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肿瘤术后护理中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于本院实施乳腺肿瘤手术的60例患者视为调查对象,结合患者入院编号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n=30)。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结果:相较于常规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护理质量评分相对较高,组间差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区别,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下降,与常规组患者数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乳腺肿瘤术后护理期间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
【关键词】乳腺肿瘤术;术后护理;个性化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216-02
乳腺肿瘤为妇科疾病中常见的类别,且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患者及其家庭会带来一定的精神负担。为了全面了解个性化护理在乳腺肿瘤术后护理期间应用的价值,文章将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于本院实施乳腺肿瘤手术的60例患者视为调查对象。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下,对比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于本院实施乳腺肿瘤手术的60例患者视为调查对象,结合患者入院编号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n=30)。实验组患者年龄在26岁到59岁之间,年龄均数为(36.07±4.51)岁。常规组患者年龄在26岁到58岁之间,年龄均数为(36.11±4.47)岁。组间差值比较无显著区别(P>0.05)。
1.2 方法
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具体包含用药指导、病情观察等。
实验组予以个性化护理,入院后为患者实施心理健康状态的自主测评,将结果归纳为4种人格,即为依赖型、悲观型、恐惧型与焦虑型[1]。基于患者心理状态实施护理指导:(1)依赖型: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恐惧型:积极与患者交流,解答患者的提问,为患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介绍成功的治疗案例。(3)悲观型:注重心理疏导,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之间相互鼓励,且可以指导患者家属多支持患者。(4)焦虑型:告知患者术后常见的不适反应,治疗的效果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组织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自主评分,分数在0分到100分之间[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比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3]。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值予以检验,差异性比较应用P值予以评价,P<0.05则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03±3.41)d,护理质量评分均值为(90.04±4.51)分。常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47±3.87)d,护理质量评分均值为(70.11±3.56)分。相较于常规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护理质量评分相对较高,组间差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护理前,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均值为(67.86±6.56)分,抑郁评分均值为(69.01±7.81)分;常规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均值为(67.56±6.87)分,抑郁评分均值为(69.13±7.78)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区别(P>0.05)。
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均值为(38.56±5.66)分,抑郁评分均值为(32.15±7.21)分;常规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均值为(57.23±6.47)分,抑郁评分均值为(55.61±7.02)分。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下降,与常规组患者数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乳腺肿瘤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临床诊断中多以触检为主,部分患者需要通过乳腺活检的方式进行确诊。在确诊为恶性肿瘤之后需要予以手术治疗,而手术后疼痛、并发症等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方式主要基于患者心理状态加以引导,基于恐惧型、悲观型、焦虑型及依赖型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指导,为其耐心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的价值等等,帮助其逐步形成对抗疾病的自信心,保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
基于数据调查的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护理质量评分相对较高,组间差值比较证实了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价值,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护理满意度的提升等均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区别,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下降,与常规组患者数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证实了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患者负性情绪调节的有效价值,能够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且保持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
综合上述内容,乳腺肿瘤术后护理期间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临床护理干预价值较高,建议在乳腺肿瘤术后患者护理期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晓霞,孙静岚,付秋玲,等.循证护理对乳腺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24(07):870-872.
[2]朱凌云.乳腺肿瘤患者等待病理报告期生理与心理应激状态的心理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08):100-101.
[3]徐璐.心理护理在改善乳腺肿瘤患者等待病理报告期间生理与心理应激状态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07):143-144.
论文作者:王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评分论文; 焦虑论文; 乳腺论文; 常规论文; 肿瘤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