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的八种方法_读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的八种方法_读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八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教学效果和目的言,只要有益于教学、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益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的教学方法,我想都是好方法。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在遵循教育规律、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探索新方法、追求新体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炼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代诗人贾岛关于作诗炼句有一句名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有一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所讲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锤炼语言。历史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注意语言的精心锤炼。精彩的语言如同美妙音乐使人陶醉,如同暮鼓晨钟使人警醒。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通过对教学实践过程中语言组织的不断修整和不断揣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历史课堂语言的锤炼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中,精心准备的语言设计能使课堂生辉、情境靓丽。如,关于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召开慕尼黑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的内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这样一段语言:“在慕尼黑阴谋中,如果把德国的希特勒比作是一个强盗,英、法、意三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和墨索里尼比作是一群为强盗呐喊助威的流氓恶棍,把捷克斯洛伐克比作是一位受到强盗抢劫的美丽少女,把苏台德地区比作是少女脖子上的一串珍珠项链,那么,慕尼黑阴谋其实就是一个强盗在一群恶棍的呐喊声中抢走了一位少女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学生在听了这样的比喻之后发出了会心的笑声,枯燥的内容在生动的比喻中成为难忘记忆。再如,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内容的总结,我使用了这样的语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中国的敌人是中国过去的学生。这个学生在近代通过明治维新超过了先生,并且反过来侵略先生。日本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可是中国也为他的保守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那就是3500万人的伤亡,5600多亿美元的损失。战争带来的是炮火纷飞的天空,支离破碎的家庭,流离失所的难民和哀号哭泣的眼泪。强大的侵略者把强大作为他的光荣和武器,但是历史最终给强大的侵略者带去的是耻辱和灾难。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因为反动派代表反动,而我们代表进步。’”有道是“兵不在广而在精”,历史课堂语言的使用同样如此。正如《墨子》所载:“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才辟,然而不听。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震动。”对于历史教师而言,精心的语言设计是成功课堂教学的重要准备之一,任何啰嗦多余的语言都只会使人昏昏欲睡,从而造成教学的无效后果。

二、谈话:“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谈话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围绕问题的谈话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问题,收获新知。如,关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的反革命政变问题,我采用了这样的对话:

教师:北伐战争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教师:北伐战争将会打击谁和威胁谁的利益?

学生: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教师: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怎样去做?

学生:寻找新的代理人。

教师:他们找到了吗?

学生:找到了,就是蒋介石和汪精卫。

在这样一问一答的轻松谈话中,既解决了国民大革命的任务和结果等有关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文史互证: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文史互证,这是语文和历史老师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这里仅谈文学作品与历史教学的关系与运用。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客观环境的产物,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充实课堂、实证课堂、诠释历史。文学性语言对历史的描述是生动而形象的,用文学性语言解读历史让人有真切感,更容易神入历史。历史教学中适时运用文学作品会使学生发现历史的生动与有趣、形象与亲切,历史不是枯燥的历史遗迹和干涩的文字堆积和说明,而是光辉灿烂的金子和宝石,即使深埋地下千年,当其出土之时依然光彩照人。如在进行有关长征历史的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投影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学生齐声朗诵,然后在相关画面的配合下我作了文学色彩很浓的讲述:“同学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难困苦,事后看来都如编年史一般。革命的道路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是客观的,但也是暂时的,只要有理想,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坚强、勇敢,拼搏进取,困难就会低头,艰险就会让路。在革命的征程上,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铿锵有力的言辞,简洁明快的语句,自然恰当的画面,使学生有了视觉感知,听觉体认,既受到了悲壮美的教育,又受到了真情感的教育。如在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问题时,我借助《子夜》中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来具体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是历史的镜子,这镜子有平面的,有凹面的,也有凸面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引用文学材料时需要谨慎,就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的那样:“他占有,挑选。”也就是说要有选择、能批判,即使在引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样的史学经典中的内容时,也要慎重选择、认真判断,因为有一些过于文学化了的内容只能被视作历史的形象化,而不能被当作历史本身。

四、史论统一:“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历史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实践中,引用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述来剖析历史事件、揭示历史本质和审视历史人物是有效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说文学使历史生动,那么思想则使历史深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关于历史科学的精辟论述是历史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把利剑,可以使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看到本质;是认识历史的一双慧眼,可以使我们深入观察、提升高度。当然,仅仅引用经典论述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做到史论统一。如关于暴力革命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又极其深刻地指出了暴力革命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对马克思这句精辟的论述,我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分析和说明:“大家知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犹如新生命从孕育到诞生有一个时间过程,新社会的缔造也有一个准备阶段。在时机成熟了的时候,即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就会发生暴力革命,以改变这种旧的生产关系形式和维护这种旧的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暴力革命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产妇在生产时助产婆所起的作用。助产婆的作用是使成熟的婴儿更好更快地脱离母体,暴力革命能使在旧社会中孕育成熟了的新社会及早地到来。法国大革命是这样,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这样,所有的暴力革命都是这样。”

再如,关于暴力革命和革命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有这样一段精辟论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引用这句名言时,我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与说明:“‘批判的武器’即思想领域的对旧社会的批判或是革命理论本身或是革命道路的探索与指引,而‘武器的批判’毫无疑问是暴力革命,马克思在这里既强调暴力革命对旧社会进行改造的巨大作用,但又不迷信暴力,认为群众运动需要在正确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够取得成功。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启蒙主义思想,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革命思想本身不可能使革命得到胜利,但是,当它与革命运动相结合之后就具备了改造社会的巨大能量。一切成功的革命运动都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我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都会引用这句名言来阐释,反复运用之后,学生就会深刻地理解革命思想和暴力革命的内在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武器,在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时恰当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精辟论述,既是历史教师理论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五、讲座:“八千里路云和月”

通观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以及课时安排可以发现,在有限的45分钟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就只能点到即止,而不可能对教学内容作细节化的描述。如此,历史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对历史细节的描绘和相关内容彼此之间缜密联系的阐述。而“历史的生动之处在它的细节之中”(美国历史学家扎克斯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采取了利用一定时间开讲座的方式,对某些问题深入展开,既细节化、生动化了历史知识,又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讲座与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专题式教学相一致,即在一定的时间里将某一问题细化、深化和系统化。讲座也是对历史教师的重大磨练和考验,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准备。实践表明,准备讲座的过程就像岳飞《满江红》中说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艰苦的付出才会有精彩的讲座、满堂的喝彩、学生的收获。

教学实践中,我曾就“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等问题开展过专题讲座,虽然搜集材料、梳理思路的准备过程很辛苦,但看到学生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参与会觉得非常值得,况且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磨炼与提升。

六、古今一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所以历史教学的意义并不是仅仅知道过去的陈迹,而在于正确认识过去和现在的联系,“用过去服务现在、造就将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历史的过程中要联系现实、引发思考。首先,有效的联系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现在状况的由来,进而更好的认识过去、认识现在。其次,联系现实的历史教学会使学生增加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这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关,长期处于同一内容的学习会使人困倦,而加入新鲜的元素则会使人振奋,犹如贝多芬《命运》里的叩门声,会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再次,古今融于一体的教学符合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历史、现在和将来本来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现在是将来的历史,过去也曾经是现在,将来也会成为历史。所以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的时候不仅可以联系现在,还可以预测将来。如,2003年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打响时,我曾对学生做过这样的讲述:“在这样一场战争中,由于伊拉克人民进行的是一场民族自卫战争,由于伊拉克人民有着对国家的忠诚,由于伊拉克人民有着坚定的精神信仰,由于全世界人民对和平与正义的热爱和追求,又由于美国发动的是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所以美国必将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之中,就像曾经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一样,美国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也必将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又如,在讲授有关香港问题、台湾问题的教学内容时,我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历史明知现在,通过现在发现历史,借助历史把握未来。

罗贯中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今一谈,不是乱弹,精妙的现场发挥与精心的课下准备紧密相关,与博览群书、善于联想、处处留心密不可分。古今一炉使历史披上当代的嫁衣,使当代牵手历史,相依相伴的古今结合,使历史生辉,使课堂增彩。

七、三分钟练兵:“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多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由此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一节课后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设计的问题切口要小,学生能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讲完),让所有的学生都做准备,在下一节课的前三分钟请一位学生就该问题上台演说。学生从教师的讲述中获得知识是被动的获得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既需要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还得将其展示出来使他人明白,这是对知识的更高层次的获得。教学实践中,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些问题:对“工农武装割据”概念的理解,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权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西安事变后各方面的不同态度和原因,等等。另外,也曾就一些与历史相关的热点问题设计过问题,如近代中日关系笼罩下的未来中日关系展望、我对台湾未来的认识等等。

学以致用,知而后行,让学生在三分钟之外完善自己,在三分钟之内表现自己。宋代诗人陆游说:“绝知此事要躬行。”短短三分钟的演讲不仅锻炼了上台的学生,还使大家对这一问题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八、声音、表情与情感:“脸儿自有它雄辩的声音”

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述故事、明辨事理、抒发人生感悟、歌颂美好理想、痛斥奸佞、讴歌正义的活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有的平淡、有的壮烈、有的忠肝义胆,有的谗巧邪辟;有拼命硬干的人,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也有发幽怨抒离愁的情形;有临危不惧风雨一肩挑的豪杰之士,也有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奸雄之辈……历史长河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丰富多彩。物质文明从简陋到精美,精神食粮从粗糙到精致,徜徉历史,可以随处发现它的风韵,可以随意撷取它的娇媚。然而进步和发达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美好享受、赏心悦目的同时却又在吞噬生命、腐蚀灵魂。战争和它笼罩下的死神从来都没有忘记远离人间,社会在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和平安宁之后战争的列车却又呼啸而来,而在对大地上的生灵、村庄和城市进行肆意的蹂躏之后又狞笑而去,最后留下的是废弛乔木、孩子哭泣、老人叹息和一片瓦砾。文明愈发达,科技愈进步,战争的破坏力也愈大。在教学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但我以为,教师的深情表述和批判性思考是多媒体所无法做到的,因为教师的情感通过声音和表情呈现给学生的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效果。

法国沃维提乌斯说:“脸儿自有它雄辩的声音。”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声音、表情和情感之间的艺术。如果一个中国的历史教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面带微笑、声音柔和以示其课堂亲和力的话,那么无论其内容多么娴熟,语言多么生动,逻辑多么严密,也只能用两个字评价:失败。因为他没有表达出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历史教学同样是失败的历史教学,是无效教学。亚里士多德在论演讲时曾说:恰当的演说方法,这一点关系演说的成功极大,实质上,它的问题是要把声调加以适当安排,借以表达不同的情绪——什么时候该说的响亮,什么时候该说的柔和,或是介于两者之间;什么时候该说的高,什么时候该说的低,或者不高不低;根据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节奏。这就是演说家应当记在心里的三件事——音量、音高和节奏。对我们历史教师而言,就是要依据不同的历史内容去调整说话的声音,用恰当的准确的声音和表情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感,因为,“声音的和谐是一种具有自然威力的手段,它不但能吸引人们,使人愉悦,而且能够大为提高人的灵魂和操纵人的心情,……它在我们心中唤起无数的文辞的、思想的、行动的、美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又是铭刻在我们心中和我们十分亲切;当它依靠了的声调使听众心领神会着心头的感情,并且使之同情它们,当它一字一字地积累起来,直到它建立了一座雄伟而和谐的巨构——如果这一切使我们着了迷,不论我们在哪里遭遇到它,并使我们充满了堂皇、庄严和崇高之感而完完全全控制了我们的心灵,难道我们还会感到诧异吗?”(罗马朗加奴斯语)如讲到岳飞抗金时就要激越高亢、气吞山河,讲到隋唐文化时就要自然舒缓、大气豪迈,等等。

声音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表情同样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可以说声音和表情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是一对孪生姐妹。声音和表情的和谐与准确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的自然流畅。如果声音和表情与内容的情感需要互相打架,那要么是声音的卖弄,要么是表情的卖弄,而情感最终无所寄托,情感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贺拉斯说:“忧愁的面容要用悲哀的词句配合,盛怒要配威吓的词句,戏谑配嬉笑,庄严的词句配严肃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上的历史教师还要是一位优秀的演员,要学会控制他的声音和表情,使声音和表情与所要表达的内容在情感上达到和谐统一,表达出自己对历史的态度与体悟,以引发学生思考。

标签:;  ;  

高中历史教学的八种方法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