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失业就业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视角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4]02—0056—0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下岗和失业人员队伍也急剧扩大,并首次达到社会警戒线程度,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外开放和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正日益深刻地融入世界经济。因此,分析和解决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就必须综合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思考问题、寻找出路。
一、我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的现状
一个有关失业和就业问题的基本评价:失业问题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和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度《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披露,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首次达到7%的警戒线。但多数专家估计,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这个数字可能更高,估计接近10%。①“十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升至顶峰,达到5000万人以上。根据国家计委提供的资料,2001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00万人,2002年达到1400万人,按劳动参与率70%计算,2001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2002年新增近1000万人。而与之对应的是,今后几年新增劳动力实现就业的比率只有40%—50%。目前,全社会有下岗失业人员逾2000万人,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我国企业继续大幅度裁员将再所难免。而且,加入WTO的初期,外资进入与货物、服务进口的转移效应会大于出口的创造效应,也会导致国内就业机会减少。据预测,今后几年中,我国国有企业每年大约有400万人左右下岗,下岗职工将持续增加;我国农村劳动力约有1/3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总规模约在1.2亿—1.5亿人之间,一方面,工业品竞争加剧,将使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将导致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农民就业和收入将受到直接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将更加突出。②就目前就业弹性而言,我国要解决2亿多人的就业,今后几年年均新增工作岗位不能少于4000万个。而在正常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变数,我国年均7%的经济增长率仅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③
相对于产业工人和农民,高知识、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也开始出现失业现象,且来势迅猛。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城镇失业人口中这一群体占到了近50%。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待业率为30%;2002年约有37万人待业;2003年预计为52万人;2005年将达到79万人。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压力,有权威机构提出: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树立就业的核心地位是必然的选择。我国的经济政策应以扩大就业为核心,就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所在。
解决失业和就业问题。无非是要使已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与其它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相结合。要实现闲置劳动力与其它资源的结合,关键有两点:一是怎样开发和利用劳动力之外的其它一切相对稀缺的资源。二是劳动力本身的状况怎样?
就第一点而言,在垄断存在的条件下,垄断行业和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格远远高于其边际成本,不能达到应有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从而牺牲和损失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进而造成社会福利和宏观经济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各种行业垄断,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营造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为包括外资、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创造平等、公正的投资环境,促进和扩大社会投资,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首先,我国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和体育等领域,已形成了巨大的、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特别是教育行业,无论对其的产业化如何定性、如何认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下社会上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各种名目的办学机构,以及来自各种渠道的教育投资,已使教育领域事实上形成高速扩张的产业。不仅是教育产业,卫生医疗机构、文化体育事业等都潜藏着巨大商机和投资潜力,以及广泛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因此,国家要因势利导,放宽政策、清除障碍,允许社会多元化、多形式的兴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其次,我国公用设施建设的行业垄断已给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近期表现突出的煤荒、油荒、电荒即是明证。其实,对于垄断高利润行业,其他经济主体绕过限制和政策障碍而涉足者也多有发生,这预示着打破垄断将会给社会带来投资高潮,市场经济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就业机会。
关于第二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这种优势的存在必须是:一、我们劳动力的成本和价格低廉。如果将来工资上去了,劳动力的成本和价格与国外相差无几,我们也就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了,其实,这是我们自己也不愿意长期保持的落后优势。二、劳动力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劳动力不具备一定的劳动素质,价格低廉也无优势可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外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劳动技能的要求也会日益提高。要形成我们所说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就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投资,必须有相应的现代教育和职业培训。因此,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就成为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关键所在。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和投资规模,把教育培训作为解决就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失业与就业问题
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也分享国际经济分工带来的利益。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国际化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从国内看,庞大的失业人口及过剩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巨大压力。但从国际上看,这种低廉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恰恰又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不可或缺的优势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是我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这仅仅是潜在的。要使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上的优势,要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一是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外资,促进劳动力资源与外国资本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中国有着广阔的产品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再加上日益公开、透明和公平的投资环境,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不断增加在华投资。假如WTO以后,我们更需要加快市场开放的步伐。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将会由1998年的45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外商投资的增加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④二是扩大对外贸易与出口,促进劳动优势的转化,扩大贸易出口的规模和水平,通过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国际置换。三是劳动力的直接输出。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务输出在世界上所占比重还很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目前劳动力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比率只占0.3%左右,按换汇额计算,我国劳务输出收入只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1%左右(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这一比例约为进出口贸易额的10—15%)。可见,我国劳务输出潜力很大。如果我国劳务输出收入能够达到进出口贸易额的12%,估计可以输出劳动力约250万人。若达到此目标,相当于降低国内下岗职工人数比率的一个百分点。所以,我们要通过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开辟新的劳务市场等途径,积极向国外输出劳务。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但也要谋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点,是国际资本、资源配置与经济分工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与流动。经济发达国家的富裕资本与发展中国家的富裕劳动力都在寻求市场、都在寻找机会。这是全球化内在的资本张力、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的必然趋势。
1、发达国家出于资本最大化的需要,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宽松的环保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低生产成本。纷纷把其传统产业,尤其是能耗高、污染严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资本的重新配置,使得职业空缺或工作岗位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的就业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产业的转移即是就业岗位的转移;职业空缺转移即是向发展中国家劳动就业岗位的转移。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在这个新的资源配置格局中,有两个的特点:一是因此而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传统制造业中心和传统产业的“世界工厂”;二是因此而成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聚集中心。发达国家传统产业资本存量的转移,会造成发达国家该行业就业岗位绝对量的减少与失业,资本增量的转移则会使就业机会增长减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移民特别是高技术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趋势明显,并且规模愈来愈大。移民已经愈来愈成为欧美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多年以来接近于停止,甚至出现低于零的负增长,人口结构老化,而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则居高不下,就业压力沉重。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有两种选择:或者是资本输出,对外投资就地雇用外国劳动力;或者是引进发展中国家的青壮年移民,改善本国人口年龄结构。据世界银行统计,进入19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有近300万人口移居国外,美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接受移民最多的国家,其中仅美国平均每年接受的移民就超过100万人。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矛盾,发达国家纷纷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人才。在向发达国家流动的劳动力或移民潮中,越来越多的是发达国家急需的高科技人才。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生呈逐年增加态势,从1990年的2900人增加到1999年的38989人;此间出国留学生共计183309人,而学成回国的人员总数仅为58736人,回国比例为32.04%,流失人才124573人。相比之下,美国从1990年开始实施“H—IB”计划,每年给世界各地的6.5万名优秀人才发放签证,2000年发放签证数为11.5万人,2001—2003年每年发放签证数达到20万。目前,美国有近60%的高科技公司的外籍专家比例超过90%,50%以上计算机领域的博士是外国人,“硅谷”中外籍工程师的比例占到40%。世界各地的人才是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⑤
2、发达国家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占据了更为有利的地位。以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从而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发展中国家原来的地位是原料产地和初级产品对发达国家的“世界工厂”和精深加工产品。现在的地位是以“夕阳产业”和价格不断下滑的传统产品对发达国家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在新的条件下被迫继续接受更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然而,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形成的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仍然保留的传统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挤压。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企业主因此要求实行贸易保护,并以各种手段和借口高举“反倾销”旗帜。而工人则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挤掉了他们的就业岗位,也要求减少进口,实行保护贸易。发达国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主要是采取非关税壁垒,包括繁杂的海关手续、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严格的包装和标签规定、各种名目的反倾销、进口许可证制度和进口押金制度、自动出口限制和最低限价、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进口配额制等。受到保护的产品,从传统的手工业品、农牧土产品、食品百货、纺织服装、五金轻工扩展到钢材、家电、石化制品等几乎是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
3、在全球化经济运行中,“劳动力的价格也具有国际关联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价格都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影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始终处于国际竞争的尖端,因此,高技术人才便成为各国竞争的稀缺资源。竞争的结果是各国竟相打出“高薪牌”来争夺高级技术人才,被称为劳动力价格的“探顶竞争”。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主要采取降低劳动力价格,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去获取竞争的优势和效率。因而,发展中国家竟相压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了劳动力价格的“探底竞争”,这种竞争趋势限制和降低了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水平。⑥应当看到,基于人才竞争而引起的人才转移和流动,获益最多的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正是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人才严重流失的巨大代价,成就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需要,促进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这是事物的本质和经过深刻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而言,直观外在的表现是挤占了他们的就业岗位和职业空缺,分摊了社会福利。而且,无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是高技术人才,还是一般劳动力,他们在发达国家被支付的收入都较低,这也被所在国的劳工看作是压低了他们的工资,降低了他们的福利。的确,外来劳工他们的创造很难被看到,福利分享却很直接,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一方面迫切需求外来移民,尤其是经济移民和高技术移民;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移民会越来越多地抢走他们的工作,恶化他们的福利制度,甚至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
4、发达国家国内政策右转并形成一定的政治周期。反移民和贸易保护问题,在经济好转时会有所缓和,经济恶化时便会加剧,形成与经济周期相适应的矛盾周期。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限移民、反倾销,实行贸易保护,均受到了国内多数阶层的理解和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反移民的阶层会逐步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的冲突也会日益严重。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范围和程度也将日益扩大与加深,发达国家的一些弱势群体认为,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商品和大量移民是发达国家失业人口增加和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他们要求限制进口,阻止外来移民。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等差异,外来移民中的个别不良现象往往被与移民问题联系起来。发达国家的人们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其他语言、具有不同肤色、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入侵”。一些极右翼势力则利用民众的这种心理,挑起仇视外来移民的情绪,扩大他们的影响,使整个形势和国家政策开始向右转,公众舆论影响到政治家的态度。法国主要政治家密特朗、希拉克、德斯坦等均表达了限制移民的立场。德国则修改了“为受到政治迫害的人”提供避难的宪法第16条,并削减了寻求避难者的福利,与此同时,鼓吹排外主义的欧洲右翼政党纷纷崛起,在西欧不论富裕或贫穷的国家,打出反移民旗号的极右政党开始赢得选民的支持。法国极右翼政治家勒庞的著名口号是“法国人优先”,他认为法国失业率高和社会犯罪率高的根源是外国移民,应严厉驱赶外国移民。德国右翼势力也利用德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失业问题和青年人就业困难等现象,煽动排外、仇外情绪,并不断制造暴力事件。英国学者哈斯曼指出,“这是惟一让他们赢得支持的议题,如果你想找出各个极右翼政党的共同点,那就是对移民的仇视。”
日本国内的一些代表人物,也无端地夸大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日本国内产业及劳动者利益的影响,将日本经济萧条的部分原因归结为中国对日本商品出口的大幅度剧增。一些媒体甚至宣称,日本的农产品、水产品、纺织品、服装等行业萧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强大的出口攻势,称是“以低工资为武器,像黑洞那样从别国夺取投资和就业机会的中国,对日本经济投下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阴影”。“中国以低廉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传统制造业竞争已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障碍。”⑦
三、国际背景下失业就业问题的应对之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失业就业的压力很大。在经济发展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今天,对失业就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视野不能仅局限于国内,要扩大到国际范围,要谋求全球化的利益。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反移民、反倾销的倾向。
1、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创造良好经济环境的根本措施。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要占据有利的地位,彻底摆脱不利局面,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形成高科技产业群。没有高科技产业群及其产生的扩张效应,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人才是不可能的。而没有源源不断的高科技人才的流入与培养,发展高科技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们应当利用发达国家转移传统产业的机会,在传统产业领域为外资让出一定空间,收缩资本、集中力量,高起点、大规模地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抓住机遇,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大力吸引国外高科技人才,扭转目前人才流失现象,留住自己培养的高科技人才。
2、发达国家转移传统产业,既是我们引进外资的好机会,也是我们实现传统产业转型、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的难得机会。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外资流入带来的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新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和科技含量,使我们的出口产品以质取胜,实现出口方式的根本转变。
3、加强行业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行业协调机制。发展行业自律组织,坚决治理出口中的过度竞争问题,及时交流通报信息,化解矛盾冲突,避免和减少贸易争端及移民问题。对待“反倾销”,我们一方面要组织企业积极应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拿起自己的反倾销武器予以回击,遏止目前一些国家和行业相互仿效而呈现大面积恶化的势头。
4、要从发展国际性大产业的高度出发,搞好劳务出口。一方面要通过国家政策引导,积极发展和完善行业管理与自律制度,规范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全球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网络,强化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杜绝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无序竞争,尽快使我国劳务出口形成开发国际市场的大产业,真正凸显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国际优势。
5、注重民间交流与合作,特别是通过各类社团组织的对外民间交往,可以弥补官方外交在形式上的僵化和单一。丰富多样的民间外交,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广泛的社会交往,促进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标签:移民欧洲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全球化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反倾销论文; 移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