕率高,随着放流时间增长回捕率下降的趋势。表明长江口放流中华鲟在野外条件下可以存活至少半年,同时放流后初期的回捕是放流中华鲟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设置脱落时间与PAT标志回收数量和回收率成反比,设置脱落时间越短,PAT回收数量越多、标志信息回收率越高。PAT标志的短期效果要高于长期效果。(3)标志放流中华鲟的年龄越大,回捕率越高。回捕率最高的是12龄和16龄中华鲟,达到50.00%,其次是11龄,为25.00%,再次之是9龄,为16.00%。其他年龄段的回捕率均低于10%。回捕率最低的是1龄中华鲟,仅为0.11%。(4)回捕中华鲟中,PAT标志中华鲟全部进入海洋,50.00%常规标志中华鲟进入海洋。(5)长江口南支北港水道是标志中华鲟主要逗留场所和主要入海通道。(6)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可于短期内(≥5d)适应咸水环境,7d内即可从淡水环境的长江口水域洄游到海洋中。回捕于东海海域的有18尾,黄海海域的有12尾,降海洄游方向具有不确定性,随机分布于黄海和东海,可在东海、黄海之间折返洄游。(7)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分布于经度跨度7°,纬度跨度为9°的长江口水域和东海、黄海沿海大陆架海域。标志中华鲟最北到达朝鲜半岛西海岸,直线洄游距离697km,最东回捕日本长崎县五岛列岛海域,直线洄游距离630km,最南到达台湾海峡的福建宁德海域,直线洄游距离640km。(8)长江口水域和舟山群岛海域是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的主要聚集分布区。(9)PAT标志和常规标志中华鲟的平均直线游速分别为7.89km/d、6.21km/d,洄游速度与洄游距离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10)通过分析回捕中华鲟生长数据和胃含物,发现长江口标志放流的人工繁育中华鲟仍具有野外摄食的本能,能在放流后立即恢复主动捕食的能力,且能够摄食海洋生物和河口生物。放流后能够至少存活6个月以上,能够很快的适应盐度而进入海洋,且可以正常摄食和生长。研究表明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能够适应海洋环境并在海洋中生存和生长,因而长江口中华鲟增殖放流对人工增加中华鲟种群资源具有一定贡献。4.根据2012~2014年在长江口的中华鲟等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概率模型、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口中华鲟栖息地鱼类群落物种空间共现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分别使用GAM模型和BRT模型建立各站点水域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和时空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口鱼类群落模式主要为物种的随机共现,群落构建中以中性元素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环境变化驱动的随机因素对种间共现的影响大于种间相互关系;种间共现模式有显着的季节差异,这种季节差异主要与海洋洄游型鱼类和河口定居型鱼类的季节更替有关;高物种权度和中间中心性种类的季节更替影响种间共存模式的随机性,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对群落内信息交换的控制能力较强,在长江口鱼类群落中处核心地位。研究结果对长江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盐度、p H值和叶绿素a对多样性指数贡献最高,而p H值、溶解氧和叶绿素a是对丰富度指数贡献率最高的环境因子。BRT模型对于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拟合和预测均要优于GAM模型。空间分布预测显示,相较于GAM模型,BRT模型能够对长江口小面积水域间的鱼类群落多样性作更好地区分,河口外水域的鱼类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河口内侧水域,而长江口北支水域的多样性要高于南支水域。

沈晔,王兴强,曹梅,郑年昊,刘豪杰,丁雪峰,陈百尧[4](2019)在《脊尾白虾养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脊尾白虾是我国特有的经济虾类,近年来,其沿海滩涂养殖面积迅速扩大,而养殖水环境直接影响着脊尾白虾养殖的经济效益。该文探讨了水域环境中常见的影响因子(包括盐度、温度、pH、金属离子、氨氮、碱度、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等)对脊尾白虾存活、生长、免疫以及基因表达等的影响,总结了脊尾白虾养殖关键技术,以期为脊尾白虾的高效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崔春辉,沈晔,王兴强,曹梅,郑年昊,张子杨,钱诗悦[5](2019)在《金乌贼土池混养及室内暂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金乌贼与脊尾白虾、斑节对虾和文蛤土池混养技术及金乌贼的土池收集和室内暂养技术。[方法]改造3.67 hm2的长方形土池,依次投放脊尾白虾抱卵亲虾、文蛤苗、斑节对虾苗和金乌贼幼乌,金乌贼苗种投放前主要投喂对虾配合饲料,投放后除投喂配合饲料外,补充20%~30%的兰蛤。选用捕获对虾的地笼和飞机段收获斑节对虾及部分脊尾白虾上市销售,然后用普通地笼捕获乌贼,将地笼中的乌贼充氧带水运输到缓冲池适应,然后带水转到暂养池养殖、出售。[结果]金乌贼成活率约75%,产量724.5 kg/hm2;斑节对虾成活率约58%,产量828.0 kg/hm2;文蛤产量3 900 kg/hm2,脊尾白虾产量82.1 kg/hm2。[结论]通过金乌贼与脊尾白虾、斑节对虾和文蛤等多品种的合理搭配,实现土池生态混养,南虾北养,逐步形成立体养殖特色。该研究较好地解决了金乌贼在收获过程中被对虾额剑刺伤,降低了金乌贼墨汁对自身的麻醉作用,解决了刚进入暂养池的金乌贼的饵料问题。

柳飞,李健,李吉涛,葛倩倩,葛红星,沈明明[6](2016)在《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存、生长、繁殖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静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碳酸盐碱度(3.5,5,6.5,8 mmol/L)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存、生长、繁殖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的96 h LC50值为8.73 mmol/L(p H约为9.15);脊尾白虾的死亡率、特定生长率、抱卵率、孵化率、性腺发育及变态幼体成活率随碱度的上升而降低,3.5 mmol/L的低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长繁殖影响不显着(P≥0.05),高于该碱度则会显着降低其生长及繁殖能力(P<0.05);随着碳酸盐碱度胁迫时间的增加,各碱度胁迫组脊尾白虾鳃和肝胰腺中的免疫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脊尾白虾具有较高的碳酸盐碱度耐受性,碳酸盐碱度为3.5 mmol/L时对生长和繁殖影响不显着,高于5 mmol/L时影响显着;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脊尾白虾可以通过调节免疫酶的活性更好地适应高碱环境。

姜斌,孙亚军,丁对齐[7](2016)在《一亩池塘抵上八亩大田》文中研究指明江苏省启东市沿海绵延20公里计6万多亩内陆围堰滩涂,变成国内最负盛名的海水虾蟹混养基地。2014年亩均产出超过13000元——一亩池塘抵上八亩大田。六月仲夏,在中国绵延数千公里海岸线内侧,要数这方滩涂车来人往最为繁忙。6万多亩内陆滩涂,俨然就是一只

张美,刘萍,李吉涛,李健[8](2015)在《脊尾白虾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脊尾白虾蜕皮抑制激素基因(MIH)在环境适应中的作用,本文采用RACE技术从蜕皮间期脊尾白虾眼柄中克隆获得MIH-like基因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Ec MIH。该基因全长1218bp,包括360bp的开放阅读框,420bp的5’端非编码区和394bp的3’端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20个氨基酸,包括4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79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肽,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3.71k Da,理论等电点p I为8.02。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脊尾白虾MIH-like基因与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同源性最高,分别为87%和86%。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脊尾白虾MIH-like基因在眼柄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最少,而在肝脏、肌肉、鳃和血细胞中不表达。环境胁迫后该基因具有明显的时序性。p H6.5胁迫后24h和48h,眼柄和腹神经节中MIH-like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着增加(P<0.05);4mg/L氨氮浓度组胁迫后12h和24h,眼柄和腹神经节中MIH-like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着增加(P<0.05);盐度39胁迫后12h和24h,眼柄和腹神经节中MIH-like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着增加(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脊尾白虾mih基因参与了环境胁迫后的机体应激反应。

张年国,潘桂平,周文玉[9](2015)在《脊尾白虾在套养池塘中的病害及其防控对策》文中认为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又名白虾、五须虾,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长臂虾科、白虾属,是我国特有的3种经济虾类之一。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矿物质的优质食品。不仅如此,脊尾白虾还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广等养殖优点,具有良好的养殖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沿海滩涂的开发,脊尾白虾的养殖面积迅速扩大,特别是在江苏沿海,其已成为该地区海水养殖的一个重要产业。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增

宣富君,姜森颢,卞勋光,刘秋宁,周春霖,唐伯平[10](2015)在《室内养殖条件下一种三疣梭子蟹蟹礁的应用潜力》文中指出泥质底质是造成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存活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根据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潜伏和蜕壳习性设计出一种适合泥底质的蟹礁,拟为池养梭子蟹个体提供躲避栖息的庇护场所,并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对该蟹礁的潜在应用能力进行检测。蟹礁主体由多块具有一定强度抗腐蚀性的长方形PVC板组成。蟹礁的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作为人造的躲避栖息场所,缸体内的梭子蟹个体可以自由出入,蟹礁的选择比率较高,因此,投放蟹礁有望有效解决池养梭子蟹底质的潜沙问题,本试验进一步证实了其在梭子蟹池塘实际养殖过程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而蟹礁与土坑并存的选择性试验不仅说明养殖户投放传统隐蔽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且预示着在实际生产中为梭子蟹提供更为多样的庇护场所,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梭子蟹的养殖收益。此外,苏北地区拥有广袤的淤泥质滩涂,底质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实现我国海捕梭子蟹资源滩涂化养殖的目标成为可能。

二、沿海滩涂脊尾白虾池塘繁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沿海滩涂脊尾白虾池塘繁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如东地区虾蟹养殖概况
2 如东地区虾蟹主要养殖品种近况
    2.1 南美白对虾
    2.2 中华绒螯蟹
        2.2.1河蟹育苗
        2.2.2成蟹养殖
    2.3 脊尾白虾与三疣梳子蟹混养
3 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 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产量减少
    3.2 苗种病害和水污染严重
    3.3 种质来源及品质的退化问题
4 如东地区水产养殖发展对策
    4.1 加强科学养殖管理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
    4.2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服务
    4.3 坚持生态节水养殖模式,发展绿色虾蟹养殖业
    4.4 打造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

(2)青虾与脊尾白虾抗逆性以及寒区盐碱地稻虾立体种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青虾及其产业发展概况
        1.1.1 青虾生物学特征
        1.1.2 青虾产业发展概况
    1.2 脊尾白虾及其产业发展概况
        1.2.1 脊尾白虾生物学特征
        1.2.2 脊尾白虾产业发展概况
    1.3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概况
    1.4 黑龙江省稻渔业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
    1.5 黑龙江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青虾对碳酸盐碱度及低温的耐受力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水质测定与数据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青虾碳酸盐碱度耐受力
        2.2.2 青虾低温耐受力
    2.3 分析与讨论
        2.3.1 青虾的碳酸盐碱度耐受力
        2.3.2 青虾的低温耐受力
第三章 低盐度及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存的影响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脊尾白虾幼虾逐级淡化
        3.2.2 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幼虾生存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脊尾白虾幼虾的逐级淡化结果与分析
        3.3.2 脊尾白虾幼虾对不同碳酸盐碱度适应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成活率的影响
第四章 寒区盐碱地稻青虾综合种养初步研究
    4.1 实验设计与材料选择
        4.1.1 田地选择及工程设计
        4.1.2 水稻品种选择、种植管理
        4.1.3 青虾苗种投放、饲养管理
        4.1.4 青虾生长指标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稻收益
        4.2.2 青虾收益
    4.3 讨论
        4.3.1 田间改造对水稻产量影响
        4.3.2 青虾收益效果评估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结论
        5.1.1 创新点
        5.1.2 结论
    5.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3)长江口中华鲟种群特征及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华鲟产卵亲体和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资源现状
        1.2.2 中华鲟种群生存现状
        1.2.3 中华鲟人工养殖技术
        1.2.4 中华鲟等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与标志放流
        1.2.5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研究的工作基础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工驯养的长江口中华鲟野生幼鱼种群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用鱼
        2.1.2 实验周期
        2.1.3 实验地点
        2.1.4 实验水池与用水
        2.1.5 日常管理
        2.1.6 生长测定
    2.2 结果
        2.2.1 人工驯养环境中华鲟的生长
        2.2.2 自然环境中华鲟的生长
        2.2.3 体长与人工驯养天数的关系
        2.2.4 体重与人工驯养天数的关系
        2.2.5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2.2.6 生长与水温的关系
    2.3 分析与讨论
        2.3.1 人工驯养与自然环境下野生中华鲟幼鱼的生长差异性
        2.3.2 不同生长环境下中华鲟幼鱼生长差异性原因探讨
        2.3.3 人工驯养中华鲟幼鱼生长变异系数分析
        2.3.4 人工驯养中华鲟幼鱼病害与死亡率分析
        2.3.5 野生中华鲟幼鱼人工驯养的探讨
第三章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种群特征及补充量变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方法与网具
        3.1.2 调查范围与站点
        3.1.3 调查时间与内容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种群补充量及年间变动
        3.2.2 长江口1龄以上中华鲟监测数量及年间变动
        3.2.3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降海洄游特征及年间变动
        3.2.4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生长特征和年间变动
        3.2.5 时间特征变量与资源补充量、生物学特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补充量的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
        3.3.2 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活动时间的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
        3.3.3 长江口中华鲟的组成与原因分析
        3.3.4 网具的对中华鲟幼鱼的损害性分析
第四章 基于长江口中华鲟标志放流的中华鲟降海洄游与分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标志放流中华鲟来源与组成
        4.1.2 标志放流时间
        4.1.3 标志放流地点
        4.1.4 放流前驯化
        4.1.5 放流装置
        4.1.6 放流标志及标志方法
        4.1.7 标志信息回收
    4.2 结果
        4.2.1 标志回捕和标志信息回收数量
        4.2.2 常规标志回捕时间
        4.2.3 PAT信息回收时间
        4.2.4 回捕中华鲟的年龄组成
        4.2.5 PAT标志中华鲟的海洋分布与降海洄游距离
        4.2.6 PAT标志中华鲟直线洄游速度
        4.2.7 常规标志回捕中华鲟的分布、洄游距离与速度
    4.3 讨论
        4.3.1 标志放流中华鲟在海洋中的分布与洄游分析
        4.3.2 标志保持时间与保持率
        4.3.3 不同年龄中华鲟的标志放流效果分析
        4.3.4 标志放流中华鲟的野外生存能力评价
        4.3.5 长江口中华鲟标志放流的优势
        4.3.6 长江口中华鲟标志放流的社会效益
第五章 长江口中华鲟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与研究
    5.1 基于概率模型的长江口鱼类空间共现模式分析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5.2 GAM模型和BRT模型在长江口鱼类群落多样性预测中的比较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6.4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术活动情况
    参与课题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
    参与发表论文
    参与学术活动
致谢

(4)脊尾白虾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脊尾白虾养殖的因素分析
    1.1 盐度
    1.2 温度
    1.3 pH
    1.4 金属离子对脊尾白虾养殖的影响
    1.5 氨氮
    1.6 碳酸盐
    1.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8 微生物
2 脊尾白虾人工养殖技术
    2.1 池塘清整
    2.2 水体培育
    2.3 饲料投喂
    2.4 日常管理
    2.5 病害防治
3 展望

(5)金乌贼土池混养及室内暂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8)脊尾白虾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用虾
        1.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1.2 脊尾白虾眼柄总RNA提取
    1.3 脊尾白虾EcMIH基因cDNA中间片段克隆
    1.4 脊尾白虾EcMIH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1.5 序列分析
    1.6 胁迫实验设计
        1.6.1 pH
        1.6.2 盐度胁迫实验
        1.6.3 氨氮实验
    1.7 脊尾白虾EcMIH基因的表达分析
2 结果
    2.1 脊尾白虾EcMIH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和序列特征分析
    2.2 脊尾白虾EcMIH基因同源性分析
    2.3 脊尾白虾MIH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9)脊尾白虾在套养池塘中的病害及其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套养池塘中脊尾白虾的病害流行情况
    1.白斑综合征
    2.白节病
    3.黑鳃病
二、套养池塘中脊尾白虾的疾病防控对策
    1.病害暴发流行的因素
        (1)池塘因素
        (2)饵料因素
        (3)人为因素
        (4)种质因素
    2.疾病防控对策
        (1)优化养殖环境,保持池水稳定平衡
        (2)选育优质苗种,提高自身体质
        (3)加强饲喂管理,增强免疫预防

四、沿海滩涂脊尾白虾池塘繁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况分析[J]. 宋红桥,管崇武,张宇雷. 农学学报, 2020(10)
  • [2]青虾与脊尾白虾抗逆性以及寒区盐碱地稻虾立体种养技术研究[D]. 任帅帅.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3]长江口中华鲟种群特征及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的研究[D]. 吴建辉.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4]脊尾白虾养殖技术研究[J]. 沈晔,王兴强,曹梅,郑年昊,刘豪杰,丁雪峰,陈百尧.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5)
  • [5]金乌贼土池混养及室内暂养技术研究[J]. 崔春辉,沈晔,王兴强,曹梅,郑年昊,张子杨,钱诗悦.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5)
  • [6]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存、生长、繁殖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J]. 柳飞,李健,李吉涛,葛倩倩,葛红星,沈明明. 中国水产科学, 2016(05)
  • [7]一亩池塘抵上八亩大田[J]. 姜斌,孙亚军,丁对齐. 渔业致富指南, 2016(05)
  • [8]脊尾白虾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J]. 张美,刘萍,李吉涛,李健. 海洋与湖沼, 2015(04)
  • [9]脊尾白虾在套养池塘中的病害及其防控对策[J]. 张年国,潘桂平,周文玉. 科学养鱼, 2015(07)
  • [10]室内养殖条件下一种三疣梭子蟹蟹礁的应用潜力[J]. 宣富君,姜森颢,卞勋光,刘秋宁,周春霖,唐伯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6)

标签:;  ;  ;  ;  

沿滩涂白虾池养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